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騰友
一、 閱讀積累是寫作素材之源
1. 營造氛圍,催生學生的閱讀興趣。良好的環(huán)境,能夠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校圍繞“書香校園”活動的開展,把學生帶進圖書館、閱覽室參觀閱讀,感受氛圍;各班用手抄報、讀書心得裝點“文化墻”;開展“親子閱讀”、師生共讀一本書等系列活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2. 廣泛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每學期學習的課文只有20多篇,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量是很有限的,與《課標》要求的閱讀量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們要廣開閱讀門路,為學生拓展課外閱讀時空,多渠道為他們創(chuàng)設(shè)閱讀的機會。一方面,可以向?qū)W生推薦課外讀物,選擇與課文的作者、歷史背景相關(guān)的故事,與課文內(nèi)容、形式、寫法相關(guān)的其他文章等。如:學習《猴王出世》《草船借箭》《景陽岡》等課文后,推薦學生課外閱讀《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學完《匆匆》后,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散文精選》;結(jié)合《冬陽·童年·駱駝隊》的學習,推薦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在結(jié)合教材進行推介的同時,還可以結(jié)合學生年齡、性別、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推介。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要,選擇一些思想健康、有益身心發(fā)展的課外讀物。通過小說、詩歌、故事、童話、科普作品等大量的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3. 指導方法,變閱讀積累為寫作素材。① 誦讀,就是熟讀成誦。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的背誦,是一種儲蓄式的積累,通過精讀背誦,可以將大量的詞匯和布局謀篇的章法儲存腦際,逐步形成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寫作范型。下筆時,一旦觸發(fā)靈感,就可呼之即來,意到筆隨,妙語連珠。② 摘抄。在廣泛閱讀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摘錄優(yōu)美、精彩的詞句、片斷,或整篇摘錄,或摘要,或縮寫。精選摘抄內(nèi)容熟讀背誦,在寫作中加以運用。③ 感悟。在閱讀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在文章的開頭、結(jié)尾旁邊加上批注。要求學生及時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寫思想短評,讓同學們在閱讀中得到寫作的鍛煉。
二、 生活積累是寫作素材之根
1. 引導學生感知生活,廣泛積累素材。寫作素材來源于日常生活,寫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guān)心現(xiàn)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漸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積累寫作素材的習慣。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生活中的一些能夠以小見大、能觸動內(nèi)心的小事,從一花一草一世界中感受生命的情趣,從朋友親人那里感受情意深重,從同學老師的關(guān)懷中體會關(guān)愛,這些都將成為習作源源不斷的素材。如隨著季節(jié)流轉(zhuǎn),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美景;放學路上、公交車上的美麗邂逅;超市、商場里的有趣故事;和鄰家伙伴一起經(jīng)歷的刺激探險……關(guān)注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培養(yǎng)學生在參與活動和感受事物時養(yǎng)成寫話、習作的自覺,那么生活中的寫作素材就無處不在。
2. 聚焦班級生活。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豐富的課程,風格各異的老師,活潑可愛的同學,以及多姿多彩的課內(nèi)外活動,都是小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好途徑。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活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多彩的校園生活。 “迎元旦”“慶六一”的文藝節(jié)目,運動會上的拔河比賽、接力賽,踢毽子、跳繩、打沙包等競技活動,興趣小組上的有趣活動等等,都是學生寫作的好素材。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觀察老師同學的動作、神態(tài),傾聽他們的語言、心聲,感受大家的情感、變化……在各種班級活動中,同學們培養(yǎng)了能力,找到了樂趣,更為寫作積累了素材。
三、 觀察積累是素材匯聚之途
1. 依據(jù)課文插圖,想象寫話。低年級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教師要善于將各種插圖作為觀察的對象,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單幅圖,重點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順序;連續(xù)的圖片,要在了解圖片表達內(nèi)容的同時,重點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與圖片之間的聯(lián)系和變化,在觀察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加進自己的想象說一說、寫一寫,自然就解決了寫話素材的問題。如《雪孩子》一課,課文中的最后一張圖,是小白兔和她的媽媽仰望著天空,凝望著雪孩子變成的那朵白云。這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想象,小白兔會說些什么,再寫下來。通過看圖寫話,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提高閱讀興趣的同時,積累寫話素材。
2. 拓展課外途徑,豐富寫話。① 依托繪本。繪本畫面生動,故事有趣,同時語言又非常精煉,為學生看圖寫話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鼓勵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或幾幅圖,通過仔細的觀察,再加入自己豐富的想象,來描述圖片的內(nèi)容。② 依托畫面。電視上、街道上、雜志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有趣的的宣傳畫、漫畫。教師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的習慣,從平時這些生活中易見的素材入手,說一說,寫一寫,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又幫助學生積累了寫話素材。③ 定格生活。四季的變遷,校園的變化,同學之間的嬉笑玩耍,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等,都可以引導學生像照相一樣,把鏡頭定格后仔細觀察,鼓勵學生用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積累,那種“腹中空空,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改善。
3. 抓住人物的特點,使文章更生動。觀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一言一行。只要我們認真觀察,對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摸得很準,了解得很深,特點就抓住了,文章的素材就有了。如在我校有個特別的群體——特教班的智障學生,實驗班的學生會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不定期地和特教班的學生一起游戲。在游戲中,特教班的學生會表現(xiàn)出和其他正常學生不同的言行舉止,如在表示友好時、得不到重視時、被激怒時,他們都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在情感上,他們有了更多的了解,學會了關(guān)愛,同時,也學會了怎樣更加準確地把握人物的特點。
4. 抓住物體的特征,使文章更具體。
(1) 對物的觀察要有順序。先寫哪兒都可以,但絕不能忽上忽下,忽前忽后,那樣就會使文章條理不清。如有位同學寫《我的照片》,既可以先總的介紹一下所有的照片,然后再重點寫其中的幾張,也可以反過來,先寫某幾張照片,再總述所有的照片。怎樣寫更好,完全取決于這位同學對照片的感覺和對文章的安排。
(2) 狀物要“活”。就是要把所描摹的物體寫得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塊生物角,讓學生在花盆中種上各種植物,由專人負責,澆水施肥;或買個金魚缸,養(yǎng)只小烏龜,養(yǎng)兩條金魚,定時喂食。植物的生長、動物的成長都有著細微的變化,學生興致盎然,再輔以觀察方法的指導,每天進行觀察記錄,長此以往,學生的素材就越來越豐富。
(3) 抓住事情的過程,使內(nèi)容更詳實。從自身尋找素材,如遇到的煩心事、開心事、成功的事、失敗的事、難忘的事、后悔的事等等;從家庭中尋找素材,如家庭趣事樂事、親情故事、家庭風波等等;從校園中尋找素材,如師生之間的事、同學之間的事等等。指導學生把握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寫清楚,在掌握事情經(jīng)過的基礎(chǔ)上,留心觀察事情發(fā)展過程中,人物的特點以及細節(jié)的變化。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