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茜
德里克·沃爾科特和他的短詩歌集《白鷺》
該獎的評委會主席安妮·史蒂文森對這本詩集的評價是:“一部感人、具有冒險精神并且無懈可擊的作品?!弊鳛橛⒄Z世界最著名的年度詩歌獎項之一,艾略特獎的獲得被看作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晚年寫作的完滿句號,因為人們猜測,《白鷺》或許是沃爾科特的最后一本詩集了。
當然,這樣的猜測不光基于他的年紀。在這本詩集收錄的第三十二首《在懸崖上》,沃爾科特寫道:“如果這是真的/我的才華已經(jīng)枯竭,所剩無幾,如果這個人是對的,那么沒有別的事可做/除了放棄如同女人般的詩歌,因為你愛她/不愿看到她被傷害,尤其是我/……”它清楚地表明了沃爾科特在當時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并暗示了與之告別。
2014年,《德里克·沃爾科特詩集1948~2013》出版,600多頁的書中精選了他畢生所寫的詩作,詩集最后,以《白鷺》中選出的65首作為結(jié)束,這進一步驗證了《白鷺》作為他收束之作的判斷,正像他在詩中寫到的:“感激你在這個地方寫得好,讓這些破碎的詩篇像一群白鷺/在最后一聲長長的嘆息里從你身邊飛起?!?/p>
顯然,“白鷺”成為整部詩集的名字并不是隨意的選擇。組詩《在鄉(xiāng)村》的第二首中:“看那些白鷺/在散亂的隊列中吃力地走向草地,白旗幟/凄涼地拖在后面;它們是一位老人的回憶錄中/褪色的遺憾,印好的詩節(jié)/顯露出它們鉸鏈式的翅膀,像完全敞開的秘密?!眱H相差一個字母的白鷺(egret)和遺憾(regret)同時出現(xiàn),這似乎是在將“白鷺”為何作為整部詩集核心意象的秘密公之于眾。當然,我們無法在中文譯本中看清,因此詩集的譯者程一身在序言中指出了這一點。
在他的理解中,存在于詩集中的“白鷺”并非單純地代表遺憾。首先,在注重寫作客觀性的沃爾科特筆下,白鷺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們有“橙黃的喙,粉紅的腿,尖尖的頭”。詩中不僅多處提到白鷺,還寫到白鷺家族中的蒼鷺、雪鷺、朱鷺等等,以及黑鸝、海鷗、鸚鵡、麻鴉、八哥、鷹和鸛等20多種不同的鳥,乃至螢火蟲、蝙蝠、蛾子、蝴蝶、蜻蜓等飛行動物。它們構(gòu)成了沃爾科特詩中鳥的世界,一個飛翔的世界。
其次,白鷺作為情感的對應物,詩人將其視為尖厲的提問者;勸慰他超越欲望、擺脫悔恨、進入平靜的撫慰者;教導他在寫作時加以嚴格選擇的教導者等等多重角色。除了“遺憾”之外,詩中的“六翼天使”、“突臨的天使與已逝的詩友”、“死神的幽靈與美麗的靈魂”、“破碎的詩篇”都是白鷺的對應物。
此外,白鷺以潔白美麗的形體、飛翔舞動的姿態(tài)、神出鬼沒的方式結(jié)構(gòu)了全書,并將生命與死亡、友愛與遺憾、現(xiàn)實與藝術、清晰與神秘融為一體,成為貫穿于整個詩集、結(jié)構(gòu)詩集的核心因素。
詩人王家新認為,“白鷺”這一意象的選取,為沃爾科特的晚年寫作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在他看來,“白鷺”正是“賦”、“比”、“興”中的“興”,而這正是詩歌成立的根本,以及一種內(nèi)在的興發(fā)、感化的力量?!斑@本詩集中,即便沒有寫到白鷺的詩,我們也能感到白鷺隱隱的在場,甚至可以聽到它們翅膀的拍打聲。”
作為一部晚年之作,《白鷺》中所關照的主題集中在愛的喪失與死的臨近。程一身說:“在一種無愛伴隨的狀態(tài)中面對死神,這就是沃爾科特晚年的處境:一方面是愛的喪失,難以挽回,一方面是愛的重建受阻?!边@可以從沃爾科特的個人生活中獲得線索:他一生經(jīng)歷三次婚姻,晚年單身。沃爾科特將它們寫入詩中,在《西西里組曲》第三首的末尾,他甚至直接用“我虐待了她們所有人,我的三位妻子”結(jié)束了前面所堆砌的表達著強烈痛苦的詩行,回到遺憾的主題,甚至像是在懺悔。
而同樣在這首組詩中的“你太老了,不能/被一個如此敏捷的年輕女人動搖”、“聽到她贊美,你像海杏樹劇烈燃燒”之類的詩句,清楚地向我們展示了老人之于愛情的激情與渴求,而現(xiàn)實是,沃爾科特的晚年戀愛成了他在競爭牛津大學詩歌教授過程中被攻擊的把柄,使他決定退出競選,愛情依然沒能獲得。
關于死的臨近,詩集中多次出現(xiàn)了對朋友離世的哀傷悼念,而當沃爾科特自己直面這一不可回避的問題時,則語調(diào)平靜。他在組詩《阿姆斯特丹》中寫道:“我靜靜沉思我還能活多久。/我想讓2009年歲光線變換角度/就像荷蘭腹地或維米爾畫的小巷,/接受我的敵人的乖戾的怨恨,/在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年里畫好畫寫好詩。”
2009年,大概就是這首詩被寫下的時間,它被沃爾科特在詩中假想成為生命的最后一年,或者可以說,在即將踏入80歲的那年,沃爾科特真正發(fā)現(xiàn)并開始面對死亡的必然——“畫好畫寫好詩”,而他追求的依然是生活的常態(tài),并沒有顯露絲毫的恐懼與慌張。
1992年,當沃爾科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他的詩被評價為“具有偉大的光彩、歷史的視野、獻身多元文化的結(jié)果”?;谒錾谑ケR西亞的卡斯特里(當時還是英屬殖民地),以及父母是非洲奴隸后裔的背景,瑞典文學院認為他“忠于三樣東西——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語和他的非洲祖先”。他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重的地緣因素,呈現(xiàn)出奇異的美感。同時,他在詩作中注入對加勒比海歷史的沉思和探索,涉及政治、民俗、風景,以此擁有了濃重的歷史感。
在被認為直接給他帶來諾獎的長詩《奧美羅斯》中,詩人已經(jīng)將自己寫詩的技藝進行了完備的發(fā)揮,長達300多頁的篇幅借鑒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框架,敘述了加勒比文化風情,描繪了當?shù)厣鐣顖D景。它獲得了極高的評價,被稱為是“加勒比的莊嚴史詩”,并使沃爾科特被譽為“當代荷馬”。
《白鷺》的寫作即是詩人用那些早年就已擁有的復雜技藝去處理晚年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因此呈現(xiàn)出一貫的繁復、綿密的風格。在這里,“復雜技藝”所指不僅僅是沃爾科特在寫詩時基本采用詞語而非句子作為語言單位,有時甚至一首詩就是一個句子,到處穿插著從句,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并且其中很多詩都嚴格押韻,且所用多為交韻,詩行也基本整齊……
更重要的是,“這種技術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增加寫作難度,而是為了使同等復雜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出一種水晶般透明的特質(zhì),寫尋常的現(xiàn)實,用曉暢的語言、復雜的技術,達成精確清晰的效果”。程一身認為,“它藝術的完美就源于這種技術的綜合性與復雜的清晰性。其中,技術的綜合性對應沃爾科特的劇作家身份,復雜的清晰性對應于其畫家身份,而其藝術性的源頭則在于詩人的細察式寫作”。
“它能讓詩獲得一定的客觀性,而不至淪為‘美學的空洞?!彼e例說,“細察時間的光,看它經(jīng)過多久/讓清晨的影子拉長在草地上……”“細察那些遲緩的、駝背旅客是我唯一的嗜好……”詩人將自己“細察”的創(chuàng)作方法兩次直接在詩中表明?!笆聦嵣希毑斓囊饬x更在于寫出抽象物的具象性,或通過奇妙的組合將抽象轉(zhuǎn)化為具象,‘時間的光就是如此。當抽象的時間與具象的光一起進入詩人以至讀者的視野,可見的便不僅是光,連時間也是可見的了。這正是細察的魅力?!?/p>
(《白鷺》/(圣盧西亞)德里克·沃爾科特著,程一身譯,廣西人民出版社,大雅詩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