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鋒娟
聞一多先生在《詩經(jīng)通義》“邶風(fēng)”條中說:“析薪、束薪蓋上古婚禮中實有之儀式,非泛泛舉譬也”, 明確提出“薪”與古代婚禮的關(guān)系。蔣立甫先生亦在《綢繆》詩注釋中說:“風(fēng)詩中‘薪常連及男女婚事”,這大約與當(dāng)時婚禮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關(guān)。那么,薪在《詩經(jīng)》中又有何文化蘊意?“薪”本是先秦婚姻聘禮中的一種,所以在《詩經(jīng)》中不僅顯示其作納征之用的功能,同時也引發(fā)出諸多相關(guān)喻義,如以伐薪喻求偶等。
“薪”(或“豎薪”)作納征之用
雖然在古代典籍中看不到有關(guān)先秦婚禮用“薪”的文字資料,但從漢代聘禮中卻能獲得相關(guān)的信息,“后漢之俗,聘禮三十物”,除用玄縲、羊、雁、清酒、粳米、長命縷、膠、漆、五色絲、合歡鈴、祿得、陽燧鉆等之外,還有幾種聘禮值得注意:蒲、葦。聘禮所選之物均有其義,如羊、祿得寓祝頌之意;膠、漆象征夫婦好合;而之所以用蒲、葦、石柏、女貞樹,則是取各物的優(yōu)點、美德,以資勉勵:“蒲眾多性柔,葦柔韌之久,石柏蜷縮似拳,屈卷附生,女貞之樹,柯葉冬生,寒涼守節(jié),顯不能傾?!笔?、女貞固然屬于“薪”類,無可懷疑,連蒲、葦也應(yīng)是歸于先秦時代的“薪”的范疇,因此《王風(fēng)·揚之水》首章云“揚之水,不流束薪”,次章則言“揚之水,不流束楚”,而末章說“揚之水,不流束蒲”,以“薪”、“楚”和“蒲”對舉,可見他們都可以稱為薪類。漢代去先秦不遠(yuǎn),漢人以這眾多的薪類為聘禮當(dāng)是對先秦民俗的繼承與發(fā)展,所以從漢人聘禮用薪及其喻義正可以解釋《詩經(jīng)》時代用薪的原因。
其實,這種蘊意與古人婚禮中的“合巹”儀式的喻義是一致的。如《唐風(fēng)·綢繆》首章曰:“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朱熹《詩集傳》認(rèn)為是一對新婚夫婦“喜之甚而相慶之詞也”。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說它是“賀新婚”之詩。今人陳之展認(rèn)為是“戲弄新夫婦通用之歌。此后世鬧房歌曲之祖”。鄭玄云:古代娶妻之禮,以昏為期。而詩中“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中“在天”、“在隅”、“在戶”是以三星移動表示時間推移,三章合起來可見婚禮進(jìn)行時間—即從黃昏至半夜。因在黃昏后舉行婚禮,而 “古以薪蒸為之燭”,因此“束薪”遂成為婚姻禮俗之一。下兩章“束芻”、“束楚”同“束薪”。詩歌“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用了戲謔的口吻,充滿歡快的情調(diào);此詩正是表現(xiàn)一對新人在洞房花燭夜的歡喜,束薪而婚禮成,新人看到纏繞的束薪,面對朝思暮想的情人,喜極而歌。
又如《豳風(fēng)·東山》詩,有“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之句,“瓜瓠”與“栗薪”“皆與婚禮有關(guān)之什物,故詩人追懷新婚之樂而聯(lián)想及之也”。詩中特別提到葫蘆(瓜瓠),是因為古代婚俗:夫婦合巹時需剖瓠為瓢,彼此各執(zhí)一瓢,盛酒漱口以成禮。這里言在物而意在人。
“伐薪”表達(dá)性愛,比喻求偶
《齊風(fēng)·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笨追f達(dá)疏:“言析薪之法如之何乎?非用斧不能斫之,以興娶妻之法如之何乎,非使媒不能得之?!弊髡哂昧硕嘀乇扰d:娶妻須有媒人,正如破薪必須要用斧子,其比一也;娶妻必先伐薪、析薪,再用薪為聘禮以娶妻,其比二也?!兑琢帧ば∵^之益》說:“執(zhí)斧破薪,使媒求婦。和合二姓,親御飲酒?!边@是對《南山》詩中“析薪”一詞最好的注釋??梢娫凇对娊?jīng)》之中,伐薪與析薪當(dāng)為求偶之喻,且廣泛地運用于詩歌之中。如《周南·漢廣》首章言“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次章說“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班嵐{”說:“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以喻眾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弊髡哒且载仔?、伐薪來比喻求偶。再如《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薄皸l枚”,山楸的樹枝,即薪;“惄”,饑或憂;“調(diào)饑”,指早上挨餓,以喻男女歡情未得滿足?!对娊?jīng)》及后代文學(xué)作品中多以“饑”隱喻男女的性要求。所以本詩以伐薪來喻求愛,以不見愛人而思不可忍來說明愛之深與思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