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何福安
安徽省無為縣圖書館建于1921年,素以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收藏之富享譽省內(nèi)外。目前,該館收藏古籍書3.8萬冊,其中善本52部629冊。還珍藏大量的古今書畫、家譜、碑帖、地圖、地方文獻等,其中古代書畫以明清書畫居多。由于這些古籍、書畫“年事已高”,大都長期深鎖庫房之中,秘不示人。此次,我們借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之機,在確保藏品萬無一失的前提下,才得以首次近距離欣賞這些明清書畫真跡,極為難得。本期繼續(xù)遴選部分精品略作介紹,以供書畫愛好者欣賞和研究。
陸潤庠《行楷對聯(lián)》(見圖13),無年款,水墨紙本。縱123厘米,橫28.5厘米。上款“少鵬仁兄大雅正”,下款“陸潤庠”,鈐印白文“陸潤庠印”、朱文“鳳石”。聯(lián)文:“宓子弦歌宜小邑,魏公簪笏付諸郎?!鄙下?lián)袁枚作,下聯(lián)陳維崧作。這副書法作品書體非常圓潤飽滿,落筆穩(wěn)健有力,字體工整端莊,雍容有度,有婉麗勁健、平穩(wěn)舒緩之韻味,應是真跡無疑。
陸潤庠(1841—1915年),字鳳石,號云灑、固叟,元和(今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狀元,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山東學政。以母疾歸蘇州,總辦蘇州商務。光緒庚子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官至太保、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皇族內(nèi)閣成立時,任弼德院院長。辛亥后,留清宮,任溥儀老師。民國四年卒,贈太子太傅,謚文端。其書法清華朗潤,意近歐、虞,但館閣氣稍重。
張問陶《行書詩軸》(見圖14),水墨紙本??v130厘米,橫42厘米。上款“心農(nóng)尊兄正之”,下款“壬申七月張問陶書于虎邱”,鈐印白文“張問陶印”、朱文“船山”。詩的內(nèi)容為:“小園風物久荒寒,今我來游歲已殘。如有野人藏石角,并無時鳥過林端。亭孤俚彀全家坐,墻倒原憑百姓看。頭上海云天萬里,更須何處筑仙壇?!贝溯S行書筆畫精到,筆意沉郁空靈,骨力內(nèi)蘊,饒有意趣。行距字距勻稱,字字璣珠,富有節(jié)奏感,實為行書佳構。書于壬申(1812年),為張問陶晚年之作。張問陶其詩天才橫溢,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此首作于萊州署后小園詩,不可多得。
張問陶(1764—1814年),字仲冶,又字樂祖、柳門,四川遂寧人。問陶取其家鄉(xiāng)的山名。因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善畫猿,自號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慶十九年(1814年)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蘇州寓所。張船山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一生致力于詩書畫創(chuàng)作,書師米芾,工花卉,縱逸近于徐渭,尤善畫猿、馬、鷹等。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芍藥》扇等。楊守敬說其:“乾嘉間之書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絕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獨高,故不師古而無不合于古”。
何紹基《行書立軸》(見圖15),無年款,水墨紙本。縱95厘米,橫46厘米。落款“道州何紹基”,鈐朱文印“子真”。書法內(nèi)容為《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結(jié)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边@幅作品從整體氣韻看,能讓人感受到其情閑適、筆力松而不馳、綿里裹鐵的藝術效果。部分字體有顏字構架的特點,字型方正,內(nèi)松外緊。又參合些許隸書味道,點畫峻利,縱橫倚斜,錯落有致。字與字之間多有“春蠶吐絲”的映帶牽連,獨具面貌。
何紹基(1799—1873年),晚清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進士,官編修。工經(jīng)術詞章,尤精說文考訂之學,旁及金石碑版文字。書法自成一家,草書尤為一代之冠。晚年以篆、隸法寫蘭竹石,寥寥數(shù)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隨意揮毫,取境荒寒,得石濤晚年神髓。畫必長題,題多佳句,惟不輕作,興至為之,輒自毀去,故流傳者少。
喻長霖《行書立軸》(見圖16),水墨紙本??v127.5厘米,橫67厘米。落款:“本志仁兄大人正語,癸酉九月長霖?!扁j白文印“喻長霖印”、朱文印“志韶七十后書”?!缎袝⑤S》內(nèi)容節(jié)選《爭座位帖》:“如魚軍容階雖開府,官即監(jiān)門將軍,朝廷列位,自有次敘,但以功績既高,恩澤莫二,出入王命,眾人不敢為此,不可令居本位,須別示有尊崇。”喻長霖書法熔顏柳于一爐,豐腴側(cè)媚,雄秀俊麗。是書蒼勁古樸,書風勁健大度,參差錯落,極富書卷氣。走筆酣暢淋漓,實為不可多得之妙品。
喻長霖(1857—1940年),字志韶,浙江黃巖焦坑仙浦喻人。少時師從母舅王棻執(zhí)教的九峰書院學習,夜讀經(jīng)史,日習小楷。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武英殿和功臣館纂修。
褚德彝《楷書水經(jīng)注》(見圖17)立軸,紙本,縱132厘米,橫63厘米。題識“錄水經(jīng)江水注似如山先生清賞,壬申秋褚德彝”,下鈐朱文印“松窗”、白文印“褚德彝”。褚德彝書錄《水經(jīng)·江水注》一段:“及余來踐躋斯境,既至忻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惫?3字,書于1932年。其書秀雅疏逸,瘦勁清整,筆筆圓勁,字字風骨,下筆亦一字不茍。
褚德彝(1871—1942年),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義,避宣統(tǒng)諱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號禮堂,又作里堂,別號漢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書宗褚遂良,能得其淵源。隸書學漢禮器碑,功力最深。
《翁方綱書法八條屏》(見圖18~圖25)立軸紙本,縱176厘米,橫45厘米,落款方綱,鈐白文印“翁方綱印”、朱文印“覃溪”。此八幅行書軸是他典型的傳統(tǒng)帖學風格作品,基本符合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guī)蹈矩的書寫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溫潤豐厚的濃墨與纖細游絲手法所形成特性”,濃淡、粗細、行止看起來極有節(jié)奏感。用筆以圓潤輕柔為主,流暢結(jié)合,且在從柔潤至流暢的筆意中,把靈活的用腕力度表現(xiàn)在紙上。綜觀此作品,運筆沉酣,墨色濃厚,筆畫豐滿,筋勁骨健,妙得神韻,是他的精品之一。
翁方綱(1733—1818年),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nèi)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尤善隸書。相傳翁方綱能在瓜子仁上書寫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見一斑。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jīng)、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其書法主要學習唐楷,初學顏真卿,后專學虞世南和歐陽詢,尤其用功于歐陽詢的《化度寺碑》,行書主要學習米芾、董其昌及顏真卿。翁方綱學書強調(diào)筆筆有來歷,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了一個他與劉墉互相譏評的故事:“乾隆間,都下言書推劉諸城(指劉墉)、翁宛平(指翁方綱)兩家。戈先舟學士,宛平之婿而諸城之門人也。嘗質(zhì)諸城書詣宛平,宛平曰:‘問汝師那一筆是古人。學士以告諸城,諸城曰:‘我自成我書耳,問汝岳翁哪一筆是自己。”由此可見翁方綱的學書態(tài)度之嚴謹,從學書練基本功這個方面說,他的確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夢園叢說》載“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寫‘天下太平四字”。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終墨守前人成規(guī),不求創(chuàng)新,終究只是以工夫見長。
書法與繪畫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藝術品類,代表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智慧和情感。歷經(jīng)滄桑變幻而幸存的歷代書畫作品,已成為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當走進無為縣圖書館內(nèi)秘藏庫,近距離接觸這些藝術珍品,我們就像穿越了時空隧道,徜徉在書畫的海洋,心與古人相會?!盁o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璀璨的華夏文明,書畫承載著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等多方面的密碼。透過這些信息,我們能體會到古人的精神世界與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本文中的這些作品富麗典雅、風格多樣,反映了明清時期一部分書畫藝術的基本面貌和流派,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