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越
1973年
這一年,龍臺頭村有了一座新瓦房,作為屋內(nèi)主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也誕生了。和眾多的農(nóng)村灶臺一樣,石灰和磚塊構(gòu)成了我龐大的身軀。我分為鑊灶上和鑊灶下:鑊灶上有兩口鐵鑊,用來燒飯和燒豬食;鑊灶下是兩個鑊孔,連接著排氣的煙囪。兩口鐵鑊之間挨著兩個小巧玲瓏的湯罐,是用來溫水的。說到這里,我不得不提和我息息相關(guān)的柴倉。柴倉離我很近,就在我身后,是我和這一家人的“力量源泉”,有了足夠多的柴,我才能“發(fā)光發(fā)熱”,這一家人才能夠吃上香噴噴的飯菜。
我的男女主人,是遠(yuǎn)近聞名的一對勤勞的模范夫妻,二人同時出馬干起活來,別提有多么默契了。我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和諧溫馨的的畫面:女主人盤著頭發(fā),系著圍裙,操著鍋鏟,在鐵鑊前炒菜。男主人則坐在柴倉凳上用火鉗往鑊孔里加著柴火,還不時談?wù)撝麄兗磳⒊錾暮⒆印?/p>
1973年6月4日,這座房子里的第一位孩子出生了。作為這瓦房中的一分子,姑且當(dāng)我和這位女娃同歲吧。
1983年
家中跟我同歲的大姐已經(jīng)10歲了。是的,10年過去了,我的身上也附滿了一層層暖洋洋的草木灰;10年過去了,大姐也長高了,可以幫父母照顧弟弟妹妹,做家務(wù)了。
大姐也成了照顧我的其中一員,她只不過1.2米左右的個子,在我身邊還只露出一雙眼睛呢!不過那沒關(guān)系,大姐每天一放學(xué)就會準(zhǔn)時搬來一條小板凳,小心翼翼地站在凳子上,把灶臺上的剩飯和糠皮往鍋里倒。然后猛地一下躥下來,來到鑊灶下。別看她小小年紀(jì),但燒火的本領(lǐng)很高,不一會兒,鑊孔里的柴就被點著了。每到這時,她總是笑著,小小的手拿起重重的火鉗努力地往火堆里塞柴,見火大了,就又站回板凳上去干活。瞧,她咬緊了牙關(guān),用銅鏟拌動著似乎比她還重的豬食,一次又一次,直到鍋中的東西徹底糊成了一團(tuán),才歇下來。
腳踩空了,摔了,我是多么想扶她一把;柴燒完了,火滅了,我是多么想幫她放柴。但這些都必須由她自己來。
哎,勤勞而又能干的孩子……
2000年
十七年之后,主人的第一個孫女出生了。
她不但胖,而且又愛哭,又愛吃,又挑吃,又認(rèn)人,一副大小姐似的臭脾氣。因為爸爸媽媽很忙很忙,所以她一直跟著外婆。
在她一歲的時候,外婆因為打掃廁所而扭了腳,不得不回老家靜養(yǎng),將她托給保姆帶。但一天的時間都還沒到,保姆就活生生地被氣走了。
無奈,女主人只得將她接到老家,負(fù)傷帶外孫女。我想,那應(yīng)該是女主人最最辛苦的一個月吧?
凌晨五點,她一瘸一拐地?fù)沃粭l長凳,躡手躡腳地離開了正在熟睡的外孫女,輕輕地打開了廚房里的燈,又吃力地來到鑊灶上,取下兩顆雞蛋,顫顫巍巍地倚靠在我身上攪拌著蛋。材料準(zhǔn)備就緒,放入鍋中,她單腳跳著挪到了柴倉旁,一個人默默地掌控著柴火,只希望自己的孫女一醒來就能吃上香噴噴、熱騰騰的早餐。
永遠(yuǎn)忘不了在我身旁跳躍了成千上萬次的身影,用心用愛蒸出的蛋。每逢蒸蛋新鮮出爐的時候,我總愛深深地吸一口氣,那真真是極香的。
2009年
這一年,主人家已遷居到城里的子女迎來了三個小家伙—— 一對外孫女和一個孫子。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小孩子,主人離開了老房子,來到了縣城和子女們一起生活。
我也37歲了,老了,滄桑了。我不知道自己除了燒飯究竟還有什么用?而且現(xiàn)在就連主人也拋下了我去到了城里。我唯有望著煙囪里透過的那一縷昏暗的光,度過漫漫長日。
一個星期,我的世界里有五天都是寂寥的,我最最期盼的是雙休日,那“吱呀”的木門聲音一響,那是主人一家回來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而我也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溫度。
每次燒完飯,大外孫女總會帶著四個小家伙夾出我體內(nèi)的木炭,放在草木灰上。然后將幾塊半生不熟的肉片穿在筷子上,開始原始燒烤,美其名曰“品嘗原始滋味”。
小家伙們在老大的號召下,竭盡全力地朝木炭吹著氣,邊嗆邊狂笑著。他們燦爛的笑容映在了橙黃色的木炭上,溶解在了那“吱吱”歌唱的油汁聲中。看著快樂的他們,我也笑了!
“姐姐,這肉片真好吃,我還要烤!”
“好啊,那你要幫我一起吹氣喲!”
如此歡快的對話,于我無疑是一種享受。我為即將年過半百的自己依然能帶給孩子們快樂而感到自豪。
2015年
我想哭,我亦想笑。我知道,我的時間不多了,42年前的新瓦房,即將被水泥房所取代。住在城里的孩子們想在老房子地皮上修建別墅,有空的時候前來度假。
2015年3月21日,這是我在世間的最后一個周末,空氣中彌漫著乳白色的霧氣,輕盈的雨絲隨風(fēng)飄揚。全家人都聚齊了,應(yīng)該是來送我最后一程吧。
大外孫女和四個小家伙,又一次在鑊孔里生起了火,火光里的他們笑得很燦爛。
但只有我明白,這是訣別!
但我從未后悔,畢竟我曾經(jīng)在這個世上走過42年,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變遷,畢竟我曾在這里播撒了數(shù)之不盡的快樂的種子。
(指導(dǎo)老師:王敏)
★編者的驚喜和感動
在一些參賽者寫作流于表面,甚至在無病呻吟之時,本文的出現(xiàn)是令人驚喜和感動的。具體來看,本文可圈可點之處也頗多:首先,選材新穎。灶臺,農(nóng)村的孩子都知道,它是熟悉的,但是又很少有人會將之寫入作文中。作者卻能以之為素材,是另辟蹊徑之舉。其次,敘述有力。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瞬間寫活了灶臺,也點燃了灶臺,物有了人的情感,怎會不讓人有閱讀的沖動。最后,形式新穎。日記雖然是參賽者比較熟悉的文體,但是這里勝在用得巧妙,與灶臺的自述很貼合。形式與內(nèi)容俱佳,很難得。(肖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