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亮
上期,圍繞“字”里“字”外暢談了一通。文中特別提到男子二十歲弱冠之禮、女子十五歲及笄之禮后,都要起個“字”。男女有了“字”,表明成年,于是就進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時間節(jié)點。
“婚”說起來簡單,辦起來著實有點讓人頭昏眼花。
除了極少數指腹為婚,外加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最后結成正果之外,絕大多數男女青年都需要中間人牽線搭橋,否則就不能叫明媒正娶。如今時代,除了自己公開征婚外,還有非誠勿擾等電視節(jié)目速配,再就是像濟南千佛山三月三交友大會,常態(tài)化就是各處的婚介公司。無論是電視也好,報紙也罷,還是婚介所也成,說白了,就是充當媒妁的功能。
回顧漫長人類進化歷史,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社會的蒙昧期實行群婚制,野蠻時期實行對偶婚制,文明時期實行的則是一夫一妻制。
很久很久以前,我國一直沿襲“同姓而婚”的血緣婚。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發(fā)現,同姓而婚,人群質量持續(xù)下降,于是婚姻由族群內肥水不流外人田,轉而向外部落聯姻。于是,同姓不通婚逐漸占據了上風,最終形成禁令。
這一禁律創(chuàng)自于周代,歷代相承,而且從唐朝開始還收進法律條文。唐代規(guī)定,同姓相婚處徒刑二年。宋代規(guī)定與唐相同。元代規(guī)定,同姓不得為婚,以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為基準,以前已婚者繼續(xù)有效,以后者依法斷罪。
周代開始,介紹一對青年男女相識并組合成家庭,首要條件就是對姓的要求?!靶铡迸c“性”共同擁有一個“生”,其中有著天然聯系還是偶然機巧,似乎還有許多玄機需要你我去探索、去尋覓。
《說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鄙瞎艜r有姓,還有氏。王力先生曾說:“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筆者注:凡是作姓的漢字內含“女”,都可以稱之為古姓,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姓),這也暗示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后來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鄙瞎艜r期女子稱“姓”(兒女們只認識自己的母親),男子稱“氏”。解放前,許多女性沒有名字,到了婆家將自己的姓置于丈夫姓之后外加一個“氏”,如張姓女子嫁到李姓家,就取個李張氏。
日轉星移,姓與氏彼此彼此,最后姓氏都是姓?,F在很多單位開會或成立組織時,牽扯到排名時常常說“按姓氏筆劃為序”,其實是不夠準確的。正確說法是“按姓名筆畫為序”。理由:一是排名時通常先按姓的筆畫數進行排,同姓的再按名的筆畫排;二是筆畫與筆劃是全等異形詞,但“筆畫”是國家語委指定首選。
同姓不得結婚,異姓也不是都能組合,一些由于族群或部落等矛盾、沖突不斷,繼而造成誓死不婚的局面存在。如宋朝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民族英雄、國家忠臣岳飛,因而,岳家后代制訂世代絕不與秦姓互結秦晉之好。
除此之外,還有姬和嬴、李和朱、楊和潘、呂和吳等等也有老死不相往來之舉。不過,隨著歷史長河不斷沖刷,隨著民族團結、四海一家成為普遍現象,這些姓姓之間恩恩怨怨早已煙消云散。
同姓不通婚,乍一看,科學多多,但是弊端也是多多,許多同姓有情人難成眷屬。于是古人來了折中,標準網開一面,由絕對不可,降至五服之外可以。
提起五服,這里有必要多說兩句。
服,甲骨文 從 (凡,方形木枷)從 (罪人)從 (又,指手,表抓捕),造字本義就是制伏戰(zhàn)俘或罪犯。金文 。篆文 將金文的 寫成 。隸書 又將篆文的 (凡)寫成 ,以致面目全非。戰(zhàn)俘或罪犯,面對結實的枷鎖和強有力雙手,只有“服從、服務”的份了。后來將身上穿著的衣裳稱作“服”,也充分體現了衣裳讓主人熨帖、舒服的意思。
五服,是指五種喪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衰)都讀cuī(摧),是粗麻布做成的喪服。斬,就是拿一大塊粗制生麻布,用刀咔咔剁開披在身上(披麻戴孝就是例證)。此衣不能用線縫,寓意主人心如刀割,哀思無邊,痛苦無限。斬用于直系親屬和最親近的人之間,比如兒子為父親服喪。齊,用次等粗制生麻布制成,縫衣旁及下邊??捎糜趯O子為祖父母服喪。大功,用粗熟布制作喪服。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稱大功。小功比大功稍微細致一些。緦麻用細熟布制作喪服。
服喪是古人最為看重的祭祀活動,因而五服最能體現家族輩分等級。從自己往上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這叫五輩,落實到喪服就是五服。
出了五服,至少不共一個高祖,此時遺傳基因發(fā)生裂變,同姓男女如果結合,近親結婚災難性后果就不會顯現。事實證明,蠻有科學道理??磥?,古人也是從無數年若干代實踐中總結出來。
排除以上種種限制,媒妁之人就要攜帶“三媒六聘”(也稱三媒六禮)粉墨登場了?!叭健敝改蟹降拿饺?、女方的媒人、為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當然也有其他說法。
我們先來說說媒妁。
媒妁。媒,謂謀合二姓;妁,謂斟酌二姓。一說男曰媒,女曰妁。《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庇纱丝磥?,自由戀愛是萬萬使不得。
媒、妁,都是從女的形聲字,看來此活實乃女性之專利,難怪媒婆老幼皆知。某,上從甘(口中含物,表甜)下從木(表聲)。媒,看出來媒人基本條件就是要有三寸不爛之舌,巧舌如簧,死的能說活,扁的能編成方的,苦的能說成甜。如果女大三,她說抱金磚;要是男大三,她說雷打都不散。
勺,即勺子,人們盛酒都有掂一掂,這就有了酌(斟酌)。妁,在介紹男方情況時,也是需要三思而后說的。由此看來,造“媒妁”并饋贈給如今稱之為介紹人,古人實乃煞費一番苦心啊。
就是因為媒妁聲名鵲起,如今媒體、媒介、傳媒之媒無不留有媒妁之身影。
媒妁是官方語言,百姓之中常以媒人代替,至于媒婆顯得有些貶義味,人們在背后議論時稱之。
媒妁一詞大家耳熟能詳,其實還有一些近義詞值得拉拉。
伐柯。來自《詩經·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币馑际钦f怎樣去砍那斧柄呢?沒有斧頭不可能;怎樣娶那妻子呢?沒有媒人是不中的。后來人們便稱媒人為伐柯或伐柯人,稱做媒為執(zhí)柯。
保山。本指像山一樣穩(wěn)固可靠的保證人。舊時稱媒人為保山。
冰人。這個別稱來自于《晉書·索傳》中的一個故事,晉時有個叫索(dǎn)的,擅長解夢。有一次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一個人說話。索分析了一下夢境的情節(jié),對他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陰陽事也?!诒吓c冰下人語,為陽語陰,媒介事也。果不其然,令狐策給太守兒子做媒成功,于是冰人便成了媒人的代稱。
月老。唐代小說記載,唐人韋固夜經宋城,遇一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檢書。固問所檢何書。答曰:天下之婚牘。又問囊中赤繩何用?答曰: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傳說這位老人是主管婚姻之神,故以“月老、月下老、月下老人”作為媒人的別稱。
紅娘。紅娘本是唐代元稹《鶯鶯傳》主人公崔鶯鶯的侍女?!耳L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相愛,經紅娘從中設謀撮合,使有情人終成眷屬。元代王實甫將其改編為《西廂記》。此后,紅娘便成了媒人的別稱,至今仍活躍在人們生活之中。
周公。據傳,古代的婚姻禮儀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所創(chuàng)制,所以媒人被尊稱為周公。周公解夢大家都知道,其中周公能根據夢中人物來推斷媒事的后果恐怕鮮有人知。
說了三媒,再來聊聊六聘。六聘就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一句話歸納就是指求親、聘禮、完婚的一整套流程。
講六聘之前,我們插上一段門當戶對的解釋。
一段時間,人們一提門當戶對就咬牙切齒,其實這里有著很深層次的內涵。
門當,俗稱門墩,又稱門座、門臺、門鼓。門當常以抱鼓石形象出現,是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認為其能避鬼推祟,百姓信其能避邪。除鼓形外,還有獅子形,多角柱形,水瓶形門墩等等。門當,形狀有圓形與方形之分,圓形為武官,象征戰(zhàn)鼓;方形為文官,形為硯臺。
古時,門指整個大門,通常由兩扇小門組成。一扇小門就叫作戶(后來引申出窗戶、戶口)。戶對,指大門頂部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圓木,起到裝飾門框的作用,通常成對出現。戶對多少、大小與官品大小成正比。
門當、戶對,本是建筑學上一對名詞,可是隨著附加內容日趨豐富且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門當戶對搖身一變成了家庭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的代名詞。
嚴格說來,門當戶對是封建社會的殘余,其實我們也應該辯證看待這個問題。筆者以為,門當戶對歸結一點就是指家風。家風養(yǎng)成非一代更非一日之功,是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熏陶浸染而成。家風匹配,交往起來就便利就暢通,否則同樣一件事情在夫家習以為常,放在娘家可能會掀起軒然大波。如今,人們看得更多是同等學歷。有著大致相同學習經歷的男女,交往起來共同語言就會多起來,否則談不到一起,早晚你眼里鑄有我的恨,我眼里藏著你的仇。
當然,我不是一味地贊同必須講究門當戶對,但家風是必須要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家風大差不離的情況下,媒人們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穿梭于未來親家之間。
納采。男方相中了某家小妹,托媒人去女方家告知提親之意。女方如果答應,男方就會派使者送上禮品——雁。在周人看來,雁是一種美好、吉祥的動物,藍天白云,志在高遠。雁雖好,但周人不可能時時捉得到鴻雁,怎么辦,于是就以鵝作替身。這只冒名之雁就是“贗品”之“贗”的來歷。還有送“雁”時常把“雁”放置心前,以表誠意,于是就有了“膺”(月表肉即身體)。鵝頭高高凸起,猶如壽星之額首,吉祥如意。中原人將鵝頭稱之為龍頭,以免“吃鵝頭”讓人聽成“吃我頭”。如果女方的長輩接受禮品,就稱為“納采”,否則就是不睬,自然那后面五項大禮就免提了。
問名。男家在大紅庚帖上寫下男子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女家若有意結親,就把女孩的相關資料一一如實寫上。娉,就是問名。后用聘代替更為準確,因為問名需要張開雙耳聽對方回答,于是以聘取代娉是非常合乎邏輯的。
納吉。得到女方的姓名后,男方便占卜于宗廟,如男女雙方的八字沒有相沖相克,屬相也無相沖,則婚事初步議定;得到吉兆,就再派使者帶上禮物通報女方。這次帶的禮物便是聘禮,相當于現在的“彩禮”。男方的這一行為被稱為“納吉”。
納征。女方接收禮物的行為。
請期。擇吉日完婚。男方卜得成婚的吉日,派使者再執(zhí)禮物告知女方。如今,人們選擇婚期,大多考慮到雙休日、節(jié)假日。
親迎。吉日,新郎備厚禮前去迎親。返程時,新郎先要驅動車輪轉三圈,顯示駕馭能力。
下回,我們再來談談成婚之后,雙方家庭稱謂方面帶來哪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