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兵
“要想走得快一個人走,要想走得遠一起走?!?/p>
這是我們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之一。這條理念是從工作室的發(fā)展歷程和成員的成長經(jīng)歷中獲得的共識。作為從團隊創(chuàng)建至今一直深度參與其中的老成員,作為從團隊的發(fā)展中獲益無窮的青年班主任,這一理念已經(jīng)牢牢根植于我的內(nèi)心深處。
從班會到班級活動
就從我專注的班會實踐與研究來說吧。
最初我對班會課堂的熱衷與堅守,只是源于自己求學階段遇到的優(yōu)秀班主任的示范,以及初為人師后樸素的教育情懷,希望在班會中關注學生的成長,并給予適當?shù)囊I。三年后,我積累了不少的德育素材和班會案例,但還沒有進行班會研究的意識,更沒有適當?shù)难芯糠椒ā?/p>
團隊組建后,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對自己的班會課堂情有獨鐘,并進行了大量有價值的探索,我體驗到一種“找到組織”的欣喜。經(jīng)過初步的研討,大家決定每兩周碰一次頭、聚一次餐,交流最近的班會內(nèi)容,分享收集的德育素材,探討可能更有效的實踐技巧。那份坦誠無私,那種激情澎湃,成為團隊發(fā)展起點處最美的風景,也成為我心中最美的記憶。
慢慢地,隨著對班會內(nèi)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對班會功能的把握更加準確,我開始思考如何運用班會更加深入細致地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我的這種努力得到了同伴們的大力支持。
比如在一次暑假前,我意識到暑假漫長而寶貴,學生在休息調(diào)整之余應該將暑假變成“加油站”,可是我腦海中對此并沒有清晰的思路。于是我建議在團隊內(nèi)進行一次“如何指導學生度過有意義的暑假”的專題研討。在研討中,大家互相啟發(fā),靈感頻現(xiàn)。有的同伴拿出詳細而又實用的作息時間表,有的同伴提議鼓勵學生看幾場有意義的電影,有的同伴建議學生結伴來一次有主題的“文化之旅”。
思路打開后,我也想出了一個點子;體驗式活動——“本周我是家長”。具體說來就是讓孩子當一周“爸爸”或“媽媽”,安排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并且掌管這一周的生活開支。每天從早餐開始家人吃什么飯菜、水果,喝什么飲料,一天里如何安排,一周里如何搭配,都由孩子拿主意。家里的衣物清洗和其他衛(wèi)生工作也要由孩子參與。另外,孩子還要給家人安排一些文化娛樂活動,要考慮父母的喜好,讓他們玩得開心,不能自己喜歡看電影、逛公園或游樂場就一定讓父母陪自己,必須是自己陪父母。以上種種事情,孩子如果實在不會做的可以向家長請求幫助,但家長不可再包辦。
在籌劃這項活動的時候,我提醒大家一定做好兩件事情,一是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二是與家長溝通取得支持。開學之后要做好三項后續(xù)工作,一是家長要書面總結孩子一周的表現(xiàn),交給班主任;二是利用班會或活動課讓學生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感想;三是每人寫出一份“一周家長總結”,由學生自己編輯結集,打印出來。
活動實施之后,效果好得出乎意料。應該說,如果沒有團隊伙伴的啟迪,就沒有這次班級活動的成功開展。
班會活動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團隊成立幾年后,我們都想在專業(yè)發(fā)展上再上一個臺階,我自己在班會研究上面也想有一些更深入的突破。兩方面的需求一結合,秦望老師和我產(chǎn)生了建設校本德育資源庫的設想。經(jīng)過團隊成員的專題性研討,最終我們形成了一個明確的框架。同樣,我們很好地貫徹了團隊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的作風,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建成了一個豐富而實用的資源庫。
德育資源庫包括德育視頻、教育電影、優(yōu)秀歌曲、每日寄語、智慧故事、勵志美文、班會課件、晨會演講、管理妙招、專家講座、經(jīng)典著作、教育案例等10項內(nèi)容,每項內(nèi)容都有專人負責整理,所有團隊成員共同補充更新。這就為我的班會實踐和研究提供了一個海洋般廣闊的素材庫。所以,我從不擔心在班會上無話可說、無資源可用。
另外,結合學校的“德育優(yōu)質(zhì)課評選”活動,我們每學年都在團隊成員內(nèi)部開展班會課的觀摩和研討活動。這對我的最大促進是,我慢慢從一名“閉門造車”的班會實踐者,有意識地向一名一線的班會研究者轉(zhuǎn)變。我開始積極主動地思考班會主題還可以涵蓋哪些內(nèi)容,班會活動還可以創(chuàng)新哪些形式,效果評價還應該注意哪些細節(jié),教師還應該提升哪些素養(yǎng)。漸漸地,我形成了自己關于班會的理念,如“班會是師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班會魅力的起點是積累,班會魅力的靈魂是創(chuàng)新”,“班會不僅要回應學生的顯性需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隱性需求”,“最寶貴的德育資源是學生和班集體”,“德育就是感染,就是陪伴”等。
2013年暑假,我的工作單位變更為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中途接手一個問題多多的高三文科畢業(yè)班。從河南到陜西,從濟源到西安,校情迥異,學情不同,但是在“8+1”工作室中形成的重視德育工作、熱衷班會研究的教育風格并未改變。我開始嘗試在新的環(huán)境中探索新的德育方式和班會模式。針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較高、個性特征鮮明、人格更加獨立等情況,在班級管理中,我更加注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搭建更大的自我發(fā)展的平臺。在班會實踐中,我更加注重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比如每天最后一節(jié)課后由班委會成員輪流做“一日總結”,比如每次語文課前按學號順序進行“課前分享”(可以是一支歌曲、一段視頻、一篇影評、一篇美文、一部專著、一種特長、一次旅行)等。在此期間,我通過電話和工作室的QQ群與“8+1”的成員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每次遇到難題都及時與團隊成員共同研討,受到大家許多有益的點撥和充滿正能量的激勵。所以,雖然我人不在河南,但心一直都在“8+1”。
現(xiàn)在,我出了班會研究的專著,也經(jīng)常應邀赴全國各地做相關報告,但是,我永遠不會忘記“8+1”工作室,這里永遠是我成長的起點和發(fā)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