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衛(wèi)星
梁衛(wèi)星,作家,代表作有《成人之美兮》等。
中國式家庭倫理下母愛是不證自明的:既然母親生下子女,施予他們生命,母親必定是愛子女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既然母親養(yǎng)育子女長大成人,供他們讀書受教,張羅他們的婚姻,甚至幫他們養(yǎng)育下一代,母親必定是愛子女的,這一點更是不可置疑……一定程度上,漢文化語境下,凡有生育的女人,都是偉大的母親。于是,漢文化倫理邏輯依次展開:既然母親是偉大的母親,母愛是偉大的情感,那么,母親之于子女,就恩深似海,絕對正確,子女除了感恩戴德,絕對服從,是萬萬不可有獨立于母親的意志和情緒的,否則,就是不孝,就是忘恩負(fù)義,就是非人。
很明顯,漢文化語境下,不證自明的母愛賦予了母親對子女絕對的倫理霸權(quán)與話語霸權(quán),這使得她們對子女有著天然的道德審判權(quán)與存在干預(yù)權(quán)。因此,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完全弱勢的女人,在其子女面前,她也是絕對的強者,盡管她很可能只是施展弱者的暴力,以自己的不幸索要子女的服從與回報。我不得不說,其實,這樣的母愛只不過是一把雙刃屠刀,一面對著母親自身,一面對著子女,在此屠刀的凌遲之下,兩代人都無法成人。這并非愛,而是惡。這種惡,源于女性的生育功能,這種生育功能被漢文化賦予了道德價值,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為愛,于是惡得以在倫理秩序下光明正大地展開。然而,這是可笑的。你能生育,能證明你能愛嗎?你生之前是否想過一個生命意味著什么?你愛情或欲望的證明?你意志與情感的載體?這并非生命,而是容器,或者墓碑。更何況,養(yǎng)育子女并非是你在施恩,你不過是盡最基本的義務(wù),一切生命形態(tài)無不在以自己的方式盡此義務(wù),怎么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是愛?
愛是難的,需要習(xí)得。史鐵生懷念他的母親,因為她的母親懂得什么是愛,而在他的母親愛他時,他還不懂愛,他無法給予母親以愛的回應(yīng),當(dāng)他懂得時,已經(jīng)不可能得到母愛的回應(yīng),這就是他愧疚的根本原因,愛的時間差,讓人生充滿如此深刻的遺憾。
愛需要懂得生命之間有不可逾越不可取代的邊界。史鐵生的母親敬畏這生命的邊界,因此絕不敢亂施愛的強迫。在史鐵生沉溺在自身的悲劇創(chuàng)痛之中時,史鐵生的母親深知每個人的痛苦只能自己承受,無論自己怎么憂慮與擔(dān)心,也只能尊重與等待,守望與照應(yīng),卻絕不可干預(yù)甚至強制。而母愛爆棚者卻很可能會說,我如此憂慮擔(dān)心你,難道你還要痛苦嗎?你如此這般是不是要說我無能,我愛你不夠?漢文化語境下的母親大抵如此,大多在愛的舌頭下隱藏著一幅暴君的面孔。
愛需要懂得自我承擔(dān)。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任何一個母親都不例外。貧窮、疾病、離異……不會因為你是母親就不落在你頭上,當(dāng)這些不幸來臨,你沒有任何資格將之轉(zhuǎn)嫁給子女,更沒有任何理由以愛的名義索求子女的同情、服從甚至回報,除非他們基于理性的自愿。史鐵生的母親在兒子承受他自身的不幸時,自己其實背負(fù)著更可怕的不幸。我們一般的母親會怎么做?我都要死了,你就不能滿足我的這一點小小的愿望嗎,我這愿望也是為你好?。∥叶家懒?,你可不可以不再只是想著你那該死的腿了?你可不可以盡點孝,讓我安心一些?你怎么可以這樣,你是不是說我不該生你,你知不知道我為你操心到快死了?……我可以列出無數(shù)類似的話語,這是大多數(shù)中國母親舌頭底下的話,她們潛伏著,隨時準(zhǔn)備射出。她們永遠(yuǎn)不會認(rèn)同這樣的觀念:你可以愛別人,但沒有任何權(quán)利索要別人的愛。愛只有是愛者自身的事時,才能成全愛者與被愛者。
愛是難的,不論母愛,還是其他任何愛。因為愛需要有獨立的主體。一個母親能愛,不是因為她是母親,而只是因為她能讓自己成為獨立的個人。而后她才能意識到其他人,尤其是她的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愛只能發(fā)生在獨立個體之間,非獨立個體之間,沒有愛,只有暴虐與剝奪、隱忍與壓抑,而且是雙向的。所以,愛的基本要求是:愛的雙方必須獨立成人。其基本邏輯是:因為要愛,所以要讓自己成人;因為愛,所以促進(jìn)對方成人。愛就是如此成全愛的雙方。
母愛如是,一切愛無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