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娜
摘要: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師努力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閱讀的氛圍,學生學習“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方法 ,教會學生精讀的方法,進而實現(xiàn)從讀走向寫,由寫引出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精讀寫作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不動筆墨不讀書”
徐特立曾經(jīng)說過:“要想寫出好文章,就要多讀多寫。多讀,就是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籍,多寫,就是要練習自己的筆頭,肯于刻苦實踐。”在閱讀中,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應在重要的地方圈點勾畫,并在空白的地方加批注,或把書、文中精當?shù)牡胤秸浵聛怼Hc勾畫和加批注,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一種讀書的輔助方法。圈點勾畫使用的符號應該是固定的,不要隨意改換,符號的種類不宜過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有用的或應注意的字、詞、句、段用各種符號或不同顏色加以標注。這種符號批注一般在預習時或初讀時進行,常用的符號有:遇到不會讀的生字,使用字典查出字音并標注讀音;“波浪線或直線”,畫在文章的重點詞語下面,以便加深記憶、理解;“圈點”標在文中重點詞或優(yōu)美詞的下面;“問號”,用在有疑問的語句末尾或旁邊;“感嘆號”,用在有感嘆或驚奇的語句旁邊??蓜e小瞧這小小的符號,它把學生的思考、智慧以及情感都凝聚在身上。教師可以先不傾聽學生的講述,首先看看學生在文中標注的這些小符號,就可以了解學生的喜好、疑問,甚至是情感,它是溝通學生和教師心靈的橋梁。
學生自己能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生不能發(fā)現(xiàn)和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和幫助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解決。
二、教會學生精讀
書,要會讀,善于讀,這樣才有益。精讀是閱讀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精讀對深化閱讀、提高閱讀質量有很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學會精讀是新課標提出的教學建議,閱讀教學如果離開了精讀,其教學目標就難以實現(xiàn)。因此,教師不僅要重視精讀,還要研究精讀,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文本的特點,運用多種精讀方法,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學會閱讀,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精讀文章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掌握科學合理的方法,從而舉一反三,會使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信賴”一詞時,先讓學生把詞分為“信”和“賴”, “信”可組詞為“信任、相信……”,“賴”可組詞為“依賴”。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總結出“信賴就是信任并依靠?!睂W生學會了這種方法,再遇到類似的詞語時就容易多了,如“爭辯”就是爭論、辯論?!梆崱本褪敲髁炼鴿嵃?。又如在教學《荔枝》一課,文中描寫母親吃荔枝這一部分內(nèi)容:“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舍不得吞下?!笔紫任易寣W生自由地讀這句話,然后讓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眼里是格外珍貴,通過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感受到母親仿佛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從而理解了句子蘊含的深意。
根據(jù)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不同,“讀”可以有多種形式、多種類型。如按內(nèi)容分,有細讀、猜讀、重點讀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教給學生精讀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協(xié)同學習,逐步掌握精讀學習的方法。
三、從讀走向寫,由寫引出讀
閱讀和寫作是互逆過程,閱讀是語言吸收,寫作是將吸收的語言進行釋放。“讀寫結合”是一門智慧的“藝術”。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同時,不僅僅是了解內(nèi)容,體味情感,更重要的是憑借經(jīng)典文章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教材中的名篇,思想感情蘊含豐富,表達方式恰當,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通過借鑒、遷移,將這些語言、表達方式等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學會表達。因此,我根據(jù)教材的語言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在閱讀教學中逐步滲透習作指導,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
仿寫,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寫作方法,學習一些表達方式。三年級是學生學習寫段的時期,學習句式表達上,《荷花》一文是個好范例。《荷花》一課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的感受。課文語言樸實簡潔,想象豐富,富于感染力。特別是描寫荷花生長美麗姿態(tài)的句子,特別適合仿寫,正值春季,各種鮮花盛開,是學生觀察的好時機,于是我讓學生觀察家中或公園中的各種花卉的不同形態(tài),有的學生觀察迎春花,有的同學觀察桃花,學生觀察到有的花還是花骨朵,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完全展開了。通過對句式和花的形態(tài)的分析,結合學生自己觀察到的景象,學生寫出了一篇篇文質優(yōu)美的文章。
這樣在寫作實踐中運用閱讀時學到的知識,既可以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同時使讀的效果得到鞏固。對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加深理解。更主要的是緊扣讀寫聯(lián)結點,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荷花》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葉圣陶先生的其他作品《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等。
總之,閱讀教學應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建設一個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珍惜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才。
參考文獻:
[1]趙祖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J].教育教學論壇,2012(15).
[2]梁明,黃九蓮.略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余學院學報,2012(5).
[3]趙英.關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3(7).
[4]王學紅.如何在語文課改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N].天津教育報,200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