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祥
李艷波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新的課程標準要求,符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張漫雙老師的說課內容為全省物理教師怎樣說課起到了引領作用。高艷清老師教學基本功扎實,擅于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及其工具進行教學,比如手機。有較強的課堂駕馭能力,特別是對學生活動的組織和引導能力。她特別注重對學生的鼓勵和尊重,注重啟發(fā)引導,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知識開展教學,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發(fā)掘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素材輔助教學并且效果良好。
1.教學設計全面周到,探究要素處理得好。
李艷波老師在設計本節(jié)課時,考慮到學生在進行實驗前缺乏猜想的基礎,她引導學生動手用凸透鏡觀察物理課本上的字,觀察窗外的景物,通過學生感性和直觀的觀察,很容易在頭腦中初步認識到凸透鏡成像的可能的猜想:出現(xiàn)放大的像、縮小的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學生“胡猜亂想”。李老師注重提高學生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 分析論證、評估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通過7個問題來分散教學難點,確保學生完成實驗。她對新課程標準把握得很準確。
2.說課內容清晰,科學體現(xiàn)說課要義。
張漫雙老師在說課時,說出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準確而透徹,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重難點的確立依據(jù)明確,教學策略的選擇具有可操作性,突出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的設計層次清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處理既突出知識性又關注學生思維的訓練和技能的培養(yǎng)。特別是在“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疑問,引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的心中裝著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出發(f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體驗、感悟。在學生的思維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動手實驗前教師首先用圖(利用多媒體的特點,清晰、直觀)明確物距、像距,接著用3個小預設問題,解決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疑難,對實驗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探究實驗的難點就是過程與方法方面,張老師除了注重這一點外還讓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實驗數(shù)據(jù),并對其進行比較和分析,最后得出科學的規(guī)律。
3. 評價納入課堂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
高艷清老師的課堂紀實選擇新的探究器材,用手機來做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用手機當作光源,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引導學生回家自己獨立再次做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當今信息技術已經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教學,要善于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高老師關注學生的鼓勵性的評價。知道挖掘學生內驅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關鍵。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性的語言可以看出,還可以通過分組的原則和分工合作的方式都能體現(xiàn)評價的藝術。
需要改進的建議:
李艷波老師設計實驗與制訂計劃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預設學生可能猜想和實驗的方案。作業(yè)布置沒有精心的設計。缺少學生回家動手體驗的過程。張漫雙老師的說課,強調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是一個完整的探究實驗,是學生必須認真完成的實驗,教師在預設學生存在的困難和需要得到的幫助時要真正符合學生的需求。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組實驗前,應該讓學生知道移動光屏時,到底移動到什么樣的程度,(燭焰的像最清晰是一個什么概念),才可以去測量像距。光屏前后移動時,光屏上所成像會變模糊,像變得模糊和不模糊是很難把握的。教師或許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把握好清晰的像的位置決定實驗的成功與否,希望每個小組重視這一點,小組共同確定好像的位置后再去測量,實驗才有意思。高艷清老師在本節(jié)課沒有用常規(guī)性的實驗器材,教師自己提前錄一段用蠟燭做實驗的視頻在學生實驗結束后播放,更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