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曉峰,黎 斌,陳 昊
(陜西省西安植物園,西安710061)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綠化植物生長的介質(zhì)和養(yǎng)分的供應者,是城市污染物的凈化器,對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綠地土壤肥力的退化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城市新建綠地土壤肥力研究中,人們更多關注土壤中氮、磷、鉀等有效成分的含量,而忽略由于土壤物理性質(zhì)的改變對土壤肥力產(chǎn)生的影響。
土壤物理性質(zhì)影響土壤中諸多物理、化學過程[2,3],進而影響著土壤肥力的釋放。壓實是引起城市新建綠地土壤質(zhì)量退化的主因之一[4],也是城市新建綠地土壤與耕地土壤以及森林土壤的一個顯著區(qū)別,在綠地建設過程中,重型機械施加在土壤上,導致土壤結構體破壞,土壤肥力產(chǎn)生退化。植被覆蓋率降低,物種多樣性銳減,各種有效養(yǎng)分也隨之下降。因此,土壤的物理參數(shù)可作為必要影響因子參與城市新建綠地土壤肥力的測評。
土壤容重與水分特征是影響城市新建綠地土壤質(zhì)量的兩個重要的物理參數(shù),Zisa[5]認為土壤容重超過1.6 g·cm-3時會制約植物根系的生長。Tan等[6]發(fā)現(xiàn),壓實對土壤中的碳、氮等元素的礦化作用存在潛在的影響,導致土壤肥力的降低。盧瑛等[7]在對南京城市綠地土壤肥力的研究中提出,城市綠地土壤特殊的形成過程和物理性質(zhì),是導致其養(yǎng)分狀況與其它土類不同的主要原因。
因此,本研究以陜西省西安植物園遷擴建工程項目(以下簡稱:西安植物園新區(qū))為典型案例,將容重、飽和導水率、有機質(zhì)、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p H值作為影響因子進行土壤肥力綜合評價。運用修正的內(nèi)梅羅公式法,研究各因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
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地處西安市區(qū)東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58~750 mm,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年日照時數(shù)1 983~2 267 h,土壤以褐土為主,碳酸鹽母質(zhì)。
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原址由三部分組成:①荒蕪的農(nóng)田、果園,占整個園區(qū)面積的40%;②生活、建筑垃圾場,約占園區(qū)面積的40%;③杜陵陪葬墓及其保護區(qū),約占整個園區(qū)面積的20%。在前期垃圾清運以及后來的工程施工過程中,大型載重車輛對園區(qū)內(nèi)的土壤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碾壓,使某些區(qū)域的原始地貌發(fā)生了極大變化。
1.2.1 修正的內(nèi)梅羅(Nemoro)公式 在土壤綜合肥力評價時,選擇不同的影響因子,面對不同的分析對象,所采用的評價方法也不盡相同[8],這些方法各有優(yōu)劣。本研究采用國際上較為通用的修正的內(nèi)梅羅(Nemoro)公式法[9,10]對土壤肥力進行評價。
1.2.2 各參評因子肥力指數(shù)(Pi)的確定 參照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8,12-17]以及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分級標準[18],將各影響因子分級劃分 (Pl,Pm,Ph)見表1。土壤飽和導水率是研究土壤水分參數(shù)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我國土壤養(yǎng)分分級標準并沒有將土壤飽和導水率列為土壤肥力的制約因子。本研究依據(jù)日本綠化土壤飽和導水率的劃分等級進行劃分[19]。
運用公式(2)-(5)對各影響因子的數(shù)值進行標準化處理[10,20-21],以消除各因子之間的量綱差別。當某一影響因子的測定值Ci超過一定的標準值 (Ph)后,該因子對土壤綜合肥力的貢獻不再提高,恒為3[11],這反映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對某影響因子的依賴存在一個飽和值的現(xiàn)象[22]。
當Ci≤Pl時,Pi=Ci/Pl,(Pi≤1) 公式(2)
當Pl<Ci≤Pm時,Pi=1+(Ci-Pl)/(Pm-Pl),(1<Pi≤2) 公式(3)
第三,法律促進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人才是科技進步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唯有不斷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人才,才能促進科技的發(fā)展。通過立法促進人才的培養(yǎng),成為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比如,2007年,美國國會制定了《美國競爭法》,該法規(guī)定了加強美國科技人才培養(yǎng)、引進海外優(yōu)秀科技人才的制度和措施,促進了美國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目前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
當Pm<Ci<Ph時,Pi=2+(Ci-Pm)/(Ph-Pm),(2<Pi<3) 公式(4)
當Ci≥Ph時,Pi=3 公式(5)
1.3.1 樣地設置與樣品的采集 西安植物園新區(qū)按功能劃分為11個專類園區(qū),每個專類園區(qū)的基本地貌與采樣數(shù)見表2,本研究采集25份土樣,每份土樣設有三個重復,化學指標檢測的樣品均為0~60 cm的土壤混合樣,每份樣品約500 g。飽和導水率測定0~30 cm表層土,土壤容重測定的是0~50 cm土層的平均值。土壤樣品采集與測定的時間為2014年4—6月。
表1 各影響因子的分級標準
表2 各專類園的地貌特征
1.3.2 樣品分析方法
速效氮:1MKCl浸提-全自動間斷分析儀法;速效磷:0.5 M碳酸氫鈉,紫外光度計比色法;速效鉀:1 mol/L乙酸銨浸提-火焰光度法;p H值:p H計測定;土壤有機質(zhì):K2Cr2O4容量法;陽離子交換量(CEC):1 mol/L乙酸銨交換法(p H 7.0)。土壤容重采用環(huán)刀法測定,土壤飽和導水率采用定水頭法測定。
1.3.3 實驗儀器 全自動間斷化學分析儀(德國DeChem-Tech.Gmb H公司),p H計(梅特勒公司),火焰分光光度計(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電子天平(梅特勒公司)。
1.3.4 數(shù)據(jù)處理與評價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軟件。
對西安植物園新區(qū)11個專類園土壤樣品的測定分析見表3。
多重比較顯示,各專類園不同地貌之間速效氮、速效磷、有機質(zhì)含量差異顯著,速效鉀含量差異不顯著。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養(yǎng)分分級標準劃分[18],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屬于第六級,為極貧瘠水平,有機質(zhì)含量屬于第五級,為貧瘠水平,難以滿足植物生長需要;速效鉀含量屬于第三級,為中等水平,可以滿足植物生長需求。
西安植物園新區(qū)p H值最高的區(qū)域是兒童園,為8.10,最低的是遺忘園,為7.50,平均值為7.85,各專類園不同地貌之間土壤的p H值沒有明顯的差異,其中18.2%的土壤p H在8.0~8.3之間,呈堿性,81.8%的土壤p H 在7.5~8.0之間,呈弱堿性,因此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土壤的p H不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繁殖。
陽離子交換量最高值位于薔薇園,值為14.30 cmol·kg-1,最低值位于水景園,值為6.8 cmol·kg-1,平均值為9.07 cmol·kg-1,各專類園不同地貌之間陽離子交換量差異顯著,有18%的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超過10.0 cmol·kg-1,其余區(qū)域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均低于10 cmol·kg-1,說明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偏低[23]。
飽和導水率最高值為37.7 mm·h-1,位于薔薇園,最低值為4.3 mm·h-1,位于水景園,平均值為20.87 mm·h-1。西安植物園新區(qū)有45.5%的區(qū)域飽和導水率為良,27.2%的區(qū)域為差,27.3%的區(qū)域為極差。各專類園不同地貌之間飽和導水率差異極顯著,飽和導水率差的土壤主要集中在受過機械碾壓較重的區(qū)域,如水景園、系統(tǒng)園和秦嶺園。
容重最高值為1.71 g·cm-3,位于水景園,最低值為1.37 g·cm-3,位于薔薇園,平均值為1.51 g·cm-3,受人為擾動及大型機械壓實的影響,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土壤容重普遍偏高,各專類園不同地貌之間土壤容重差異極顯著。
表3 各采樣點土壤的肥力指標
運用公式(1)對西安植物園新區(qū)11個專類園區(qū)土壤肥力進行分析,結果(表4)顯示:西安植物園新區(qū)平均綜合肥力水平為0.956,屬于較差水平。土壤綜合肥力極差區(qū)域,即F<0.9區(qū)域占園區(qū)總面積45.5%,主要分布于垃圾場及其周邊區(qū)域,此區(qū)域的地表有較強的人為擾動痕跡,重型機械碾壓頻繁,地表基本裸露。土壤綜合肥力較差區(qū)域即0.9<F<1.8區(qū)域占園區(qū)總面積54.5%,主要分布于離垃圾場較遠的區(qū)域,此區(qū)域的土壤人為擾動較少,無機械碾壓,地表覆蓋植物種類較多且稠密。整個園區(qū)沒有土壤綜合肥力良和優(yōu)的區(qū)域,綜合肥力水平最高的專類園是薔薇園(F=1.29),最低的是水景園(F=0.64)。
有機質(zhì)、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飽和導水率與土壤肥力之間為極顯著正相關,見表5。介于1.35~1.71 g·cm-3之間的土壤容重與土壤綜合肥力為極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r=0.970 8,p H 值在7.6~8.1范圍內(nèi)與綜合肥力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相關系數(shù)r=0.333 9。
通過各因子相關系數(shù)的比較可看出,對城市綠化用地土壤綜合肥力指數(shù)影響作用依次為土壤飽和導水率>容重>速效氮>有機質(zhì)>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速效磷>p H值(表5)。
表4 各采樣點土壤的肥力指數(shù)(Pi)
表5 肥力指數(shù)與土壤理化性質(zhì)的相關關系
土壤速效養(yǎng)分和土壤物理特性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關鍵指標[24],西安植物園新區(qū)的土壤為褐土,其基本特點是缺磷少氮,鉀含量適中。這與田有國[25]等對褐土的養(yǎng)分分析結果相近。
韓冰等認為[26],城市綠地土壤肥力的評價受物理性質(zhì)的影響小于化學因素。與其觀點不同,本研究引入物理參數(shù)后各專類園的綜合肥力排名為薔薇園>百卉園>絲路園>兒童園>遺忘園>本草園>藤蔓園>木蘭園>系統(tǒng)園>秦嶺園>水景園;而不含物理參數(shù)的肥力排名為薔薇園>絲路園>百卉園>本草園>遺忘園>兒童園>藤蔓園>木蘭園>秦嶺園>水景園>系統(tǒng)園。受人為踐踏和機械壓實的影響飽和導水率較低,土壤水分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功能弱化,易導致干旱;土壤容重偏高,且不同區(qū)域差異較大;土壤的自然層次紊亂,分布無規(guī)律。影響城市綠化用地土壤肥力的八個因子與土壤肥力之間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線性關系,相對而言飽和導水率、土壤容重、速效氮含量、有機質(zhì)含量對土壤肥力的影響更為顯著,與于法展等學者的研究相似[14,27],土壤物理參數(shù)對城市綠地土壤肥力評價的結果影響較大。
[1] 張甘霖,朱永官,傅伯杰.城市土壤質(zhì)量演變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J].生態(tài)學報,2003,23(3):539-546.
[2] Gifford R M.Interaction of carbon dioxide with growthlimitingenvironmental factors invegetation productivity:Implications for theglobal carbon cycle.[J].Adv.Bioclimatol,1992,1:24-58.
[3] Neve S D,Hofman G.Quantifying soil water effects on nitrogenmineralization from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from fresh cropresidues.Biol.Fertil.Soils,2002,35:379-386.
[4] Jim C Y.Soil compaction at tree-planting sites in urban Hong Kong[M].//Neely D,Watsono G W.The Landscape Below Ground II: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Champaign,Illinois,1998:166-178.
[5] Zisa R P,Halverson H G,Stout B B.Establishment and early growth of conifers on compacted soils in urban areas[M].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xiàn)orest Service,Northeastern Forest Experiment Station,1980.
[6] Tan X,Chang S X.Soil compaction and forest litteramendment affect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a boreal forest soil[J].Soil & Tillage Research,2007,93:77-86.
[7] 盧瑛,龔子同,張甘霖.南京城市土壤的特征及其分類的初步研究[J].土壤,2001,33(1):47-51.
[8] 駱東奇,白潔,謝德體.論土壤肥力評價指標和方法[J].土壤與環(huán)境,2002,11(2):202-205.
[9] 闞文杰,吳啟堂.一個定量綜合評價土壤肥力的方法初探[J].土壤通報,1994,25(6):245-247.
[10] 鄧南榮,吳志峰,劉平,等.城市園林綠化用地土壤肥力診斷與綜合評價—以廣州市長虹苗圃為例[J].土壤與環(huán)境,2000,9(4):287-289.
[11] 殷金巖,姜林,王海濤,等.西安市浐灞生態(tài)區(qū)綠地土壤肥力調(diào)查與評價[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34(4):93-98.
[12] 單奇華,俞元春,張建鋒,等.城市森林土壤肥力質(zhì)量指標篩選—以南京市為例[J].土壤,2009,41(5):777-783.
[13] 盧瑛,甘海華,史正軍,等.深圳城市綠地土壤肥力質(zhì)量評價及管理對策[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153-156.
[14] 駱伯勝,鐘繼洪,陳俊堅.土壤肥力數(shù)值化綜合評價研究[J].土壤,2004,36(1):104-106,111.
[15] 鄧南榮,吳志峰,劉平,等.城市園林綠化用地土壤肥力診斷與綜合評價[J].土壤與環(huán)境,2000,9(4):287-289.
[16]項建光,方海蘭.上海典型新建綠地的土壤質(zhì)量評價[J].土壤,2004,36(4):424-429.
[17] 張琪,方海蘭,黃懿珍,等.土壤陽離子交換量在上海城市土壤質(zhì)量評價中的應用[J].土壤,2005,37(6):679-682.
[18] 全國土壤普查辦公室.中國土壤[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8.
[19] 伍海兵,方海蘭,彭紅玲,等.典型新建綠地上海辰山植物園的土壤物理性質(zhì)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6):85-90.
[20] 王志明.關于城市化土壤侵蝕等級劃分綜合評判模型的探討[J].水土保持研究,1998,5(2):131-135.
[21] 呂曉男,陸允甫,王人潮.土壤肥力綜合評價初步[J].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農(nóng)業(yè)與生命科學版,1999,25(4):378-382.
[22] 林元敏.福州市綠地公園土壤肥力調(diào)查與評價[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08,14(7):133-136.
[23] 黃昌勇.土壤學[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0.
[24] 劉曉冰,邢寶山.土壤質(zhì)量及其評價指標[J].農(nóng)業(yè)系統(tǒng)科學與綜合研究,2002,18(2):109-111.
[25] 田有國,張淑香,劉景,等.褐土耕地肥力質(zhì)量與作物產(chǎn)量的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0,16(1):105-111.
[26] 韓冰,劉毓,趙鳳蓮,等.濟南市公園綠地土壤肥力特征及綜合評價[J].園林科技,2012,123(1):18-22.
[27] 于法展,尤海梅,李保杰,等.徐州市不同功能城區(qū)綠地土壤的理化性質(zhì)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