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香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量的農民工涌入城市,使本已飽和的教室更加飽和,本來擁擠的教室更加擁擠,選擇名校,選擇名師,已成為眾望所歸。小學教育是教育之基礎,幼兒教育是基礎之基礎。我縣是教育大縣,承張載尊師之遺風,接百姓重教之地氣。數(shù)百年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我縣高考成績連續(xù)多年,名列全市乃至省內外前茅,故,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尤其是不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從幼兒教育就特別重視,家長的重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幼兒教育。從中發(fā)現(xiàn)“幼兒教育小學化;幼兒教室擁擠化;幼兒健康忽視化;師資力量失衡化;幼兒教師大齡化;習慣養(yǎng)成淡漠化;能力培養(yǎng)形式化;家校聯(lián)系功利化;另類學生放棄化;私立學校薄弱化”十個怪圈。針對怪圈,有的放矢,幼教將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 幼兒 教育 怪圈 對策
小學教育是教育之基礎,幼兒教育是基礎之基礎,因此幼兒教育的優(yōu)劣至關重要,往小了說,決定一個人一生成長的軌跡,往大了說,會影響到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我們縣承張載尊師之遺風,接百姓重教之地氣。數(shù)百年來,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近年來,我縣中學教育質量領航延安,名揚國內。這就使得望子成龍的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深,而且誰都不愿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從小抓起,從幼兒抓起,已經(jīng)達成共識。故,幼兒教育擺在教育前列。然,縱觀我縣幼兒教育之現(xiàn)狀,尚有許多方面值得探討。
怪圈一:幼兒教育小學化
美國教育家威廉詹姆斯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個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嬰幼兒期是人生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對幼兒的一生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教育不當孩子將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不利于小學中學的發(fā)展,或許就把一個牛頓抹殺在搖籃之中。受傳統(tǒng)念書念書思想誘導,在家長心目中,孩子認字量的多少,就是衡量一所學校好與壞的標志。所以,為了爭取生源,為了應和家長心理,部分幼兒園,違背幼兒教育之規(guī)律,增加學習任務,增加識字量,更有甚者給幼兒留下家庭作業(yè),這樣的學校反而受到學生家長的青睞。有許多家長盲目給孩子教識生字、教讀古詩詞,一旦自己的孩子比別家孩子背的古詩詞多了,就感到無比高興。家長的盲目認識,學校的違愿應和,從而導致幼兒教育小學化。
怪圈二:幼兒教室擁擠化
近年來,農民工源源不斷涌入城市,使本就擁擠的城市更加擁擠,本來擁擠的幼兒園更加擁擠,校舍不夠,師資短缺,活動場地減少,活動器材不足。加上家長追求名校思想,使得幼兒入學難,入好學校更難,入好學校的好班難上加難。托關系走后門,是本來合理的區(qū)域劃分入學,無形中增加了壓力。班次增大,教育質量明顯要下滑。
怪圈三:幼兒健康忽視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心發(fā)展非常迅速且十分重要的時期,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幼兒體質,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并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非常明顯的規(guī)律性,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必須按其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既要注意循序漸進,絕不能按成年人的思維,妄圖一蹴而就,揠苗助長,同時也要相信學生,適當放手,但并不是放任自然。這個度要把握得恰到好處,使幼兒的身心健康得到長足發(fā)展。然而,我們的幼兒教育只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一日三餐科學合理,飲食結構營養(yǎng)豐富。但是,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更是如此,只要孩子吃,山珍海味,街頭零食,任意吃,殊不知,吃出了病,吃得孩子過早發(fā)育,然而,忽視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使孩子。
怪圈四:幼兒師資失衡化
人常說:山里的野花同樣香。殊不知,山里的野花要經(jīng)過多少風雨,多少嚴寒。我們的孩子,都是長在蜜罐里,活在溺愛中,他們的家庭條件決定了他們對優(yōu)秀師資的向往,對名園的向往。于是乎,農村校舍人去樓空,大量優(yōu)秀的農村幼兒教師,城里有門路的教師,擠進硬件設施較好的學校。于是,城鄉(xiāng)幼兒園師資力量嚴重失衡,即使城區(qū)兄弟學校之間師資力量也存在著天壤之別。
怪圈五:幼兒教師大齡化
由于當年的四制改革,由于城鄉(xiāng)布局調整,由于幼兒教師短缺。所以一部分普教師資被安排進幼兒園。她們的到來讓幼兒教師的平均年齡明顯增大。雖然,一部分被安排在后勤,保育,食堂等崗位,但是,由于知識老化,理念落后,加上普教與幼教之間的差異,給幼兒教育帶來明顯的制約,形成一個難以解決的瓶頸。
怪圈六:習慣養(yǎng)成淡漠化
幼兒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的教育理應注重。古人云:“三歲住皮,五歲住骨?!币馑际钦f,孩子三歲前所學到的事物、觀念或養(yǎng)成的習慣,僅僅附在孩子的皮上,還有改變的可能;到了五歲就不容易改變了。因為它牢附在孩子的骨骼上。《三字經(jīng)》中: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也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環(huán)境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凡人生需要之習慣、傾向、態(tài)度多半在孩子六歲前培養(yǎng)成功,這個時期培養(yǎng)的好,以后只需要繼續(xù)提高,培養(yǎng)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yōu)良分子。”3----6歲幼兒的精力比以前更加充沛,大腦皮層細胞的功能日漸成熟。這一階段正是幼兒形成良好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以上所述,無非告訴我們:培養(yǎng)孩子習慣,要從小抓起。然,我們的家長大多來自農村,素質普遍低下,對孩子教育溺愛過度,很少注意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幼兒園雖然對孩子進行習慣教育,但是一回到家,我們的小皇帝,小公主就惡習重演。出現(xiàn)5+2=0的教育悲劇。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十分淡漠。
怪圈七:能力培養(yǎng)形式化
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也迫在眉睫??偰苈牭郊议L說,孩子還小這不讓做,那不讓做。其實,我們的孩子完全具有一些能力,比如:在大人幫助下能自己脫下衣服和鞋襪;能把圖書玩具放到該放的位置;能幫爸爸媽媽拿些小物件......學校也在培養(yǎng)能力方面,下大功夫,搞一些諸如:繪畫比賽、親子活動、科技制作等,但是這些家庭作業(yè)的布置往往是家長代做的,展覽時,參觀者贊不絕口,殊不知這樣的能力名不副實,把素質教育當成了一紙空談。
怪圈八:家校聯(lián)系功利化
家校聯(lián)系本身可以促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但是由于學校身價的倍增,使得我們的老師身價倍增,增進聯(lián)系的家長會,也出現(xiàn)了三種怪圈。即:匯報重官不重民。由于社會大氣候的影響,教師辦事難的問題,確實是現(xiàn)實。狹窄的生活空間,單一的生活環(huán)境,讓老師們始終面對一群天真的孩子,教師基本與外界隔絕,難有我近高官先得月的優(yōu)勢,故,一些私心較重的老師,把家長會作為邀功請賞,接觸領導的機會,讓其談育兒育孫經(jīng)驗,形成一大怪圈。匯報報喜不報憂。任何教育都不是萬能的,再教育這個特殊工廠里,次品是難免的,沒有次品是不現(xiàn)實的。有些幼兒園為了宣傳學校,拉攏優(yōu)秀生源,試題出的簡單,學生分數(shù)高,家長會上,報喜不報憂,讓家長會成了一顆怪味果。
怪圈九:另類學生放棄化
在任何一個班,都有一些另類學生,他們嚴重地阻礙著幼兒的管理。主要有四類:干部孩子身上充滿霸氣,獨生子女身上多嬌氣,聰明孩子多懶氣,優(yōu)秀學生多傲氣。所以,許多老師方法簡單,教育過激,使得一些孩子不愛上學,甚至驚動家長和老師吵嘴,老師一氣之下或許就放棄該生。
怪圈十:安全教育互推化
安全教育要從小事抓起,從點滴抓起,但是我們的安全教育,互相依賴,家長想:我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責任就是學校的。老師想:放學后孩子的安全是家長負責的。因此,學校與家庭安全教育脫節(jié)。幼兒只是聽家長或老師說,不許做這事,不許做那事,根本不知道為什么不能做。一旦出了事,相互推卸責任。
怪圈十一:私立學校薄弱化
由于公辦幼兒園生源猛增,私立幼兒園如雨后春筍發(fā)漲起來。然同公辦學校相比,屬盈利為目的單位,功利性強,以資代收,加之,個人投資畢竟有限,故而形成,一院、一樓、一個老板、幾名教師、幾幅墻畫、幾件器材-----就是一個幼兒園。老板雇校長,校長招聘老師,工資低、教師素質就低,教師素質低,樂于奉獻精神就薄弱,奉獻精神薄弱,教育質量肯定滯后。因此,私立學校的存在,即使發(fā)展的需要,又是一種無奈。
總之,目前幼兒教育出現(xiàn)以上十一種怪圈。它們的形成是諸多原因造成的。筆者認為,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談一點對策。
一、改變幼兒教育的考核制度,切實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把幼兒的能力培養(yǎng)放在首位,真正把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為國家培養(yǎng)新時期的接班人。
二、實施教師流動管理,在城區(qū)兄弟學校之間,教師任期不得太久,互相對調,給家長樹立師資平衡的認識,從而,打消追逐名師的想法,真正做到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
三、加強師德教育,讓我們的教師,淡泊名利,愛校愛生,無私奉獻,真正和家長打成一片,共同培養(yǎng)下一代。以不放棄,一個不能少的思想,教育每一個學生。
四、加強私立學校的審批制度,在校舍、師資、安保、飲食一系列硬件設施、軟件管理等方面,嚴把關口,切實辦人民放心,家長們滿意的好學校。
總之,幼兒教育至關重要,怪圈重重在所難免,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巧妙整合,合理調配,是我們的幼兒教育盡快走出誤區(qū),走出怪圈,打造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高質量幼兒教育。
【參考文獻】
[1]《3------6歲幼兒的發(fā)展與培養(yǎng)》
[2]《陳鶴琴教育法》
[3]《素質教育讀本》
[4]《幼兒教育與國情發(fā)展》
[5]《幼兒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