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的對話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盡管有時這些“新問題、新情況”讓我們教師措手不及,但如果我們冷靜地看待、靈活處理學生的這些“生成”之火,因勢利導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學生適時活動,課堂就會呈現出動態(tài)變化,靈活地借助“生成”,定會助推學生智慧的生成。
一、借助“生成”,順勢幫助學生清晰地厘清概念
“概念是數學的基本元素,是數學思維的基礎。”正因概念如此重要,故而它也就成了數學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很多時候,我們教師對數學概念的講解未能觸及學生思維的“神經”,未能引起他們的關注,故而導致學生難以深刻地理解概念、界定概念,最終影響學生對數學的深刻把握。如果學生能夠針對概念提出疑惑,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及時捕捉契機,我想在順勢而為之下,定會水到渠成。
案例一:在“生成”之中,厘清長方形和正方形概念的區(qū)別。在“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這一單元里,教材只要求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至于它們間的關系卻沒作要求,但它們間的關系常常迷亂學生對它們的判斷,一次偶然的“生成”,我順勢而為,幫助學生清晰地厘清它們間的關系。
師:請用小尺與量角器測量一下,你會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各自有什么特點?
然后學生測量,并匯報各自發(fā)現及總結的特點。
就在這時,一個學生突然站起來提問:“那正方形也符合長方形的要求呀!那不是正方形也變成了長方形了嗎?”
我先是一愣,沒想到“長方形與正方形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個難題被學生關注到了。盡管教材中沒作要求,但我還是順水推舟,就將這個問題擺在大家的面前,并調動大家一起研究此事:“那我們就來對照一下長方形的兩個條件,正方形是否是長方形?”
通過學生的比較、討論,認定正方形就是長方形定義下的一種。
當學生都已認定“正方形就是一種特殊長方形”時,又有一位學生提出“那長方形不也是特殊的正方形了嗎?”此時我樂得合不攏嘴,再次順水推舟:
“我們先來看看正方形有什么‘標準,再來對比一下長方形,看它是否符合正方形的這個‘標準?”
經過比較,學生發(fā)現了“長方形不具有正方形的特點,而正方形卻具有長方形的特點?!?/p>
在這次“生成”的過程中,我巧妙地抓住學生的疑惑,引導大家共同關注“正方形與長方形這兩者的關系”,進而解開了一個一直存在于學生腦海中的概念混淆問題,從而真正敞亮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借助“生成”,順勢幫助學生完整地理順體系
目前我們教材內容的編排,一方面遵循知識本身的邏輯,一方面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權衡這兩者,教材的編寫者們有時就不得不將一些具有“體系的”知識分拆開來,便于學生的學習與理解?;蛟S正是因為這樣的編排,常常讓一些有能力的學生發(fā)現它的“不足”,如果我們教師基于學生的發(fā)現,定會幫助理順知識的體系。
案例二:在“生成”之中,形成“角”的全面認知。在“認識角”的單元里,為了學生的“能夠接受”,教材里只是羅列了“銳角、直角、鈍角”等基本角的內容,至于“平角、周角”則被排除在外,從而讓學生無法感知鈍角之外的角。一次偶然的“生成”,我?guī)椭鷮W生理順了角的體系。
師:“角”是由同一個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當我們一條射線繞著另一條射線進行旋轉,它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角。下面請同學根據老師的旋轉程度,說出是什么角。
生依次說出:銳角、直角、鈍角。
就在此時,一位學生突然發(fā)問:“如果繼續(xù)旋轉下去,又會出現什么樣角?”
這一問題的提問,引起全班同學的關注。我知道,在學生的思維深處都有一個“尋求完美的動機”,于是我繼續(xù)旋轉,首先讓這兩條射線形成一條“直線狀”的角,并發(fā)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角呢?
當學生說出平角后,我繼續(xù)旋轉,直到兩條射線的重合,并發(fā)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角呢?
當學生說出周角后,我還繼續(xù)旋轉,并問學生會形成了哪些角呢?
學生通過討論,再次說出: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我知道,此時的學生已經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關于“角”的體系。
三、借助“生成”,可以幫助學生全面地發(fā)展思維
數學的本質是什么?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是培養(yǎng)學生用不同的目光去看待事物,是培養(yǎng)學生終生發(fā)展的能力。為此,我們在教學時,就應全面關注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對學生進行思維的訓練,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
案例三:在“生成”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鞍匆?guī)律填數”是小學數學“找規(guī)律”的一個內容,然而雖然是同一組數字,但由于看待問題視角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規(guī)律”,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視角都考慮到位,為此,我們不妨借助學生的視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按規(guī)律填數:2345,2240,2135,( ),( )
師:要想填出下列數字,就必須先找出這個數列的規(guī)律。
其中一個學生說:“我發(fā)現一個規(guī)律,就是后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少105;所以后面的括號里應填2030與1925。”
就在這時,另一位學生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我不是根據數的大小來分的,而是根據數的組成來分析的。
當這個學生提出這種想法,我知道,這可能就是很好的“另類”解決方法,于是我引導學生一起聆聽這位學生的分析:把前三個數分別分成兩個部分,比如2345,看成23和45;2240,分成22和40……這樣相比起來,前半部分每次少1,后半部分每次少5,接下來的數就應該是2030,1925。
當這位學生提出這樣的分析思路后,我適時引導,觀察規(guī)律的角度可以不同,方法上也可能有簡有繁,因此我們要學會多觀察,多思考,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總之,“生成”是一個寶貴的資源,我們要關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疑點、難點、錯點、亮點,適時捕捉課堂教學中瞬間生成的數學資源,從中發(fā)現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運用我們的教學智慧組織學生加以利用,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善于利用,終將會為學生的智慧成長而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洪澤縣高良澗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