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一位中國媽媽因9歲兒子的英語學習問題來找我?guī)兔?,我回答了問題,還和小孩聊了幾句。后來媽媽讓孩子給我寫了一封感謝信,說通過這封信,讓孩子向我保證要好好學英語。信是這樣寫的:
謝謝您在百忙之中和我談話。您的這些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讓我受益匪淺。我一定會好好學英語,將來長大出國留學,像您一樣讀博士,做祖國的棟梁,為國爭光。
這個孩子在和我聊天時,可以很正常地說話,很開心地笑。他說自己并不喜歡英語,愛看漫畫,還和同學一起畫漫畫。比起感謝信,我更珍惜孩子邊笑邊對我說:“我那天畫了個調皮鬼,它只要飛到你的褲子里,你就會放又響又臭的屁。我和同桌都笑死了?!?/p>
可孩子只要和我說到漫畫,就會被他媽媽打斷:“你都那么大了,看什么漫畫!快把英語方面的問題問一下,學英語比看漫畫有用!”
可能就是從這些不被珍視、尊重的愛好和心聲開始的吧,孩子在父母面前一點點隱藏自己,不再說真實的“孩子話”,而說出讓大人喜歡聽的話。
上次去巴黎,在圣母院前看到很多游客在搶占最佳位置拍照留念,包括一隊中國游客。一個八九歲的女孩站在這座美輪美奐的建筑前,抬頭向上專注地看著什么。突然傳來一個焦急的女聲:“你在干嗎?快過來拍照,快點!”“媽媽,我在看頂上的雕花,那個紋路……”“看什么看,快來拍照。你要看雕花,讓爸爸拍下來,你回家在電腦上想放多大看就放多大看,想看多久就看多久!”
小女孩跑過去了,她媽一把拉過她,面對著大汗淋漓舉著相機的孩子爸說:“看爸爸,笑!多拍幾張!”本來還是一臉不耐煩的孩子媽剎那間對著鏡頭笑靨如花。拍完后,她似乎忘了讓孩子再去看看頂上的雕花,更別說讓孩子爸拍一張建筑照片了。
之后,媽媽摟著女兒邊走邊不斷啟發(fā)她:“巴黎圣母院,咱們親眼見了哦,可以好好寫篇作文了吧?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你以后若不記得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就想想巴黎圣母院的樣子。它還是一本名著的書名,對不對???這本書是誰寫的啊……作文開頭你怎么寫啊……”
隨著他們走遠,聲音變得斷斷續(xù)續(xù),和孩子媽滔滔不絕的興奮相比,孩子懨懨地沉默著。
本來是那么費心想教育好孩子的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和時間,讓她用自己的眼睛看巴黎,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巴黎呢?難道非要千篇一律地寫:“爸爸媽媽帶我去巴黎看到了雨果小說里的巴黎圣母院,它很美麗,是哥特式建筑……這真是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最近,一個熟人在微信朋友圈里曬她8歲女兒寫給她的生日卡:“媽媽,生日快樂!您辛苦了,我長大后要好好孝順您,讓您開豪車、住豪宅,凡是爸爸不能為您做到的,我都會為您做到!”的確是個有孝心的孩子,可看到一個8歲的孩子,用這種語言和價值觀來表達祝福,我還是不禁感慨。
比起中國孩子,荷蘭孩子則顯得笨拙和幼稚得多。
先生的表妹過生日,她7歲的兒子給她寫祝福卡片:“媽媽,我愛你,最最愛你。你的腿很長,很漂亮。爸爸和我祝你生日快樂!”他還做了12張叫作“幫媽媽禮券”的字條,她要是累了、悶了可以撕下一張,讓兒子或老公做字條上的事。比如:“幫媽媽洗車”“和爸爸一起逗媽媽開心,要讓媽媽笑一個小時”“給媽媽采一束花,插在媽媽床頭”……他有很多字不會寫,是用畫表達的,那么孩子氣,可是又那么有愛。
能不能就讓孩子自由放松地說“孩子話”呢?不大、不空、不長、不遠,但它會讓你笑,讓你暖,讓你思考,讓你通向那個小小的內心,看到里面最真實的喜怒哀樂。他可以慢一點,也可以笨一點,但他可以按他的節(jié)奏和方式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