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河
近幾年忽然喜歡上了追蹤尋古,特別是對家鄉(xiāng)的一些名勝古跡,就象咀嚼臘肉骨頭一樣,越嚼越有味兒。這段時間追蹤花巖寺古跡,鉆古書堆,爬山涉水,實地踏勘,整日被花巖寺之殤所困。
花巖寺位于四川省中江縣青市鄉(xiāng)以西的法雨山鹿。歷史上的花巖寺,以古跡與風(fēng)景著稱,曾經(jīng)紅極一時。由于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沉淀,如今,花巖寺已經(jīng)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沒有幾個中江人知道了。就是土生土長的青市人,也只有一些古稀老人在茶余酒后,偶爾談起花巖寺,還是那么津津樂道。
說花巖寺,必須要先從青市說起。青市鄉(xiāng)場距中江縣城約三十公里。民間相傳始建于漢代,興盛于三國至明朝末年。在青市的后山,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量漢代崖摹,出土了陶制品。鄉(xiāng)場因始建于一棵大樹旁的大青石上而得名——青石,后演變?yōu)榍嗍?。因地處中江、羅江、德陽交界,又是古代川東北通往廣漢、成都、綿竹、廣元、三臺的交通要塞,商賈繁華,遠近聞名。據(jù)1930年版《中江縣志》載:青市鎮(zhèn),距城五十五里,為金漢德羅盜匪出沒之所,西北界德陽羅江,山巒重疊,藏奸實易,其要隘北有四方碑埡口,西有鉆子口交羅江界。又,場西九里有花巖寺埡口,場北七里有聶家大梁子,泰廣山下二里有豬兒石埡口,均當(dāng)沖途。
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青市場上有東岳廟、滿臺寺、南華宮三座寺廟和兩座鐘鼓樓,每個廟宇占地都在2000平米以上,鐘鼓樓有三層高,呈塔狀。而從青市場鎮(zhèn)到法雨山花巖寺僅僅九華里的途中還建有大小寺廟46座。這些建筑全都是石、木、瓦結(jié)構(gòu),屋頂為五脊四坡形,筒瓦、飛椽棱角,脊頂、撓角、均有石雕和用碎瓷片拼作的各種花紋圖案相嵌于上面,殿內(nèi)的挑梁、殿門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彩繪、描金、墨繪、雕刻等,廟宇內(nèi)有大殿、相房和院落。后山上的東岳廟,是紀念西周名將黃飛虎的寺院,內(nèi)有觀音殿、東岳殿、大雄寶殿和戲臺,可容納千人以上在廟里看戲或參加廟會活動。東岳廟始建于明朝中葉,毀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年間重修,解放后文革破四舊,又毀于一旦。后由百姓集資在原址重建。東岳大帝又稱東岳泰山之神,其身世眾說紛紜,有金虹氏說、太昊說、盤古說、天孫說、黃飛虎說等。青市東岳廟供奉的是西周名將黃飛虎.而東岳泰山之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圣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
另一座寺廟滿臺寺也很有名。據(jù)1930年版《中江縣志》載:滿臺寺碑在青市鎮(zhèn)場外山頂,碑末有贊曰:乘教本一,法門不二,業(yè)基累明,功由積地;渺渺長津,遙遙遐轡,道有常尊,神無口器;說屣王家,來承寶位,慧日晨開,香雨宵墜;籍感必從,憑緣斯至,曰我圣儲,儀天作貳,商想龍柯,瞻言思媚;鐫石圖徽,雕金寫秘,望極齊工,舉光等邃;超矣福臻,融然理備,敬勒玄蹤,式傳遐懿。
舊時,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廿八日前后三天,是青市最為熱鬧的日子。傳說三月廿八是東岳大帝黃飛虎的生日,為了宣揚仁民愛物、忠君孝親的傳統(tǒng)倫理,每年農(nóng)歷三月廿七、八、九日,東岳廟都要舉行慶典活動,廟宇前殿主祀泰山之神東岳大帝,旁配祀炳靈公,碧霞元君,還有文判官、武判官,后殿是地藏王菩薩及其他神像,所有神像都管人間賞善懲惡。當(dāng)時香火很旺,廟會規(guī)模龐大,內(nèi)容十分豐富。神像出會,儀仗孿駕,威靈顯赫。游駕時,耍獅的、舞龍的在前面開路,信士們抬著東岳大帝、火德真君的木雕神像轎子出抬,鼓樂隨后,然后是扮演化妝的列隊,有牛頭馬面,活無尚,死無尚(頭戴長帽,長舌鬼臉,手執(zhí)鐵鏈)有判官小鬼。還有八仙、西游記、封神榜等神話故事人物,這些角色全部由一般老百姓信徒自愿化妝扮演。還有送傘的、送帛的、送扁的緊隨其后,說是接受菩薩惠顧保佑,日后能消災(zāi)避難。
東岳大帝神轎領(lǐng)先巡街一轉(zhuǎn),家家都會還福許愿,舉香祈禱,一般青壯老少全部融入游巡活動,熱鬧非凡。廟會時間廿七、廿八、廿九三天,東岳廟香煙彌漫,火光燭天。大路兩旁,搭滿帳棚。隊隊鄉(xiāng)會,接連不斷。旗傘執(zhí)事,爭巧斗勝,鑼鼓鞭炮,震耳欲聾。方圓百里村莊百姓也都趕來觀看,小商小販趁此機會來展銷商品,還有木匠、篾匠、鐵匠、女工都趕來展銷手工產(chǎn)品。還有拈香的,江湖藝人,星相術(shù)士。商旅云集,買進賣出,購銷兩旺。
歷史上名噪一時的花巖寺,就坐落在距青市鄉(xiāng)場約九華里的法雨山頂,海拔680余米,屬四川龍泉山脈尾端。據(jù)1930年版《中江縣志》載:花巖寺,青市鎮(zhèn)法雨山,宋敇建名廣利寺,有萬歷十四年殘碑。又載:廣利寺碑,在治北青市鎮(zhèn)花巖寺,有明直隸潼川州中江縣廣利寺修造碑記,未注龍集弘治四年歲在辛亥正月十五日邡江劉可茂撰書按宋大中祥符四年赦賜寧國寺碑,梓洲玄武縣法雨山花崖院宜賜廣利院為額,則花崖乃古名也。再載:廣利寺源流碑,今碑存。有記曰歷考廣利禪寺,始于宋敇建修,殿閣崢嶸,山林蓊郁,國命專利,指揮黃公宣義同僧奠慰忠孝國家。宋世衰歇,元夷一混,兵鋒燹起,殿宇燔灰。我朝基跡尚存,幸得燈焰不息,開山祖師勝中原,系湖廣荊州石首人氏,云水遨來,以為始祖,接徒禧恕,稱王正殿,并理齋堂,昌本重建,法堂.天王二殿,嗣續(xù)坤修,砌金剛臺,施主羅樂山另碑,有羅喬山豎立金剛殿,七代法孫宗訓(xùn)修塑彌陀.接引,鼎新左右神堂,功績增加,堪為福地,由是釋宮落成,刻碑記曰:花巖孤峰,絕頂崆峒,天造地成,崑崙發(fā)蹤,前朝赦賜,始建梵宮,大明洪武,基址尚宏,山川如故,風(fēng)景亦同,外有四景,以光其中,東淵澄井,虹霓現(xiàn)空,南出龍泉,關(guān)將名雄,西生磐陀,尊者留蹤,北有宕巖,云霞現(xiàn)彤,兩山聳翠,八面玲瓏,天緣勝祖,克苦修崇,經(jīng)營臺殿,香火朝供,光前啟后,永壯宗風(fēng),萬庵支派,燈焰無窮,皇圖鞏固,帝道昌隆,十方檀越,共享時雍,勒碑為記,以表厥功,亙古亙今,后代知宗。未注皇明萬歷十四年歲次丙戊中秋月二日立碑,又有祖師修行銘并序述寺僧勝中功行,亦萬歷十四年丙戊季秋月初三日豎碑。又載:《通志》在治北六十里,異石巉巖,蒼翠欲滴。《道光志》華嚴寺同,又另列花巖寺,康熙六年建。按花巖即華嚴,舊志歧為二,誤??梢?,花巖寺建于康熙六年,而早在花巖寺之前的宋代,這里就建有廣利禪寺,廣利禪寺又毀于宋末元初的兵火?;◣r寺的得名,應(yīng)該由廣利禪寺古跡而來。
當(dāng)?shù)乩先苏f,他們兒時聽老人講,花巖寺的規(guī)模宏偉,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好幾重大殿,特別是花巖寺前殿的四大金剛,氣勢磅礴,栩栩如生,而觀音殿的漢白玉坐式觀音,更是遠近聞名。寺廟僧侶達數(shù)十人,香火旺盛。一千多年來,法雨山的寺廟歷經(jīng)了多次毀與建,興與衰,并多次易名,花巖寺已經(jīng)由原來的寺名演變?yōu)榱说孛6◣r寺聞名遐爾,除了歷史古跡和香火以外,還與她獨特的風(fēng)景有關(guān)。法雨山海拔雖然不算高,山形也并不雄偉,但法雨山卻是這一帶的分水嶺。法雨山西南是綿延起伏的深丘龍泉山余脈,東北則是一望無涯的川東北淺丘陵。立于山頂,一面是群山巍峨,無邊無際:一面則一覽眾山小,極目千里。特別是秋末春初時節(jié)的日出日落時分,景色蔚為壯觀。山頂是晴空萬里,山下是云海茫茫。一座座低山從云海中隱隱約約露出頭來,宛如海中小島。太陽從云海中緩緩升起,彩云翻騰,霞光四射。人在云上,猶如置身仙境。所以,在當(dāng)時法雨山又有小峨眉之稱。
青市,這個偏僻的小鄉(xiāng)鎮(zhèn),一方面地處交通要塞,古時是羅江——中江,德陽——三臺,廣元——成都小道(近道)的三道交匯處,南來北往的客商都會在此歇腳,吃飯喝茶,有時稍晚還會在這里住店。因為,再往西南步行幾公里便是高山,上山之后便是長達幾十里深丘地帶的山路。山高路陡,人煙稀少,樹大林密。這一帶山路上沒村沒店,在強人出沒的古代,一般都不敢夜行山路。另一方面,花巖寺、東岳廟等幾座廟宇香火的興旺,廟會的隆重?zé)狒[,吸引了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還有就是法雨山的美景,更是讓八方商人和游客慕名而來。人越來越多,山頂?shù)幕◣r寺已是無力接待,于是,人們在青市場鎮(zhèn)到花巖寺九華里的沿途修建了46座小廟,加上起點的東岳廟和終點的花巖寺,又稱四十八重廟。供過往的客商信徒和上山看日出的人們過夜之用。達官貴人富商就住在山頂花巖寺,有吃有喝,看日出又少動腳步。普通百姓就住途中小廟,既節(jié)省開支,又能擋風(fēng)御寒,第二天凌晨趕往山頂觀看日出。
興旺的香火,奇特的景觀,人脈的聚集,凸顯了商機,各行商販紛至沓來。這就是為什么古代青市這個小場鎮(zhèn)會如此繁榮的主要原因。民間傳說如此之繁榮,在明朝末年被張獻中的一把戰(zhàn)火葬送得干干凈凈。是青市鄉(xiāng)場的繁榮,促進了花巖寺的興旺,還是花巖寺的興旺,帶動了青市鄉(xiāng)場的繁榮?我想,這應(yīng)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吧。但是,青市鄉(xiāng)場后來的衰敗,除了歷年的戰(zhàn)火,花巖寺的毀壞等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應(yīng)該是戰(zhàn)亂的平息,國家的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道的興建和交通的發(fā)達,古時小道逐漸被淘汰,退出歷史舞臺的結(jié)果。這是歷史的必然。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今日的青市鄉(xiāng)已非歷史上的青市場可以比擬的了。鄉(xiāng)場擴大了數(shù)倍,街道整齊劃一,小洋房鱗次櫛比,人民步入小康,并被賦予“萬畝糧田小川西”之美譽,成為中江縣的糧倉,同時也是中江縣的勞務(wù)輸出大鄉(xiāng),水稻制種、蠶桑和玫瑰香柑生產(chǎn)基地鄉(xiāng)。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花巖寺早已蕩然無存,人們在舊址上建起了一座土墻青瓦的簡易小廟,供有幾尊工藝粗糙的石菩薩,并沿用花巖寺廟名。在花巖寺背后的山崖上,有一個幾平米的石窟,壁上刻有數(shù)十尊彩色小佛像。由于年代久遠的原故,多數(shù)佛像已剝蝕不清,只隱約可見:清乾隆什么什么字樣。站在花巖寺的遺址上,想象著它當(dāng)年的繁華,心中充滿惆悵。
在花巖寺背后山頂,有一口約一畝左右的水塘,水色清澈,飄滿白云。當(dāng)?shù)亓鱾髦粋€神話故事:相傳法雨山頂原本是無水的,三國時候,蜀將張飛率部途經(jīng)此山,時置盛夏,又長途行軍,將士們口渴難耐,人困馬乏。而山頂除了樹木就是石頭。張飛情急之下,拔出弓箭,對著山頭連射三箭,便命一個士兵前去查看落箭之處有無水源。士兵跑回來報告,只見一個大坑,不見一滴水。張飛大叫一聲,拔劍將士兵斬首,又命一個士兵前往查看。士兵回來報告還是不見一滴水,又被張飛殺死。張飛再派第三個士兵去查看。這個士兵親眼目睹了前面兩個人被殺,心想說實話是死,不如撒謊還能暫保性命。回來便謊報,有大股泉水涌出。張飛果然大悅,給予重賞。馬上帶著人馬沖上山頂,只見三支箭射出一個大坑,箭還插在巖石中。張飛跑過去用力拔出箭桿,立刻就有三股泉水噴涌而出,一會就有了滿滿一塘清水。張飛的人馬喝了個飽,只剩下半塘水。從此,這個山塘一年四季不涸不溢,始終保持半塘水。人們?yōu)樗∶斐亍?/p>
這個故事只是當(dāng)?shù)乩习傩帐来目陬^傳說。其實,有書為證這個故事與張飛無關(guān),而是另有其人。據(jù)1930年版《中江縣志》載:李廣泉,《圖書集成》在治北六十里,相傳李廣提兵至此,乏水,廣望巖發(fā)矢,水隨箭出。又載:法雨山,治北五十里,在太廣山上,石崖有李廣泉,下有馬蹄河,山鹿有花巖寺,以古跡風(fēng)景著。查閱相關(guān)文獻,李廣乃西漢文帝、景帝(公元前170余年)時期的名將,而張飛則為三國蜀漢(公元220余年)時期的名將,李廣比張飛早近400年,這個故事的出入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并不重要,只要有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就行了。對于民間傳說,我們不能求全責(zé)備。
與法雨山相連的一座山峰叫太觀山。1930年版《中江縣志》載:泰廣山,亦名泰國山,治北五十里,高五里,廣倍之,舊筑寨堡。太觀山海拔690余米,為這一帶的最高峰。當(dāng)?shù)厝藗髡f太觀山就是《綿州巴歌》中的豆子山,其山頂酷似豆子,還筑有古寨?!毒d州巴歌》:豆子山,打瓦鼓。陽平關(guān),撒白雨。白雨下,取龍女??椀媒?,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這首出自中江的玄武民歌,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名,先后被收入《中國文學(xué)史》和《中國歷代詩歌選》等書籍,是中江的驕傲。多少年來,很多文人雅士一直在尋找豆子山,但讀遍所有志書、文獻和資料,都查無蹤跡,一無所獲。前兩年,我寫《綿州巴歌考辨》一文時,曾采訪過太觀山當(dāng)?shù)匕傩眨苍巧咸^山實地考察,并采納了這一說法。今天青市人也稱太觀山就是豆子山,又從另一個側(cè)面應(yīng)證了這一點。然而,卻為何歷代中江縣志和文史資料沒有記載呢?而《中國文學(xué)史》和《中國歷代詩歌選》關(guān)于豆子山的注解也是似是而非?這不能不說是個千古之謎?;◣r寺的興衰和豆子山的真?zhèn)危加写覀冏鲞M一步的研究考證。
但我相信,花巖寺廟宇雖然不復(fù)存在了,她美麗的風(fēng)景依然如故,她神秘的故事依舊動聽,加上一脈相連的古老的《綿州巴歌》的發(fā)源地——豆子山的知名度,對于人們就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了。這應(yīng)該是一份很有價值的旅游資源,如果政府將其列為旅游開發(fā)項目,進行科學(xué)規(guī)劃,合理打造,著力宣傳,花巖寺一定會復(fù)活,《綿州巴歌》一定會復(fù)活,花巖寺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責(zé)任編輯/孫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