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論題
學生如何學習中國古代文化
嘉賓
孫立權:東北師大附中教師、吉林省寫作學會副會長。
王幫閣:吉林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吉林省編長春版語文教材編委。前一段時間,上海市小學一年級第一冊語文教材刪除全部8首古詩的事兒被炒得沸沸揚揚。
經(jīng)典誦讀在長春市的中小學中開展得相當廣泛,好多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可以背誦120首左右的古詩,而且是相當流利的。張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按照學校的要求已經(jīng)開始背誦古詩了,“我真的還不太清楚,孩子有必要費這么大的勁兒背誦這個嗎?”她說。
張女士的不解也是很多家長都有的疑惑,這兩天,記者找到了孫立權老師和王幫閣老師,一起聊了聊這個話題。
“近些年各地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國學熱,作為普通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古代文化對孩子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形成之間應有怎樣的聯(lián)系。閱讀張中行先生、周振甫先生的書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的觀點:古詩文的認讀關鍵在于誦讀,讀書多了有了書底,書就會自注,你就懂了。老人家們是在用自己的平生所讀告誡讀者?!蓖鯉烷w說。
經(jīng)典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記者:好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死記硬背這些所謂的經(jīng)典沒有什么意義,那都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和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沒有什么關系。
王幫閣:說到這,我想起了我學生寫的一篇文章。我平日喜歡讀讀《詩經(jīng)里的植物》,便越來越覺出《詩經(jīng)》里的妙處來,從生活角度看,這些詩中的生活離我們似遠而近。一次上課,給學生講起了動詞的抒情性表達,不覺地就想到了《詩經(jīng)·芣(fú)苢(yǐ)》這首詩,詩人僅以簡明的動詞變化就把一個勞動場面寫得歡快活潑令人難忘。說起芣苢可能很多人連這兩個字都不認識,可是要是和你說芣苢就是車前草時,你是不是就會會心地一笑呢?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王幫閣老師講完《芣苢》后,鼓勵學生通過自然的認識與感受,表達自己的體會。
他的學生楊樾博很上心,在老師講完之后,和爸爸去南湖公園認識、采擷芣苢,回家后加以品嘗的經(jīng)歷寫成一篇習作。
“孩子只是小小的初一學生,靈氣、純真、可愛,沒用什么成人的關聯(lián)與邏輯,但卻本真地表達了生活?!蓖鯉烷w說。
芣苢的味道
深秋時節(jié),大多數(shù)植物的葉子都漸漸地枯黃衰落,門前的樹葉嘩嘩地響,風卷著枯黃的雜草,那些無辜的雜草被一陣陣狂風甩到墻頭,唯獨有它們,一株株芣苢,正在昂首挺立,一簇簇地在為人們奉獻著綠色。
芣苢,即使環(huán)境再惡劣,它們也能快樂生長,它們是深秋中能夠保持翠綠的植物,在自然界里生長的芣苢,也叫車前草,有牛舌草、車輪菜、豬耳朵棵子、五更草、田灌草等有趣的名字。
記得跟著爸爸到野外去采摘芣苢的情景。
看!在樹林里,小路旁邊,墻根,它們都在踏踏實實快樂地生長,那一副和善,讓人有一種想靠近的沖動。
在深秋的野外,我能夠輕而易舉叫出名字的就是芣苢了。那卵圓形的葉子,一片接著一片,每片互不遮擋,就像大車的輪子,給人們展示更多的綠色,這也許是人們叫它車輪菜的緣故。綠綠的,那深而明晰的葉脈,記憶著芣苢一生的滄桑,因為只有它能夠在寒秋保持著綠色,和自然親近,受大自然的養(yǎng)育,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芣苢。
品味芣苢,終需輕輕地去摘,細細地去品。采擷盈兜,乘興歸家,細細地漂洗,再用慢火輕煲,盛在盆缽中,欣賞翠綠盈甌的雅趣,飽享那一縷縷清新、一縷縷甘甜,芣苢之趣盡可在我甜美的夢中蕩漾開來。
芣苢的一生幾乎都在奉獻。在深秋為人們奉獻著充滿生機的綠色,種子可以清熱解毒,那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默默地奉獻著。其實人生就和芣苢一樣,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之后,最美好的就是奉獻,雖然心中會涌出一絲絲的悲涼,但是最后轉(zhuǎn)悲為喜,因為學會了奉獻,就像芣苢一樣默默地生長,同時也在為別人無私的奉獻,不求回報。
品嘗芣苢,那就是奉獻的味道。
王幫閣:看了這些,你還覺得經(jīng)典離我們很遠嗎?
孫立權:讀經(jīng)典也難也易,就看怎么讀。
如果把經(jīng)典當成文物,與現(xiàn)代阻斷,把自己古代化,經(jīng)典就難懂。但如果把經(jīng)典當做現(xiàn)代新書,把古人現(xiàn)代化,經(jīng)典就不難懂。
什么兩千年前的話,一百年前的話,經(jīng)史子集里的話,都當成今天的話,把經(jīng)典看做包含各種含義的符號,讀者用自己的密碼表去破譯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容易讀了。
從理解到運用還有很長距離
記者:老師,很多人都覺得學了這些古詩、學了這些經(jīng)典根本就用不上啊。
孫立權:我20歲時讀過屈原的《涉江》,特別喜歡“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兩句,這兩句的字面意思、內(nèi)在含義我也都自認為懂,但我從來沒在文章中運用過這兩句詩。直到從教19年后,有一天我要表達對語文教學的感情時,忽而想到這兩句詩并鄭重地寫下來。我覺得沒有其他的語言能比屈原這兩句詩更恰切地表達我對語文教學長久不衰、矢志不渝的熱愛之情。———這就是說,我20歲時理解的兩句話,45歲時才被我運用,其間相隔25年之久??梢姡瑥睦斫獾綖槲宜每赡苓€有很長的距離。特別是語文上的事兒,常常需要時間和閱歷的積淀,常常需要等待,甚至是漫長的等待。
記者:老師,您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一段龍應臺闡述文化是什么的文章。有一天臺北演出“四郎探母”,她特別帶了85歲的父親去聽。同去的人多是中年的兒女們帶著坐在輪椅上的老父親。龍應臺的父親這樣的老兵,16歲在去市場的路上碰上國民黨招兵,就隨著去了。此后七十年,再不曾見到來不及道別的母親。當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時,老人家淚流滿襟。而一同看戲的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們及老人們的兒女們都有一種莫名的默契,她在文章里寫道:“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仿佛已經(jīng)交換了一組密碼?!?/p>
這是遙遠的10世紀時的事情了,但一樣可以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并找到了和自己有相同心理感應的人。語文上的事兒,確實需要時間和閱歷的積淀。
王幫閣:
對于我們中小學的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抓住學生們的記憶黃金期,盡可能多地接觸我們民族遺留下來的經(jīng)典,即使不能成誦,哪怕讀讀也好,習染多了也會有些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