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記者: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了多少期,畢業(yè)了多少學生?
陳宇: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有著刻畫很深的發(fā)展軌跡,經(jīng)歷了各個特殊的歷史階段。黃埔軍校在大陸共辦23期,本校(總校)畢業(yè)學生計有52438人。由于這一期間處在特殊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前線急需基層指揮員,黃埔軍校在各地還開辦了多所分校,學員、學生受訓時間普遍較短,學期比較靈活,有的甚至僅有兩三個月,在學會某一項兵科技術、戰(zhàn)術后即算是畢業(yè)。因此,從分校畢業(yè)的各種學員、學生、軍官超過了總校畢業(yè)生的數(shù)量,計有125500余人。本校(總校)和各地分校畢業(yè)學員、學生共計約18萬人。時代變遷中,起步于廣州黃埔島的這所軍校雖然幾改校名,校址幾易其地,但一般仍統(tǒng)稱為黃埔軍校。因校址改變,軍校在大陸經(jīng)歷了廣州、南京、成都3個時期,后又遷移到臺灣鳳山。
(一)國共合作的廣州時期
軍校宣布成立時,正式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保院喎Q為“陸軍軍官學?!?,懸掛在校大門上的校牌即如此書寫。因位于廣州黃埔區(qū)長洲島,在當時的口語中通俗稱為“黃埔軍?!?。其實,該校對外對內發(fā)表宣言文告和出版書報刊的署名,從來不用簡稱或俗稱,而用全稱。此后,黃埔軍校先后四遷校址,屢改校名,另有不同時期不規(guī)范的簡稱或外加、冒充的名稱,合計校名多達10余個,但一說到黃埔軍校,人們一般都會明白所指即是這個起源于廣州黃埔長洲島的軍校。
第1期:1924年3月27日舉行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備取120人,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其中許多學生是共產(chǎn)黨組織從各地選派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陸續(xù)入校編隊,進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軍講武堂學生158人并入該校,編為第6隊。另有四川等地送來的20余名學生并入本期,分別插入各隊學習。11月30日,第1期學生考試完畢,宣布畢業(yè)。旋及開赴東征前線。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yè)典禮,共6個隊計635人畢業(yè)。
第2期:1924年8月14日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原內分步、炮、工、輜重、憲兵等科,但在實際上并未詳分。本期修業(yè)期本定為半年,后因各地學生隨到隨入校的原因,延遲修業(yè)期為1年。1925年9月6日舉行畢業(yè)典禮,共計449人畢業(yè)。
第3期:1924年冬,招考于廣州、上海等地,陸續(xù)進校,分步、騎兩科。1925年7月1日開學,共分9個隊與1個騎兵隊,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舉行畢業(yè)典禮,共計1225人畢業(yè)。
第4期:1926年1月進校,3月8日開學,分步兵、炮兵、工兵、經(jīng)理、政治5個科。本期學生經(jīng)歷了“中山艦事件”、第二次東征、軍校改組等重大事件,因此從入伍到畢業(yè)很少有安定授課的時間,但也使這期學生增長了在激烈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成長的見識,故本期學生后來比較出眾。1926年10月4日舉行畢業(yè)典禮,共計2656人畢業(yè)。
在廣州招生的軍校第5、第6、第7期學生,計有8300余人,后大部轉到南京學習、畢業(yè)。其中第6期有718人、第7期有666人畢業(yè)于廣州黃埔本校。
黃埔軍校從1924年創(chuàng)辦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3年時間里,共招收了6期學生,1萬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蔣介石公開叛變、大革命失敗后畢業(yè)的外,其余1至4期共4971人都是大革命時期畢業(yè)的。這些學生經(jīng)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和紀律教育,特別是接受了革命理論的熏陶和戰(zhàn)斗的考驗,大都成為創(chuàng)建和壯大國民革命軍、工農(nóng)紅軍的骨干。
1924年初至1927年4月,在校史上常稱為是黃埔本校時期。黃埔軍校在廣州時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和歷史。軍校建校之初,積極貫徹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努力建設一支為救國教民、統(tǒng)一國家、不惜犧牲的革命軍,在支援群眾運動、統(tǒng)一廣東革命根據(jù)地和北伐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廣州黃埔軍校從1924年創(chuàng)建到1930年停辦,歷時6年,共招收7期學生,畢業(yè)4期計6248人(含第6、第7期部分畢業(yè)于廣州黃埔本校的學生),培養(yǎng)出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在中國現(xiàn)代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國民黨一黨獨辦軍校的南京時期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為便于直接控制軍校,排斥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國民黨一黨專制,蔣介石遂決定在南京另行籌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京本校的校址在小營。1928年3月6日,舉行開學典禮。黃埔軍校在南京時期的各期學生入學、畢業(yè)簡況如下:
第5期:系于1926年3月將原已編入第4期而沒有升學的入伍生組成,在廣州黃埔本校入學,4月開學。本批學生最初為第5期入伍生第1團。7月,又成立第2團,此批入伍生炮兵團、工兵營、迫擊炮連,曾隨師北伐,戰(zhàn)績卓著。留守學生,擔任本校護衛(wèi)任務。11月升學,所分科目同第4期。本期全部學生于1927年7月20日轉至南京學習,8月15日舉行畢業(yè)典禮(第3、第4、第5隊學生時在武漢執(zhí)行警戒任務,未能參加畢業(yè)典禮。在校第1、第2、第6隊畢業(yè)生計1480人參加畢業(yè)典禮)。本期共計2418人畢業(yè)。
第6期:本期學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本期也是軍校在南京時期招收的首批學生,于1928年3月舉行開學典禮。4月13日,由杭州中轉的廣州黃埔本校第6期學生1026人到達南京,與在校考取生和長沙分校、武漢分校、學兵團、福建陸軍干部學校學生合并,共計2269人。除長沙分校學生編為步兵第3大隊外,其余混編為步兵第1大隊、步兵第2大隊、炮兵大隊、工兵大隊。暑假后,步兵第3大隊畢業(yè)離校,又將陸續(xù)來南京的黃埔本校學生和校宣傳隊編入南京本校。同時,第14、第44軍軍官講習所學生也并入南京本校,編為步兵第4大隊。其他學校的交通技術學生并入南京本校后編為交通大隊。第26軍軍官團并入南京本校后,編為輜重區(qū)隊,屬炮兵大隊。南京本校本期學生于1929年5月15日期滿畢業(yè),共計3534人。在黃埔軍校史上稱為第6期第1總隊,以此與廣州黃埔本校的第6期第2總隊相區(qū)別。廣州黃埔本校第6期學生招生于1926年8月,10月錄取入伍生4400余人。升學時分炮、工、步3科。此期間,蔣介石在軍校中“清黨”。白色恐怖下,黃埔本校的校務陷于停頓,本批學生中途退學、遣離者占大半,留黃埔本校者還有800余人。1929年2月期滿時,僅剩718人畢業(yè)。在黃埔軍校史上稱為第6期第2總隊。本期學生在南京本校和黃埔本校共計有4252人畢業(yè)。武漢分校黃埔第6期,還培養(yǎng)了黃埔軍校史上惟一的一期女生隊。
第7期:本期學生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以1928年初浙江國民黨省政府在杭州設立的軍事訓練班為第7期基礎,其中收容廣州黃埔本校學生1000余人,編為第3大隊,除第1、第2大隊屬于第6期學生外,其余第3大隊即第7期預科生。稍后,國民黨第2集團軍軍官學校的學生,送杭州改編,也同屬于第7期預科生。1928年冬,該期預科生來南京升學,1929年3月16日開學,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0月,南京本校本期學生曾奉命去武漢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分駐各地,教育因此停頓,至11月才返校補課,12月28日舉行畢業(yè)典禮,共計852人畢業(yè)。在黃埔軍校史上稱為第7期第1總隊,以此與廣州黃埔本校的第7期第2總隊相區(qū)別。廣州黃埔本校第7期學生有預科生和入伍生之區(qū)別,當?shù)?期入伍生入學考試結束后,遠道來廣州報考軍校者甚多,便成立了學生軍及軍士教導隊,為第7期預科,之后去南京本校的學生很多,黃埔本校僅剩200余人。1927年冬,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總指揮部在燕塘組織軍官學校,招收學兵。1928年5月,國民黨中央為統(tǒng)一軍校教育,電令取消燕塘軍官學校,原在校學兵就近由黃埔本校接收。黃埔本校在燕塘特設入伍生部,派李揚敬為部長,招取入伍生800余人。這批入伍生與黃埔本校原本期預科生均在1928年冬升學。本期廣州黃埔本校學生因蔣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斷學習,后復課。1929年9月26日舉行畢業(yè)典禮,計有666人畢業(yè)。在黃埔軍校史上稱為第7期第2總隊。本期學生在南京本校和黃埔本校共計有1518人畢業(yè)。
第8期:本期在教育體制等方面,與以往各期有較大的不同:一是該期于1930年5月成立的入伍生團,其組織雖與普通編制相同,但又與普通步兵團不同,在各連設尉官班長,這是以前入伍生團所沒有的;二是自本期開始,延長學生在校修業(yè)時間為3年,第一年為入伍生教育,使其對軍隊生活有所了解。第二、第三年為學生教育,學習各兵科將校官必要的知識和指揮能力;三是從1931年起,軍校采用德國教育方式,蔣介石曾經(jīng)專聘德國顧問來校講學,如總顧問鮑爾,德國駐上??傤I事克禮培爾,德國原國防軍總司令塞凱特,德國將軍魏資爾等都曾為軍校出謀劃策。1932年3月,武漢分校第8期學生總隊并入南京本校,為第8期第2總隊。本校生為第1總隊。第1總隊于1933年5月20日畢業(yè),計有學生505人。第2總隊于11月畢業(yè),計有學生1240人。該期畢業(yè)生共計1745人。
第9期:該期學生主要來自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和東北地區(qū)的遼寧、綏遠、黑龍江等地。自該期起始,黃埔軍校向黃河南北、邊疆等地招生。本期學生于1930年3月6日入校,1931年5月升學,1934年5月畢業(yè),共計有畢業(yè)生654人。
第10期:本期學生分為兩批,經(jīng)過兩次招生。第一批于1933年9月進校,編為入伍生團。入伍生團分為步、騎、炮、工、交通5個科,學生于1936年6月16日畢業(yè),計940人,稱為第10期第1總隊。第二批是后將備取生成立入伍生預備班,修業(yè)時間延長半年。預備班的學生分科與第1總隊相同,于1937年1月畢業(yè),計有621人,稱為第10期第2總隊。該期共計有畢業(yè)生1561人。
第11期:該期學生主要來自北平、洛陽、漢口、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先后于1934年9月入伍,編為兩個入伍生團。正取生700余人,編為入伍生第1團,稱第1總隊。備取生納入預備班,編為入伍生第2團,稱第2總隊,修業(yè)期延長半年。第1總隊學生于1935年11月入伍期滿,分發(fā)各部隊實習3個月,于1936年1月升學,1937年8月28日畢業(yè),計有605人。第2總隊學生于1937年10月25日畢業(yè),計有664人。本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共有畢業(yè)生1269人,是黃埔軍校在南京時期畢業(yè)的最后一批學生。
第12期:于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本校入伍者,計有652人。11月11日,要塞炮校的103名學生轉入本校。1936年9月9日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個科,步兵4個連,炮兵1個連,工兵1個連,通信兵1個排。1937年1月28日升學,為第12期學生總隊。下半年因日軍進犯,戰(zhàn)火迫近南京,自8月開始陸續(xù)西遷。因抗戰(zhàn)需要,該期學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畢業(yè)于武昌,共計有740人。
第13期:是黃埔軍校南京時期最后一批在南京招收并進行入伍生教育行將期滿的學生。1936年8月招生,9月1日入伍,共計有1490人。入伍生教育即將期滿升學時,因日軍侵犯南京,國民黨軍大潰退,軍校也由南京西行,經(jīng)江西、湖南、湖北進入四川。1937年11月11日,本期入伍生于廬山舉行升學典禮,共1446人,為第13期第1總隊。1938年9月16日畢業(yè)于四川銅梁,共計有畢業(yè)生1412人。
此外,在南京招考的還有第14期入伍生,分別于1937年10月之后在南京入伍。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分別畢業(yè)于四川銅梁,累計有畢業(yè)生2179人。該期入伍生在南京基本上沒有受訓學習,故一般不計入南京時期黃埔軍校畢業(yè)生內,而歸入成都時期黃埔軍校。
南京時期是黃埔軍校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南京本校建立以來,開辦計有9期,其中第5期至第11期學生在校畢業(yè),招收了第8期至第13期軍校生。共招收7459人,畢業(yè)11000余人。南京時期黃埔軍校較之前后另外兩個時期,突出的特點是反共宣傳更為徹底。黃埔本校時期,為國共合作建校。成都本校時期,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軍校在某些方面有其很大的進步性。南京本校時期,則是自始至終的反共,為國民黨政權培養(yǎng)了不少積極反共的中堅力量。因此,南京時期的黃埔軍校,對研究民國史、國民黨史有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在大陸時間最長的成都時期
1937年底,日軍占領南京前夕,黃埔軍校西遷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國民黨政府敗退到臺灣,校址再沒有離川,歷時長達12年。除短訓班外,有2期學生畢業(yè)于四川銅梁,10期學生畢業(yè)于成都。一般說來,在四川銅梁招收入伍升學的學生,統(tǒng)一劃歸黃埔軍校成都時期。這一時期,是黃埔軍校在大陸培訓學生最多、校址未變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該校在大陸培訓學生的最后一個時期。在成都時期,培訓學生計有第14至第23期,共10期。
第14期:本期學生于1937年秋、冬分別入校,分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畢業(yè)于四川銅梁,計有669人畢業(yè)。第2總隊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畢業(yè)于四川銅梁,計有1510人。第1、第2總隊學生累計有畢業(yè)生2179人。他們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沒有在南京學習,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戰(zhàn)火中的西遷過程和四川銅梁度過的。這批學子就學于歷史巨變關頭,其經(jīng)歷與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歷練使他們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顯大于前后數(shù)期校友。本期學生除畢業(yè)于銅梁的兩個總隊外,第3總隊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學生。合并后,由本校實訓,1939年1月畢業(yè),計有1520人。本期學生共計有3699人畢業(yè)。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0年7月21日畢業(yè),計有1559人。此期間,軍校代訓空軍學生272人,歸入本期畢業(yè)。本期畢業(yè)生共計1831人。
第16期:本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38年8月入校,駐成都南較場,于1940年12月畢業(yè),計有1597人。另代訓空軍學生97人,編為第16期步兵第7隊。第1總隊畢業(yè)生計有1694人。第2總隊學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訓于銅梁,為期10個月,于1939年10月畢業(yè),計1629人。第3總隊駐北較場,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畢業(yè),計有1165人。本期共計有畢業(yè)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學生分為3個總隊。第1總隊于1940年4月15日開學,駐成都西較場,計有1527人,畢業(yè)于1942年4月底。第2總隊于1940年5月6日開學,駐銅梁,計1374人,畢業(yè)于1941年11月20日。第3總隊于1940年7月13日開學,駐成都北較場,畢業(yè)于1942年2月15日,計有畢業(yè)生1030人。本期畢業(yè)生共計有3931人。
第18期:本期學生分為2個總隊。第1總隊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駐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宮。1942年,步、工兵大隊遷北較場,特科大隊遷西較場。畢業(yè)于1943年2月,計有1215人。第2總隊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駐南較場,畢業(yè)于1943年10月8日,計有1237人。本期畢業(yè)生共計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區(qū)招生,并派人去日偽敵占區(qū)招收優(yōu)秀青年,學生陸續(xù)于1942年春來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總隊于草堂寺,12月25日開始入伍訓練。1943年3月分科,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特別班、輜重兵、通信兵7個科。復有本期第1總隊的產(chǎn)生,仍駐草堂寺,只有步科總隊后又因適應需要編為炮兵2個隊,計有9個隊,有學生共998人。第2總隊為特科總隊,計有騎兵1個隊,炮兵3個隊,工兵2個隊,輜重、通信各1個隊,有學生共902人,駐西較場,于同年12月升學。到1945年春反攻日軍前夕,因前線急需干部,本期學成均提前于4月初將全部課程考試完畢,10月4日舉行畢業(yè)典禮,全期前后在校受訓時間兩年零4個月。本期共計有畢業(yè)生1900人。
第20期:本期于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較場入伍,編為10個隊。8月30日分科,分駐西較場、南較場。合編為步兵第1大隊,轄3個中隊。1946年春,廣西南寧第6分校學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編入本期為步兵第4中隊。炮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通信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其余騎兵、輜重兵各1個獨立中隊。本期分為步兵、騎兵、炮兵、通信兵、輜重兵、工兵6個科,畢業(yè)于1946年12月25日,共計有畢業(yè)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學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陸續(xù)入伍,計編步兵11個大隊,轄38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原所轄17個中隊。騎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1個中隊。炮兵2個大隊,轄5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2個中隊。工兵2個大隊,轄5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3個中隊。輜重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1個中隊。通信兵2個大隊,轄4個中隊,其中有西安督訓處所轄2個中隊。戰(zhàn)車獨立1個中隊。本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戰(zhàn)車兵7個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隊入校時間較早,所轄6個中隊,計有學生550人,于1947年8月28日畢業(yè)。其余各大隊因為成立較晚,延長1學期,分別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畢業(yè),計5488人(其中戰(zhàn)車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畢業(yè)2219人)。本期共計有畢業(yè)生6038人。
第22期:本期為抗戰(zhàn)勝利后招考的學生,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6個科,計有3個總隊。第1總隊,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雙流縣城入伍。炮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騎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通信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步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輜重兵獨立1個中隊。第1總隊于1949年2月12日畢業(yè),計有1538人。第2總隊,于1948年7月在雙流縣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滿升學,編為步兵科,分3個大隊,9個中隊,另有1個通信中隊,畢業(yè)于1949年7月,計974人。第3總隊,由預備班學生卒業(yè)升學編成,分為3個大隊,8個中隊和1個工兵獨立中隊,畢業(yè)于1949年7月,計865人。本期共計有畢業(yè)生3377人。
第23期:本期為軍校在大陸招訓的最后一期。第1總隊為特科,其中炮兵1個大隊,轄3個中隊;工兵1個大隊,轄2個中隊;步兵1個大隊,轄4個中隊。另有1個輜重兵獨立中隊。該總隊于1948年8月入伍,按照原計劃,應于1949年12月25日畢業(yè),計有學生1362人。第2總隊為步科,分為3個大隊,轄9個中隊,于1949年10月升學,計有學生864人。第3總隊為步科,分為3個大隊,轄9個中隊,計有學生85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乘勝進軍大西南。11月下旬,國民黨政府由重慶遷往成都。11月30日,重慶解放,同日,蔣介石退守成都,住北較場軍校校本部。這時,第23期學生還在學習期間,蔣介石為集聚力量,以圖反攻,強令第23期學生于12月4日畢業(yè)。本期共計有畢業(yè)生3076人。
至此,黃埔軍校結束了在大陸的歷史,成都時期則是其最后一頁,第23期學生為這一末頁圈上了一個重重的句號。
(四)在全國各地開辦的12所分校。
黃埔軍校除本校(總校)外,還在各地開辦有多處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綱實施教學。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yǎng)革命武裝力量創(chuàng)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所分校,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在粵東的軍事?lián)u籃,黃埔軍校分校之開端。校址在潮州城湘太馬路(即今中山路)李氏公祠。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開辦,至1926年年底結束,存在1年時間,共舉辦2期,畢業(yè)生有800多人。
長沙分校:開辦于1926年6月12日,1928年7月停辦。原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先期錄取1000余人,編成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科及政治科。正在訓練時,學生因不滿學校的教學管理,主動離分校到南京本校的有500余人,編為南京本校第6期步兵第3大隊,未離開長沙的一半學生500余人,繼續(xù)學習至1928年5月畢業(yè)。
南昌分校:開辦于1928年5月,1929年7月停辦。本分校學生由第5路軍所屬各師、旅、團中考選,計700余人,于1928年5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舉行開學典禮,8月初再復行甄別考試,淘汰100余人,其余學生編為步兵3個隊,炮兵及工兵各1個區(qū)隊,每個區(qū)隊80余人,分為5個教授班施教。1929年6月初,舉行聯(lián)合演習,本月中旬舉行畢業(yè)考試。
第1分校(洛陽分校):開辦于1933年8月18日,1945年春停辦。開辦此分校的宗旨是施行本校學生(生)的轉地教育,及對于軍官志愿赴西北服務或屯墾者,施以屯墾教育及軍事訓練,軍官訓練第2期學生開始在本分校召集訓練。本分校共調訓第2至第5期學生9000余人。1937年7月,奉命招收學生。校址原在河南省洛陽,1938年1月遷往陜西省漢中,3月改稱軍校第1分校,并擴大編制。1945年春,該分校編并入第9分校。本分校第14期學生分3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170人;第16期學生分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935人;第17期學生分3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182人;第18期學生分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098人。計畢業(yè)學生7385人。畢業(yè)學生(短期訓練班隊)共計7413人。共計畢業(yè)學生14798人。
第2分校(武漢分校、武岡分校):校址在位于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舊址。分為3個階段。(1)前期。建校之初全名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6年10月27日宣布成立。確定將黃埔第5期政治科學生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新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們先稱入伍生,后成為黃埔第6期的正式學生。到1927年7月底,原武漢分校的師生全部離校。(2)中期。1929年4月初,續(xù)辦武漢分校。共有學生1700余人。1929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學生畢業(yè)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個團。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業(yè)期滿時,奉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學習。(3)后期。1936年1月,陸軍整理處軍官教導團改組為武漢分校,又復組該分校。校址由武昌南湖遷至湖南邵陽,于完成第14期學生入伍教育后遷移至武岡,故習慣上又稱為武岡分校。是年冬,改稱中央軍校第2分校。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訓入伍屆滿的第19期第5、第6總隊學生,由成都本校派員考試甄別選取,編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繼續(xù)學習。后期階段的武漢分校各期畢業(yè)生: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136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195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575人;第17期學生4個總隊,畢業(yè)學生5425人;第18期學生3個總隊,畢業(yè)學生3673人。計有畢業(yè)學生14004人。各種班隊畢業(yè)學生9513人。共畢業(yè)學生23517人。武漢分校3個階段共有畢業(yè)生約32000人。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年10月1日創(chuàng)辦于成都市。校址原是四川陸軍小學武備學堂的舊址。共考選軍官6121人,區(qū)分為第1、第2期,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1936年4月開學。1938年1月改稱軍校第3分校,南京本校遷移入川輾轉到成都后,該分校后并入本校。該分校在成都歷時4年,畢業(yè)學生約6000余人。1939年3月,改設第3分校于江西省瑞金。1941年7月,遷往江西省永豐。1942年6月,遷往福建省邵武。1943年2月,遷往江西省會昌,后又遷回瑞金。1945年11月奉命裁撤,第21期學生合并編入成都本校第21期繼續(xù)學習。1946年2月停辦。本分校各期畢業(yè)生: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4203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323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02人;第19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602人;第20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600人。計有畢業(yè)學生7430人。各種班隊畢業(yè)學生5961人。共畢業(yè)學生13391人。本分校成都時期和江西時期,共計有畢業(yè)生近2萬人。
第4分校(廣州分校):1927年初,軍校于廣州燕塘訓練第7期入伍生,“燕塘分?!笔菫閺V州分校校址的開端。1936年夏,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1937年12月,全校遷往德慶。1938年1月,廣州分校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遷址德慶)。10月,從德慶等地全部遷移到廣西宜山、德勝、東江一帶教學,校部設在宜山。后又遷往貴州獨山、貴陽、遵義等地。1945年10月,奉命裁撤。本分校各期畢業(yè)學生:第12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80人;第13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17人;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24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482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127人;第17期學生6個總隊,畢業(yè)學生5945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680人;第19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912人。計有畢業(yè)學生14377人。各種班隊畢業(yè)學生5079人。共畢業(yè)學生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校址在云南省昆明市,前身是云南陸軍講武堂。1938年1月,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改稱第5分校。1946年2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各期畢業(yè)生: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958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2856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047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104人;第20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577人。計有畢業(yè)學生6542人。各種班隊畢業(yè)學生2480人。共計畢業(yè)學生8022人。
第6分校(南寧分校):初駐南寧,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1926年5月16日,在南寧東部原陸軍講武堂舊址成立。1928年6月1日,軍校改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廣西分校,后又稱為廣西各部隊干部訓練所。1929年秋,改為陸軍軍官學校,遷桂林。1930年4月7日,改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1931年3月,軍校校址遷往柳州,改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學校第1分校。后校址遷回南寧,恢復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稱為南寧分校。1937年7月,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6分校。1938年春,校址由南寧遷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年11月,撤到宜山縣懷遠鎮(zhèn),后又遷往百色地區(qū)凌云縣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各期畢業(yè)生:南寧分校第14期之前計畢業(yè)學生1335人;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618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357人;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418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72人;第18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871人。第14期后計有畢業(yè)學生7036人。各種班隊畢業(yè)學生7081人。共畢業(yè)學生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12月底,該分校籌辦,校部駐甘肅天水,分駐王曲、鳳翔、蘭州等處。1938年5月底,校部遷設西安之王曲。1945年11月,奉命裁撤,未畢業(yè)的學生并入成都本校繼續(xù)學習。從1937年到1945年,本分校先后招訓學生第15至第21期,在訓學生有23個總隊另3個大隊。本分校各期畢業(yè)學生有:第15期學生分4個總隊,畢業(yè)學生3745人;第16期學生分7個總隊,畢業(yè)學生7935人;第17期學生分7個總隊,1個炮科隊,畢業(yè)學生8842人;第18期學生分1個總隊2個大隊,畢業(yè)學生3196人;第19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297人。計有畢業(yè)學生25015人。各種班隊學生畢業(yè)者共有10927人,其中包括1938年畢業(yè)的女生隊189人。共計畢業(yè)生35942人。該分校招收的第20、第21期學生在成都本校畢業(yè)。
第8分校(武當山分校):校址在武當山下的湖北省均縣草店鎮(zhèn)和周府庵。1940年2月,學生先后入校,開始預備教育,5月4日補行開學典禮。1945年6月,奉命裁撤。12月正式停辦。本分校歷屆畢業(yè)生有: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1431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yè)學生858人。計畢業(yè)學生2289人。各種特別班畢業(yè)學生3442人。共計有畢業(yè)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新疆講武堂。校址位于迪化東門與近山“一炮成功”之間。1933年,改名為新疆軍官學校。1942年初,納入黃埔軍校建制。3月27日,原新疆軍官學校奉命改組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9分校,并以當時在訓的第6期學生改為第18期,獨立第6隊及第7期改為第19期,獨立第2大隊(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個隊及第8期改為第20期。1946年9月,本分校停辦。1947年4月,第20期學生畢業(yè)后,奉命改組為第6軍官訓練班。本分校歷屆畢業(yè)生共計有1044人。
記者: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yè)學生與其他期別的畢業(yè)生相比有什么特點?
陳宇:黃埔軍校第1期,在1924年3月入學,6月舉行開學典禮,11月宣布畢業(yè)。但遲到次年5月才發(fā)給畢業(yè)證書,6月第3期快要舉行開學典禮之前幾天才正式補行畢業(yè)式。第1期畢業(yè)生計635人。黃埔軍校畢業(yè)生,在中國軍事史上是一個堪稱典范的群體,而第1期畢業(yè)生更是這個群體“塔尖”中的精英,他們作為“黃埔系”中的“大哥大”,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黃埔資歷和軍階晉升資格,與其他期別的畢業(yè)生有著諸多不同的特點。
(一)入學素質起點普遍較高。
為保證學生質量,軍校試驗委員會在廣州《民國日報》刊登公開啟事,謝絕各方推薦函件,鄭重聲明堅決按考試成績,擇優(yōu)錄取新生??荚囀菄栏竦?,標準要求也很高。報考者一般要經(jīng)過3關,第一步是各省區(qū)的初試,第二步是大地區(qū)范圍內的復試,第三步是軍校的總考試?;境绦蚴?,全國19個省區(qū)分別先進行招生初試,初試合格后再介紹到上海、重慶等地復試,如當時毛澤東即在上海負責復試工作,復試合格后再送到廣州參加總考試。軍隊也是如此,東路軍總部及其所轄各部隊之下的軍官數(shù)十人報考軍校,東路軍總部為慎重起見,先在本部預考,合格者再送軍校復試。從總體上看,報考青年的文化水準也比較高,約有1/3是中學或??茖W校畢業(yè)生。報考人數(shù)多達1200余人,超過計劃招生人數(shù)3倍多??荚嚪止P試和口試兩種。錄取揭榜時,共產(chǎn)黨員蔣先云名列第一。
從學生來源看,第1期學生還有下述特點而不同于后來各期:(1)多由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介紹而來,其中許多學生是共產(chǎn)黨組織從各地選派來的黨團員和革命青年。(2)由于對各省都有配額,籍貫分布于21個省區(qū)。除吉林、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外,其余各省都有人參加。以湖南、廣東、陜西、江西、浙江等省居多。最多的是湖南人,因程潛辦的湘軍講武堂的一個隊(都是湖南人)約120多人在后期并入(此數(shù)不在上述近500人之內);最少的是內蒙古,只有白海峰等2人。(3)年齡懸殊,最小的譚煜麟僅16歲,最大的丁虎已38歲;(4)文化程度不平衡,小學到大學都有;三分之一為中學或專科畢業(yè)以上文化程度。(5)出身復雜,有軍官、學生、工人、農(nóng)民,還有來自其他家庭出身和工作崗位的;(6)家庭富有者很少,受到社會壓迫者占多數(shù),故富于革命性。(7)本期學生多有親緣關系,說明報考軍校時的互相影響很大。如廣西容縣陸汝群、陸汝疇是親哥倆,湖南長沙王敏修(又名王夢)、王勁修是親哥倆,陜西米脂杜聿明、杜聿鑫、杜聿昌是堂兄弟,廣東香山容有略、容保輝是堂兄弟,河南唐河劉先臨、劉希程是堂兄弟,廣東瓊山陳克、陳武是堂兄弟,湖南醴陵黃振常、黃再新(又名振新)是堂兄弟,山東廣饒李玉堂、李延年是堂兄弟,湖南桃源劉銘、劉戡是堂兄弟,湖南湘鄉(xiāng)潘佑強、潘德立是叔侄,廣東云浮梁廣烈、梁廷驤是堂叔侄,湖南醴陵李人干是左權的姐夫,湖南晃縣張本清是福建蒲城伍誠仁的姐夫,湖南石門王爾琢是鄭洞國的妹夫,湖南醴陵張際春是黃振常的妹夫。
(二)最早接受先進軍事教育。
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開中國現(xiàn)代軍事教育先河,為長時期封閉的中國軍事教育領域注入了先進的革命的軍事學術思想和軍事技術知識。黃埔軍校特別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政治課與政治任務和工農(nóng)運動相結合,軍事課與野外演習和參加實踐相結合,從而鍛煉了學員的革命意志,提高了學員的軍政素質,促進了革命形勢的迅速發(fā)展。黃埔軍校在蘇聯(lián)顧問的幫助下,盡量采用最新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進行講授和訓練,與一切舊式軍事學校相比,有著自己的顯著特點和優(yōu)點。其教育的內容充滿著時代的濃厚革命氣息,與世界潮流的脈搏諧動,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文化,代表著時代的先進方向。這是黃埔軍校教育的顯著特點之一。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chǎn)物。由于國共兩黨的共同努力,它一反舊式軍校之常規(guī),首創(chuàng)嶄新的軍事教育制度,以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和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為主導,對不同黨派和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實行兼容并包的政治教育方針。黃埔軍校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歷史上優(yōu)良的軍事傳統(tǒng),吸收了國外先進的軍事思想。軍校建校之初,開設內容豐富的政治課,對學員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同時也注意向學員灌輸馬列主義思想。這是黃埔軍校區(qū)別于以往任何舊式的講武場所的顯著標志之一。
黃埔軍校學習蘇聯(lián)紅軍學校的教育經(jīng)驗,重視政治教育,黃埔軍校在辦學方針上與舊軍閥辦校的一個根本不同點是“軍事與政治并重”,獨具特色的黃埔軍校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了槍口為什么對準誰,為誰而扛槍打仗。由此,黃埔生在東征、北伐等戰(zhàn)火中所向披靡,顯現(xiàn)出了頑強的戰(zhàn)斗力。
(三)最早受到國共兩黨領袖的青睞和倚重。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晚年苦心經(jīng)營的一所新型革命軍事學校,他對軍校傾注了極大精力,寄托了莫大希望。他常親自到軍校視察,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軍?!昂jP樓”小住,檢查工作,聽取匯報。要求師生嚴格掌握“政治與軍事并重,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針,并根據(jù)“親愛精誠”的校訓,倡導“團結”、“犧牲”、“奮斗”三大精神。從1924年6月16日軍校正式開學,至同年11月1日他離穗北上,孫中山先后5次親臨軍校視察,從思想上、組織上、物質上、方針政策上給予巨大的關心和指導,關心著軍校的建設和發(fā)展。第1期學生都多次親自聆聽過孫中山先生的教誨,這對他們人生坐標的確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定向作用。
在軍校第1期生入學至畢業(yè)期間,絕大多數(shù)學生受到蔣介石的個別接見。有資料統(tǒng)計,第1期畢業(yè)生有三分之一是由蔣介石親自點名提攜并加以重用的。蔣介石對黃埔軍校學生的影響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凝聚模式,一種國民黨使用自己的軍隊要得到蔣介石同意和支持的模式。服務于國民革命軍中的黃埔第1期畢業(yè)生,不少人后來成為蔣介石倚重的親信將領,每到“軍事艱難時”多用第1期畢業(yè)生。蔣介石作為當時中國軍政領袖人物,運用第1期畢業(yè)生作為“軍事引領”或“精英集團”,在中國內地及日后在臺灣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軍政統(tǒng)治。
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yè)生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中,絕大多數(shù)也得到了器重。周恩來、葉劍英、聶榮臻、陳毅等黃埔教官,更是了解黃埔軍校,也重用黃埔畢業(yè)生。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的軍事指揮員有20多人是黃埔1期生。后來評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中,有徐向前、左權、陳賡、許繼慎、蔡升熙5位黃埔1期畢業(yè)生。1939年5月26日,毛澤東在《抗大三周年紀念》一文中寫道:“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仿效了黃埔軍校的建校原則和革命精神,毛澤東對黃埔軍校給予了如此高的評價。
(四)最早接觸實戰(zhàn),成為國共兩黨最初的軍事指揮員。
第1期學生處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zhàn)、群雄爭霸、革命與反革命交織一體的特殊歷史時期,在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曾經(jīng)成為引領歷史進步潮頭的“軍事精英群體”。在校時期,他們曾隨孫中山出師韶關準備北伐,繼又調回廣州參加平定商團之戰(zhàn)。在孫中山“黨治軍隊”理論指導下,本著“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方針,入校學習訓練半年多,即告畢業(yè)分發(fā)軍隊。畢業(yè)后,大多留在軍校教導團第1、第2團組成的校軍,擔任連、排、班長,或派入革命政府中的工人糾察隊、農(nóng)民自衛(wèi)軍和海軍艦艇供職。此后他們在投入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和統(tǒng)一廣東的歷次戰(zhàn)斗中,戰(zhàn)無不勝,愈戰(zhàn)愈強,嶄露頭角,逐次委以軍事重任。
第1期畢業(yè)生共計635人(含第6隊),去向大致分為4部分:(1)大部分派往新成立的教導團擔任連黨代表、排長、班長或司務長、文書等職務,旋及開赴東征前線。(2)部分留校派到第2期學生隊當區(qū)隊長。(3)部分派往海軍、工人糾察隊、農(nóng)民自衛(wèi)軍等機關或軍隊出任政治工作和教練工作。(4)挑選長于英、德、法語的學生10人到大元帥府,在由德國顧問主辦的航空學校學習空軍。第1期學生畢業(yè)時,還選派了30多名畢業(yè)生組織了機關槍訓練班,由蘇聯(lián)顧問擔任教官,訓練班結束后,絕大多數(shù)也都分到教導團任職。
1924年11月20日,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軍校教導團(后改稱教導團第1團)正式成立,實行“三三制”(每團3營,每營3連,每連3排,又有特務連、偵探隊、機關槍連、輜重連、通信隊、衛(wèi)生隊等,均在團之建制內)。各級官佐主要由黃埔軍校的教職員和第1期畢業(yè)生擔任。教導團采用黨代表制,各級黨代表由黨代表廖仲愷遴選教官和學生中富有政治學識者,呈請中央任命。除實施政治訓練外,凡軍隊一舉一動、一興一廢,均須受其節(jié)制,以示黨化。黃埔教導團的成立為國民黨黨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后來這支部隊參加過東征以及討伐楊劉叛亂,1925年8月,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軍,蔣介石擔任軍長,周恩來任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軍校第1期學生的最大特點是名將云集。第1期畢業(yè)生中,有許多在國共兩黨軍隊中擔當重任,成為獨當一面的將帥英才,不少人在軍政機構參與戰(zhàn)略策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軍隊建設乃至戰(zhàn)爭進程,在國家軍事歷史上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黃埔第1期畢業(yè)生有許多后來在國共兩軍中擔任重要職務,如中國共產(chǎn)黨旗幟下的徐向前、陳賡、周士第、閻揆要、袁仲賢、彭明治、曾希圣以及蔣先云、胡煥文、曹淵、左權、劉云、陳啟科、黃錦輝、馮達飛、李謙(隆光)、孫一中、傅維鈺、楊其綱、李之龍、趙自選、黃鰲、王爾琢、王泰吉、王逸常、唐震、彭干臣、劉疇西、許繼慎、蔡升熙、吳展、何章杰、梁錫古、魏孟賢、肖方、董朗、賀聲洋、冷相佑、張伯黃、伍文生、金仁先等,還有陳明仁、侯鏡如、廖運澤、李奇中、鄭洞國等著名起義將領;國民黨軍方面的如胡宗南、冷欣、曾擴情、杜聿明、王敬久、王叔銘、桂永清、關麟徵、張耀明、黃杰、李仙洲、劉戡、劉詠堯、陳大慶、張鎮(zhèn)、羅奇、袁樸、袁守謙等一大批高級將領。
黃埔1期畢業(yè)生以嶄新的軍人風姿,示范著黃埔精神,一顆顆將星從這方教壇上冉冉升起。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成為中國國民黨“黨軍”、國民革命軍、工農(nóng)紅軍的重要軍事骨干,成為國共兩黨早年革命武裝的核心和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