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谷融
我一生沒有離開過學校,先讀書,后教書與讀書。讀心愛之書,是賞心樂事,而終身以教師為職業(yè),則是我人生的樂事。在做人和治學上,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我認為做人必須正直和誠懇,治學必須踏實和嚴謹,而在學生面前,我的態(tài)度是親切而隨和的,這樣在專業(yè)指導和人生體驗的交流中都很自然和暢達,我不故弄玄虛,也不喜人云亦云,而是以誠摯之心引導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誠樸學風。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后期,王雪瑛跟我研習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她是我招收的最后一屆碩士生,也是我?guī)Ы痰牡谝慌髮W中文專業(yè)的應屆畢業(yè)生。當年她才21歲,中學、大學、研究生,她從學校走向學校,從沒有校園生活之外的歷練,和那些有過工作經(jīng)歷和生活閱歷的師兄、師姐比起來,她是一個青澀未退的學生。但從她的考試作文中,表現(xiàn)出聰慧靈動的才氣,上課討論中體現(xiàn)出她對文學敏銳的眼光、穎悟的能力,但我不免擔心,畢竟年少而缺乏歷練。記得她交過一份作業(yè),有關當代詩歌的評論,看得出她態(tài)度認真,材料扎實,也體現(xiàn)出她對現(xiàn)代派詩歌語言與意象的敏感與才氣,但我還是對她的研究對象與現(xiàn)代派風格的語言提出了直率的批評。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讀研第二年的暑假過后,王雪瑛在《上海文論》上發(fā)表了《從自我分析到自我掩飾——論丁玲的小說創(chuàng)作》,無論是從研究對象還是從研究方法上都可以看出她的成長與進步,她從細致的作品分析人手,深入丁玲的創(chuàng)作心理層面,分析她創(chuàng)作歷程的演變與時代風云的關系,揭示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這篇論文在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是現(xiàn)代文學研究“重寫文學史”中的重要論文。
畢業(yè)后,雪瑛先后在雜志和報社工作,由于忙碌的工作和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我們不可能像以前她在學校讀書時那樣交流了,她有時會在節(jié)假日來看我,閑談之余,我總會加上一句,報社工作忙,也不要放下手中的筆,她當然明白我的心意。
雪瑛在這段時間里寫了不少隨筆、作家訪談、書評,還有一些文學評論,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關于作家拓寬創(chuàng)作空間的評論《生長的狀態(tài)》,她發(fā)現(xiàn)作家在小說中構筑出不同的審美空間:都市與鄉(xiāng)村;她還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優(yōu)秀的小說家來說,小說不僅是他們用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的洞悉、對人性的發(fā)現(xiàn)的方式,同時也是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方式。我感到了雪瑛的成熟與深度,她的洞察力與概括力,她對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作家的創(chuàng)作,分析與認識的能力,還有她對小說藝術的獨到見解。
散文往往是一個作家直抒胸臆,品味人生,流露性情的方式。閑聊的時候,雪瑛會提到我青年時代的一些趣事,在我的訝異的目光中,她常常得意地一笑,“是從你的文章中看來的呀”。記得一個春日的午后,她拿出我的文集,在陽光下給我朗讀其中的段落。
我也看過她的一些散文,如《暗香如故》《日常與傳奇》《葉與云》《海洋之心》等?!度粘Ec傳奇》不同于一般的懷念文章,文中既有真摯的懷念與友情,也有深切的理解與認識。李子云是一個有著豐富人生經(jīng)歷的文化人,雪瑛以真切生動的筆墨勾勒出了她心中李子云的形象,“李老師很健談,她思路敏捷,豐富而不失細致,寬容而不棄原則,尖銳中不乏理解,她對作家和作品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不受當下潮流,知名度與職位高低的影響;她對文學作品的評價堅持以文學的審美標準為尺度。她見證著中國當代文學在歷史蜿蜒的岸邊激起的陣陣浪潮;參與著新時期文學沖破僵化的禁錮,告別極左模式后地毅然前行?!蔽闹畜w現(xiàn)出雪瑛這代評論家對子云這代文化人與評論家的理解與尊重。
今年雪瑛獲得了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獎?!逗Q笾摹凡蹲降募毠?jié)動人心魄,一條脫離了大海還在頑強呼吸的小小倉魚,讓她敏銳地感受了大海的心跳,弱小倉魚的呼吸與浩瀚大海的心跳,構成鮮明的對比,這是雪瑛以真摯的情感,敏感的心建構而成獨特的文思,強烈地折射出一個沉重的事實:近海漁業(yè)資源的衰退,讓讀者體會海洋之心被摧殘的疼痛:大海的博大并不意味著可以被無限地索取,和諧是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最佳方式。
文如其人,作家的生命況味和人生意境往往是通過文字滲透出來的,從雪瑛的文章中,流露著她對人性的認識,對現(xiàn)實的理解,對審美的眷戀,對精神高度的追求。記得她對我說過,“先生,文學是內在于我生命的,而不是外在于我生命的一種形式。文學也是我理解世界,溝通世界的方式。”她為文喜歡劉勰所言:“義既極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睔q月荏苒,二十多年流轉,雪瑛的文與人讓我想到年輕時傾心的王爾德的一句話,“美的追求是生命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