王淼
對于人類來說,婚喪嫁娶有一個民間的說法,叫“紅白事”。嫁娶結婚叫“紅事”,死人出喪叫“白事”。動物界也有它們的“紅白事”,不過,這種“紅白事”不是指動物的社會行為,而是動物皮毛顏色引發(fā)的故事。因其中尤以“紅”、“白”動物最引人注目,比如狐貍就有“千年紅狐,萬年白狐”的傳說。下面就專門說說動物的“紅白事”。
白化動物,神話傳說主角
一提到海豚,大家可能都會覺得應該是黑色或灰色,但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最近卻出現(xiàn)了一只粉紅色的鼻瓶海豚。在一群深色的同伴之中,擁有紅色眼睛的粉紅小海豚,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生物學家推測它應該是得了白化癥,也就是所謂的“白子”。
其實,在我國福建海峽周圍海域就能看見粉紅色海豚——中華白海豚,它們會隨著年紀增長,膚色逐漸轉變?yōu)榈奂t色,而且因為數(shù)量稀少,已經(jīng)被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另外,在南美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還有一種亞馬遜河豚,也被稱為粉河豚,這種河豚身長達二點五公尺,是體型最大的淡水豚類,在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眼中,有如神話生物,甚至傳說它們在夜里會變成英俊的男子,誘惑岸上的女孩。相較之下,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那只因為病變而出現(xiàn)的粉紅海豚,更為罕見,也引發(fā)了生物學家研究的高度興趣。
白化癥是一種遺傳性黑素合成障礙,特征為眼部、皮膚和頭發(fā)缺少部分或者全部黑色素,這種疾病能夠影響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魚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罹患白化癥的動物,虹膜大多為紅色,往往還同時攜帶著其他對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顫、皮癌等。另外,白化動物在自然界中也容易為天敵所發(fā)現(xiàn),而受到攻擊,所以比正常個體更難于存活。
產(chǎn)生白化動物的原因在于正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不同。在正常動物體內(nèi),某些苯丙氨酸參與構成動物體的蛋白質,而在白化動物體內(nèi),因缺少酪氨酸,不能合成黑色素。不過,在人工飼養(yǎng)的動物中,白化現(xiàn)象倒是很常見,如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馬等,它們是在長期人工精心選育和保護下,培育而成的,能夠正常地繁衍后代。
中國上古便有關于白化動物的記載:商代末年,紂王囚禁周文王,周臣散宜生為求和,以兩只天然全身雪白的狐貍作為進獻之禮。而《史記·周本紀》則記載,周穆王征犬戎時,“得四白狼、四白麂以歸”。
野生的白化動物大多發(fā)現(xiàn)在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中,其中以哺乳類中發(fā)現(xiàn)的種類較多,包括白蛇、白龜、白孔雀、白烏鴉、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獅、白虎、白駱駝、白牦牛等等,不勝枚舉。
一般來說,顏色愈越鮮艷的蛇,毒性愈強,那白化癥的眼鏡蛇又如何呢?當然還是劇毒。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國家動物園,一條母蛇產(chǎn)了二十顆卵,其中三顆孵出白化癥的小眼鏡蛇,圖衾中三條小白蛇同時出現(xiàn)在眼前,給人的感覺是《白蛇傳》的凄美,還是毛骨悚
然呢?
由于白化癥袋鼠通常只能會生下褐色的后代,所以生活在捷克茲林的動物園的紅頸小袋鼠,母子兩代同患白化癥,實在是罕見中的
罕見。
據(jù)悉,十萬只松鼠中才會有一只患白化病,動物學家表示,雖然白色的松鼠看上去很可愛,但它們卻更容易成為狐貍、貓和狗等動物的獵物,只有在冬天下雪的時候才能占到一些優(yōu)勢。
刺猬發(fā)源于歐洲、亞洲、非洲和紐西蘭,它們在英國非常受歡迎。外形非常小的非洲侏儒刺猬亞種,是一種馴服的寵物。專門研究刺猬的飼養(yǎng)員,常常培育出多種顏色的刺猬,包括白化刺猬。
西班牙人曾于一九六六年在赤道幾內(nèi)亞捉獲一只白色大猩猩,后來飼養(yǎng)在西班牙巴賽隆納動物園,命名為“雪花”,被視為舉世無雙的珍奇動物。
根據(jù)記錄,蝙蝠出現(xiàn)白化病的機率比其他的動物小的多。但西班牙2008年還是發(fā)現(xiàn)一只白化小蝙蝠,它遭到了一只貓的襲擊,當它被解救出來后,躺在解救者帕姆塔利的拇指上,嚇得戰(zhàn)戰(zhàn)驚驚。
海龜壽命通常很長,但是在年幼的時候死亡率很高。白化海龜身體表面顯眼的白色使它更容易受到傷害。2007年,有一只白化海龜出現(xiàn)在墨西哥的旅游城市坎昆附近的女人島。每年,大約有一萬五千只綠龜和玳瑁龜在海龜保護中心孵化,因此每隔一陣子就會有一只白化海龜出現(xiàn)。小海龜在保護中心長到六個月大時,它們的外殼已經(jīng)長硬,可以到大海里去尋找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
基因突變會導致龍蝦呈現(xiàn)出藍色、黃色、橙色,甚至是兩種不同的顏色。相比之下,白化的龍蝦就顯得格外特殊和神秘。據(jù)估計,全白色龍蝦出現(xiàn)的機率只有三千萬分之一。有人會好奇,當白化的龍蝦被煮熟后,會變?yōu)榧t色嗎?據(jù)緬因州立大學龍蝦研究所所長羅伯特·拜耳說,白化林肯龍蝦,煮熟后會變?yōu)榛野咨?,而不是紅色。
此外,還有白化的海狗、鱷魚、駱駝、孔雀、狐貍、獅子、企鵝等等,由于白化的動物稀少而美麗,由此成為很多神話、傳說產(chǎn)生的題材,像白蛇、白狐等,都是中國人熟悉的故事主角。
動物世界紅不讓
紅色既是喜慶的顏色,有時也象征了危險、警示,無論屬于哪種涵意,紅色都引人注目。在動物界也有不少“紅不讓”的成員,從大到小,從飛天到潛水,從可愛到可怕,式式具備,十分炫目迷人。
瓢蟲是紅色昆蟲中最常見的,屬于完全變態(tài)昆蟲。為人熟悉的半圓球體型,配上鮮艷明亮的紅色,往往成為漫畫的主角。其實它們的色澤并不只鮮紅一種,還有黑、黃、白等色系;又再依瓢蟲的食性,而有亮麗、樸素等差別——肉食性瓢蟲較艷麗,具有光澤,植食性瓢蟲則較樸素,不具光澤。在臺灣,已知的瓢蟲種類大約有二百二十多種。
蠑螈是顏色鮮艷的中小型兩棲綱有尾目動物,體形和蜥蜴相似,但體表沒有鱗,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qū),從北美、歐洲、亞洲,到非洲地中海沿岸,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蹤影。其中赤水蜥常見于北美洲東部,需在陸地生活二至三年,才變?yōu)橛谰玫乃畻珓游?,只有在由陸生變?yōu)樗^程中,體色才呈鮮紅色。在此之前的幼年階段,及其后的成年階段,都是褐綠色。雖然體長最多只十來公分,卻有驚人的長壽——十五年,堪稱沼澤的壽星。
紅色的魚類比較常見,尤其是觀賞魚,據(jù)科學家最近發(fā)表的研究,很多魚發(fā)出紅色熒光,似乎是對同類的識別感到寬慰。在眾多的“紅魚”當中,習慣生活在海底的琵琶魚,外形顯得相當奇特。面目猙獰的琵琶魚,正式名稱是“諳煙”,又稱“電光魚”,體長約四十五公分,最長可達二公尺。除了紅色之外,還有從褐綠色到灰黑色多種不同顏色。在雌魚頭部的吻上,長有一根釣竿狀的“須”,末端看上去很像蠕蟲,并有發(fā)光器官,能夠發(fā)出冷光,以此來誘捕其他貪食的魚類。
分布于尼加拉瓜、巴西、玻利維亞一帶的箭毒蛙,是南美洲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蛙類,其中一項原因是擁有非常鮮艷的顏色,是蛙類最漂亮的成員;另一原因,則是它們名列世界上毒性最大的動物排行榜。其中毒性大的種類,一只所具有的毒素就足以殺死二萬只老鼠。箭毒蛙多數(shù)體型很小,最小的僅一點五公分,最大也不過六公分。雖然如此嬌小,卻從不需要躲避敵人,因為其他動物看到它們鮮亮的顏色,根本就不敢接近它們。雨林地區(qū)的原住民,干脆利用毒箭蛙的這種特性,將有毒物涂抹于箭頭、矛尖和飛鏢上,將其變成有毒
武器。
“顏色愈鮮艷,毒性愈強”的通則,并不適用于玉米蛇。這種錦蛇屬的無毒蛇,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中美洲,目前共有十個品種已被確認,都是以纏勒法殺死獵物的。在美國,由于常見而且無毒,成為一種很受歡迎的另類寵物。另外還有幾種呈現(xiàn)紅色的蛇類,因為“夠紅”,使它們的名字也“染上”紅色,如紅鞭蛇、英格蘭紅蛇等。
海星屬棘皮動物,一般有五條“臂”狀的觸手,從身體中間伸出,因此得名。從解剖學看,海星是非常獨特的動物——沒有血液、也沒有大腦,卻有二個胃,骨骼不能動,只能靠臂上的水管系統(tǒng)移動,并利用上面的許多小管足來吸水和抓食物。更獨特的是它們的再生能力,每當失去一條觸手,都能夠再生。至于顏色,海星幾乎具有所有顏色,不過在雪白的珊瑚襯托下,紅色的海星顯得格外醒目,而更為潛水者注目。
大部分紅色的動物是“天然紅”,生活在加勒比海島嶼和南美洲熱帶內(nèi)陸地區(qū)的朱鷺,一身醒目的紅色卻是由后天“食補”而來。朱鷺除了向下彎曲的喙以及黑色的尾巴尖外,從頭到腳都是深紅,然而它們在出生時并不是紅色,只有在成長過程中,捕食到它們最喜歡的食物——紅蟹,吸收紅蟹體內(nèi)的紅色素,添入羽毛中。如果吃不到紅蟹,它們就會呈現(xiàn)灰白色。
比起紅瓢蟲,紅色的蜘蛛就沒有那么常見了。主要原因在于,它們是埋伏捕食的食肉動物,在獵食時必須徹底隱蔽,免驚嚇到獵物,被獵物逃脫。如黑寡婦蜘蛛,雖以“黑”著名,卻以背部的紅色沙漏狀斑記而令人印象難忘。赤背蜘蛛和澳洲的漏斗形蜘蛛也有同樣的特征,這種特征使人聯(lián)想到林間野地生長的蕈菌,愈是鮮艷漂亮,毒性就愈可怕。
在海洋中,有一種被稱為“紅色魔鬼”的大赤魷,以襲擊甚至試圖摘掉潛水客的蛙鏡和裝備而聞名。它們原產(chǎn)于墨西哥外海深處,能長到二公尺長,擁有三顆心臟,通常超過一千只出動,多在深?;顒?,有時和潛水客不期而遇。它們往往試圖把獵物撕開。因此有些潛水客會對大赤魷的水域敬而遠之,但也有人會故意回到海底,把“與魷同行”視為一種難得的體驗。
(責編: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