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煥弟
山區(qū)地栽黑木耳栽培技術
孫煥弟
黑木耳是中溫型菌類,根據試驗,在平山1年可生產兩批。第一批在上年11月中旬生產栽培袋,3月中、下旬即可下地催耳,6月上、中旬出耳結束。第二批5月中、下旬生產菌袋,8月上、中旬即可下地催耳,11月上旬出耳結束。一般在本地正常的黑木耳發(fā)菌期為30—40天,催芽期為7—10天,采耳期為45—60天。
黑木耳培養(yǎng)料通用配方為:鋸末83%、麥麩15%、白灰1%、石膏1%,培養(yǎng)料含水率為60%—65%。木屑、麥麩等原材料應選用新鮮、無霉變的原材料,木屑原材料選用闊葉樹種,針葉樹木屑不可用。
黑木耳栽培袋制作工藝流程主要為:
拌料→裝袋→滅菌→接種→養(yǎng)菌管理→做床→下架→催耳→田間管理→采摘→晾曬。
拌料要拌勻,保證含水量在65%左右。
裝料時要求上下松緊度一致(菌袋裝料時以不變形、袋面無破褶、光滑為標準)。栽培種菌袋規(guī)格要求17厘米×33厘米聚乙烯菌袋,其裝袋生產流程:裝料→壓實料面→窩口→扎棍→裝筐→裝鍋。黑木耳栽培種濕重1公斤左右。當天裝的菌袋要在當天滅菌,不能放置過夜,以免產生雜菌,發(fā)酵、酸敗。如當天不能滅菌,應放到冷涼通風處過夜。
采用常壓滅菌方式,待菌包用周轉筐連同封口棉花用菌袋分裝(每袋約封口100袋栽培袋用量棉花)封好口放置滅菌鍋上面,用塑料布和帆布包好,一同開始升溫滅菌,待滅菌鍋內菌袋內部溫度達100℃后再保持12小時,滅菌結束。滅菌后當菌袋溫度降到60℃時趁熱出鍋,將菌袋送入冷卻接種區(qū)進行冷卻。
待袋中料溫降至30℃以下時,就可進行接種。接種要做到無菌操作,菌袋接種程序為:將冷卻的菌袋放入接種箱內,連同二級菌種,封口用棉花也放入接種箱內,用食用菌專用熏蒸性殺菌藥熏蒸0.5小時后開始操作。接種時先將雙手酒精消毒,再帶上無菌膠手套,再將二級種進行表面酒精消毒后,開始接種操作,其接種操作生產流程:菌包裝箱→殺菌藥劑熏蒸→酒精消毒→將封口用塑料菌棍拔出→接入菌種→棉花封口→出箱。每袋二級種可接60袋栽培種左右。
栽培袋接種后要放在消毒后的培養(yǎng)架上養(yǎng)菌,培養(yǎng)架的每層之間高度為50厘米左右,每組培養(yǎng)架要求4到5層,栽培袋應臥倒整齊擺放4—5摞,黑木耳栽培袋培養(yǎng)前期,即接種后15天內,培養(yǎng)室的溫度保持在24℃—26℃,使剛接種的菌絲快速恢復生長,菌絲粗壯有生命力,能減少雜菌污染。中期,即接種15天后,黑木耳菌絲生長已占優(yōu)勢,將溫度升高到28℃左右,加快發(fā)菌速度。后期,當菌絲體快長滿,即培養(yǎng)將結束的10天內,再把溫度降至22℃左右,菌絲在較低溫度下生長得健壯,營養(yǎng)分解吸收充分。這樣培養(yǎng)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強,產量高。養(yǎng)菌期間栽培袋內的溫度必須一直控制在32℃以下,溫度測量以上數第二層和最下層為準。培養(yǎng)室的濕度一般保持在55%—65%之間。黑木耳在菌絲培養(yǎng)階段不需要光線,培養(yǎng)室的門窗要掛上布簾,使室內光線接近黑暗。培養(yǎng)室每天要通風20—30分鐘。保證有足夠的氧氣來維持黑木耳菌絲體正常的代謝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風時間和次數,保持培養(yǎng)室內空氣新鮮。
選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的地塊作距地高10厘米,寬20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床與床之間留有排水溝。床做好后,床面應澆一次重水,然后噴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
接種好的栽培袋經30—40天培養(yǎng),菌絲體就可長滿栽培袋。菌絲體長滿后便可全部撤下培養(yǎng)架,再進行下一批栽培袋生產。將培養(yǎng)好菌絲體的栽培袋運到做好床面的大田中按3米寬,無限長堆放,運輸時要輕拿輕放。用草簾覆蓋待溫度達到栽培袋適宜生長溫度后進行催耳管理。感染雜菌的栽培袋要單獨放,放在最后開口。運輸時要輕拿輕放。
每袋用專用開口器扎深度0.5厘米,黃豆粒大小的小孔,每袋大約扎150個孔,最底層的口應離地面5厘米以上??谂c口之間呈品字形排列,均勻分布,這種打孔方式耳片多為單片,產品質量高。將二個床的菌袋擺放在一個床內進行催芽管理。每平方米可擺40袋,袋與袋之間留3厘米的距離,排放時地面不鋪地膜,排放時如地面干燥需噴底水;地面比較潮濕的可直接擺放。排放完畢后,蓋上塑料薄膜,薄膜上蓋上草簾子,此后開口后的菌袋進入催芽管理階段,此期不可向袋上澆水,應注意床內的濕度,這個期間床面空氣相對濕度應保持85%—90%。過于干燥不利于開口處傷口修復;濕度太大,菌絲易從開口處穿出,影響耳基形成。簡便方法是:看塑料薄膜上有無水霧或水珠,如有水珠下滴,則濕度過大,要增加通風度;塑料膜上無水霧或水珠,為濕度過小,要減少通風量,并需要在床兩側噴水增加床面濕度。根據濕度情況來決定通風量的大小。這個期間床面溫度要控制在24℃以下,若溫度超過24℃,應通風使溫度降到24℃以下。耳基形成后,進入出耳期管理。這一時期的管理要點是:直接給水(給水之前將草簾子、薄膜全部撤掉,),給水量不要過大,并防止水灌入袋內,應根據床內濕度、通風度、自然溫度、耳芽情況等綜合考慮決定。使芽保持在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每天傍晚進行通風,直至耳芽長到1厘米左右(耳芽干后要高出菌袋平面),開始分床并進入露天管理。
分床前需在地面上鋪設一層地膜,菌袋須輕拿輕放,直立擺放,每平方米擺放20袋,袋間隔10厘米,以免木耳長大粘連和影響空氣的流通。在人行道鋪噴水帶,水泵用自控開關控制。
生產黑木耳澆水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要采用清澈無污染的河水或井水。pH值是中性,采用專用噴水設施進行噴水,現用的噴水設施主要有微噴噴頭,噴水帶等。噴水時間應合理安排,一旦定下后就不能改變。如自小開始,早晚澆水,那么直到最后也不能變,不能不管什么時候想澆水就澆水。可以采?。涸?點到7點,下午3點到晚上7點的澆水方法。干干濕濕,干濕交替,黑木耳耐旱性強,耳芽及耳片干燥收縮后,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可恢復生長發(fā)育。干燥時,菌絲生長,積累養(yǎng)分;濕潤時耳片生長,消耗養(yǎng)分,在整個管理時期,應掌握“前干后濕”,形成耳芽后保持“干干濕濕,干濕交替”的管理方法。
當耳片背后出現白色的孢子,達到八成熟時要及時采收。若待耳片伸長或向上卷時再采摘就會影響質量和產量。采收時用刀片在耳基處割下,不要帶鋸沫,保持耳片的清潔。不可用手握住耳片貼根處擰下。
采后要及時晾曬,晾曬時要耳片在上,耳基在下,大朵的晾曬時要將耳片撕開,成單片狀。晾曬要用網狀物,上下通氣。晾曬中途不可翻動,要一次性曬干。然后裝入編織袋后放置干燥庫房儲存。
(作者單位:平山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