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中國地圖,人們發(fā)現(xiàn),引發(fā)學者思考的中西陸路國際大通道有兩大“路結(jié)”:一是由昆侖山、喀拉昆侖山、天山、喜馬拉雅山等山脈匯聚的帕米爾高原,在這里,發(fā)源了塔里木河、伊犁河、印度河、恒河等;另一條是由祁連山、西秦嶺、小積石山等在甘肅、青海交界地匯聚,大夏河、洮河、湟水、大通河、莊浪河等黃河上游的幾大支流在這一帶匯入黃河。
這兩大“路結(jié)”就像兩個堅實的橋墩,支撐起了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而穿越過隴原大地的玉帛之路,就是構成這座橋梁的主體脈絡。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爸袊袷放c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立足甘青大地,走過史前古道上一個個驛站,去尋找有關玉的遺存和由此派生的精神憩息的家園。
(圖12、13、14、15,可做膠片式,集中展示制作團隊)
距今7500年前,人類進入仰韶文化晚期。那時候,渭水上游至隴東一帶出現(xiàn)了秦安大地灣那樣的大型中心聚落。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最完整的村落遺址之一,堪稱“隴原第一村”。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定西發(fā)現(xiàn)了距今57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其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qū)南部,南抵四川北部。30多年后,考古專家通過調(diào)查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的地層關系,認定它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肅的繼承和發(fā)展。據(jù)出土于馬家窯的人骨鑒定,創(chuàng)造馬家窯文化的原始居民與中原仰韶文化創(chuàng)造者同屬一個種族,他們的居民當是戎、羌族系的祖先。
(圖16)
【字幕:2014年7月26日 ?甘肅定西云山窯遺址】
這里是位于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香泉鎮(zhèn)的云山窯遺址。2014年7月26日,“中國玉石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考察團的成員來到了這里。據(jù)甘肅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專家介紹,云山窯遺址有大量馬家窯類型彩陶片,從地層分布斷面上可清晰地看到三個文化層:最底下為灰、黃夾砂陶灰坑木炭層,相當于仰韶中期;中間是石嶺下類型;最上層是馬家窯類型。
(畫外音)走進云水窯遺址,考察團成員低頭行走在荒山野嶺里,尋尋覓覓,那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路邊的綠草叢中,偶有史前的陶片出現(xiàn)。根據(jù)它們的質(zhì)地和器型推測,可能屬于馬家窯早期,或許更早。新疆師范大學劉學堂教授猜測,此地距離大地灣遺址不遠,或許存在著一種大地灣向馬家窯過渡的文化類型。
專家考證,馬家窯文化經(jīng)歷了石嶺下、馬家窯、半山和馬廠類型。馬廠類型結(jié)束后,馬家窯文化分兩支繼續(xù)發(fā)展:一支發(fā)展為齊家文化;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樗膲挝幕?。而給馬家窯彩陶文化劃上句號的是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
當安特生走過臨夏廣河齊家坪村洮河西岸的時候,齊家文化走向了世人。1943年,經(jīng)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調(diào)查考證,齊家坪遺址是晚于仰韶文化遺存的另一種不同于仰韶文化系統(tǒng)的文化遺存,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應該是和夏代文化同時甚至稍早的一個古國的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齊家文化是距今大約4000年前生活在河西走廊及其東部地區(qū)的一個史前文化。大約持續(xù)了有600年之久,這個時段相當于我們說的秦漢魏晉加起來或者是把元明清三代加起來。因為600年,中國沒有一個王朝有這么長時間,在西北地區(qū)史前時代的這個齊家王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王朝、王國,它的地域主要是在甘肅青海的部分地區(qū)、寧夏,甚至波及到陜西、山西、內(nèi)蒙古的一些邊緣地帶?!?/p>
齊家文化的發(fā)現(xiàn),以確鑿的證據(jù)告訴人們,黃土高原和中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而從河西走廊的齊家玉器,到中原史前玉器的關聯(lián)性,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東部板塊與西部板塊千百年來凝聚為一體的關鍵要素。葉舒憲說,中國古代玉文化延續(xù)了8000年之久,位于玉石之路上的齊家文化是一個重要的中轉(zhuǎn)站。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我們意識到研究中國的玉石之路離不開從新疆到中原之間的這個廣闊地域的齊家文化的分布。因為它處在中介的位置,年代距今4000年前后,正是我們重點討論的對象?!?/p>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認為,根據(jù)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和田玉采玉人應為齊家文化背景的齊家人。齊家文化部落人眾即為我國上古歷史中長期存在的西戎,主要活動在西部黃河上游地區(qū)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中間地帶,這里又是亞歐大陸東西向陸路交通中東亞區(qū)域面向中亞的咽喉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環(huán)境條件,使這一地區(qū)成為上古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和人類遷徙的要沖,并率先接受青銅、游牧文化的洗禮,逐漸成了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中心之一。
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又開。
因從老僧飯,更上夫人臺。
清唱云不去,彈弦風颯來。
應須一倒載,還似山公來。
正是邊塞三月梨花盛開的時候。這一日,羈居在涼州的岑參受尹臺寺老僧的邀請,再次登上了涼州尹夫人臺。這座臺,又名竇融臺、皇娘娘臺。
這是一座英雄的古臺,它留記著西漢末年擔任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五郡大將軍的屬國都尉竇融苦心經(jīng)營“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河西盛景的豐功偉績,更留記著“李尹政權”勵精圖治成就涼州“兵無血刃,坐定千里”的繁榮盛景。
皇娘娘臺,更是一座史前文化的高臺。1957~1975年,考古學家相繼在這里進行了四次發(fā)掘。資料顯示,皇娘娘臺是距今4000多年前黃河上游西北地區(qū)齊家文化遺址代表性之一。
【字幕:2014年7月15日 ?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
(畫外音)7月15日,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考察團前往位于武威城西的皇娘娘臺遺址。今天,隨著武威新城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川流不息的建筑用車和轟鳴的機械打破了曾有的寧靜。一座座現(xiàn)代建筑群在這里應運而生,這里已經(jīng)構成了一個新型的“城市森林”。傳說中皇娘娘臺曾有的雕梁畫宇已隨史風吹遠,考古學家發(fā)掘出的那段更古老的歷史已沉隱在地下。
一直從事考古研究的劉學堂教授用詩意的語言向人們詮釋著皇娘娘臺考古的內(nèi)涵。劉學堂說,在那遙遠的史前時期,皇娘娘臺迎來了披著文明曙光的齊家文化人群。這里的墓地,給人們揭示了一個處于文明前夜的人世。那時期,一直平和的氏族社會里成員間相親相愛、和諧無間的生活漸漸遠去,成為背景。人們有了貴賤高低,拉開了男尊女卑歷史的序幕。
葉舒憲教授最關注的是玉。他認為,皇娘娘臺出土了象征權力和財富的玉斧、玉璧、玉璜等大量的齊家玉器。從數(shù)量和質(zhì)量來講,說明此地曾是“西玉東輸”的必經(jīng)之地。在一定意義上,其代表著美玉文化的西漸。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玉石之路的開啟時代應該和齊家文化是同時的。齊家文化的主要區(qū)域在甘肅,武威是齊家文化最靠西邊的一個重鎮(zhèn),皇娘娘臺出土的將近百把十塊玉器,應該在4000年前是中國玉文化達到的最西端,再往西,成規(guī)模的玉禮器不多見,這個意義是非常大的。】
【字幕:2014年10月26日 ?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
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武威市全面拉開了皇娘娘臺遺址保護工作。按照規(guī)劃,這里將有一大片遺址保護區(qū)。受甘肅省文物局委托,河南探測考古隊利用鉆孔取土探測技術確定皇娘娘臺的保護范圍。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建起皇娘臺遺址公園,沉睡數(shù)千年的皇娘娘臺正在露出笑臉。
(圖17)
齊家文化發(fā)現(xiàn)后的90多年來,在甘、青兩省發(fā)現(xiàn)的齊家文化遺址累計達到1000多處。學界根據(jù)地區(qū)和文化特色的不同,一般把齊家文化分為七里墩類型、秦魏家類型和皇娘娘臺類型三個類型。作為甘肅近40年前正式發(fā)掘的三大齊家文化遺址,除了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的皇娘娘臺遺址,在啞鈴的另一頭,秦魏家遺址和大何莊遺址已永遠沉睡在劉家峽水庫之下。
【字幕:2014年7月24日 ?甘肅臨夏州永靖縣】
2014年7月24日,考察團一行來到了甘肅省臨夏州永靖縣。永靖縣素稱“河州北鄉(xiāng)”,是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庫的重點移民縣。相傳,這里是大禹治水故事的發(fā)生地。滔滔的黃河在這里緩緩地、靜靜地自東流去。雨后天晴,河面上微波蕩漾。在當?shù)匚牟┤藛T的建議下,考察團成員乘坐沖鋒舟,考察屬于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的王家坡遺址。
(畫外音)這是一次難得的水上考察。開闊的湖面、飛翔的水鳥、美麗的山崖,使大禹治水之地顯現(xiàn)出黃河別樣的磅礴大氣和溫婉柔情。來自新疆的作家盧法政無限感慨。他說,誰能想象這是干涸的甘肅,如此美景該是江南。
這一段水路,是此次考察團行程中唯一的水路行走。但它在某種象征意義上已經(jīng)在喻示著一個不可否認的推測與事實:昔日的玉帛之路,或許更多的是水路行進。
(畫外音)一艘廢棄的鐵船孤單地棲息在河岸上,時間在它身上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作家馮玉雷引發(fā)這樣的感慨:
齊家文化,就像一艘古船,
停泊在4000年前的歷史港灣。
黃河邊,厚厚的黃土里,
夾著齊家文化層……
考察團的成員們在河灘里撿陶片、找石器、尋覓齊家玉器。在這里,不時有打磨過的石器出現(xiàn),偶爾會有4000多年前的紅陶片出現(xiàn)在泥沙之中。那只被稱之為“夏羊”的綿羊,沿著田埂來回走秀。
爬上一段窄而陡的黃土高坡,便進入綠樹成蔭、雞鳴狗吠的村莊。1975年發(fā)現(xiàn)的灰土層就分布在這個村子里。風雨滄桑,先民生活垃圾經(jīng)過歲月洗禮,變成飄溢文化氣息的可靠證據(jù)。在甘肅,像這樣隨意埋藏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層灰土,就能把人們帶回到4000年前的時代。
在村民王待朋家里,考察團成員饒有興趣地進行著人類學調(diào)查。
【現(xiàn)場交流同期音效】
葉舒憲購下了三片玉璧殘片,馮玉雷買下了完整的黑色陶環(huán)和灰色玉璧殘片??疾靾F的成員異常興奮。因為這是此次考察活動以來他們第一次親手接觸屬于自己的齊家玉,而且是在黃河岸邊采集到的史前玉石器標本。
乘船飛馳在黃河水上,葉舒憲一直在思考著黃河與玉的玄機。他說,黃河兩岸,從上游到中游,自己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邂逅史前文化玉器。這對于玉帛之路的研究,究竟意味著什么?也許,在這位學者的眼前,有蒼茫的水岸,有載著重重的玉石的筏子。那些象征財富、王權的具有靈性的石頭,或順水而下,或逆流而上,一站一站,緩緩流向中原……
臨夏回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發(fā)祥繁衍的理想棲息地。安特生在這里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疾靾F成員在參觀過臨夏州博物館之后,晚游齊家文化遺存——羅家尕原遺址,欣賞夜色中的大夏河。
【字幕:2014年7月24日 ?甘肅臨夏州羅家尕原遺址】
(畫外音)羅家尕原遺址緊挨大夏河。沿著“之”字形山路走到長滿荒草的山頂臺地的時候,太陽已經(jīng)沉落下去。華燈初上,夜色淺淺浮現(xiàn)。太子山杳如夢幻,大夏河隱隱綽綽。大量的文化層在灰暗的光線里依稀可辨,打磨的殘缺石器俯拾即得。芳草萋萋,山野清涼,草蟲亂飛,空氣如蜜。
臨夏州廣河縣境內(nèi)有廣通河、洮河兩條較大河流。水量雖小但激情充沛的廣通河與高速公路相依而行,逶迤穿越過古老的荒原。廣河,由此得名。這是絲綢之路南道、唐蕃古道必經(jīng)之地,漢時稱為“羌中道”,南北朝時稱“吐谷渾路”。當河西走廊戰(zhàn)亂不休、交通阻隔時,這條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字幕:2014年7月25日 ?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
(畫外音)這里便是齊家文化的發(fā)現(xiàn)地。1924年的那個夏季,安特生在此發(fā)現(xiàn)了與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單色壓花陶器以及與古希臘、羅馬安佛拉瓶造型類似的雙大耳罐,并命名為齊家文化。今天,人們在這里修建了齊家文化紀念館。齊家坪遺址石碑就立在紀念館前的草坪上,樸實無華,沉著冷靜。
齊家玉是齊家文化的重要符號,在中國玉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齊家人崇尚素潔,齊家坪出土的玉琮古樸素雅,賞心悅目。以至于安特生驚嘆道:“最足引人注意者,莫如仰韶期之墓地中,發(fā)現(xiàn)曾琢磨之玉片及玉瑗數(shù)件,其形質(zhì)吾人常認為來自新疆和闐者也。解說者謂甘肅石銅器時代過渡期之民族,與新疆似有貿(mào)易上之聯(lián)絡,但就吾人所知,仰韶期之民族缺乏金屬,則彼等竟能作脆薄如瑗、堅韌如玉之器物,寧不足怪也?!庇纱丝梢?,安徒生當年已經(jīng)注意到史前新疆與內(nèi)地的聯(lián)系。
專家說,批量生產(chǎn)和使用玉禮器是齊家文化的突出特色。積石山新莊坪遺址、青海喇家齊家文化遺址都曾發(fā)現(xiàn)過大量的禮儀玉器,靜寧縣治平鄉(xiāng)齊家文化祭祀坑里出土過“靜寧齊家七寶”,它們和后來發(fā)現(xiàn)的陜北石峁文化都是“西玉東輸”黃河沿岸的重要史前方國的遺址,是文學人類學派追尋的中國文化“大傳統(tǒng)”最重要的案例據(jù)點。齊家文化崇玉的風氣,就是對“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的最好注解和呼應。
隨著黃河上游、中游齊家文化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一條齊家文化時代向中原輸送美玉原料的玉石之路逐漸顯現(xiàn)出大概的輪廓。葉舒憲推測,當年的運玉之路主要分為水道和陸路。水道以黃河及洮河、渭河為主,陸路則幾乎貫通了整個甘肅。研究和了解這條遠古的文化通道,齊家文化是繞不開的一個支點。在文明誕生的前夜,中原地區(qū)的玉禮器技術和體系在“東玉西傳”中影響到了齊家文化玉器生產(chǎn);在“西玉東輸”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齊家文化玉器。齊家玉器又通過繼續(xù)的“西玉東輸”,和中原二里頭文化玉器發(fā)生了關系。他們的交匯時間,就在距今4000年之際。那時,正是夏文化發(fā)展為華夏第一王朝的年代。他們的交匯地點,應該是齊家文化所在的核心區(qū)。
甘肅的一些鑒藏家認為,馬家窯彩陶和齊家文化玉器是人類藝術和文明的先驅(qū)。借鑒、繼承了馬家窯文化的齊家人在原有文明的基礎上,更重視玉禮器的制作與運用。甘肅榆中馬銜山、青海昆侖玉、祁連山玉、河西馬鬃山玉、武山鴛鴦鎮(zhèn)一帶的鴛鴦玉,加上來自新疆的和田美玉,這些豐富的玉礦促使齊家玉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飛躍式發(fā)展。通過對馬銜山周邊地區(qū)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界史前玉器的調(diào)查,可以肯定馬銜山的玉料是齊家文化玉器原料來源之一。類似的玉器在甘肅東部地區(qū)也有發(fā)現(xiàn),說明走在4000年玉帛之路上的玉,不單單是新疆和田玉,還有甘肅地區(qū)出產(chǎn)的玉料。甘肅一帶,同樣是玉石資源的所在地和集散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在齊家文化生產(chǎn)的大量玉禮器中,無論是專業(yè)的考古學界博物館學的人士,還是民間收藏的人士,基本上傾向于這樣一種看法,就是齊家文化的玉器所采用的玉料基本上就地取材,主要是甘肅境內(nèi)臨洮一個馬銜山,也有叫馬含山,它的這個古代玉礦資源開發(fā)的很多。那除此以外,這個齊家文化玉器有少一部分占的比例不是太多,10%左右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這樣一來,我們研究齊家文化,剛好可以把中國的玉石之路從新疆、從甘肅的最西或者最北部到中原之間這條線索的年代和空間分布可以在比較確鑿的意義上排出一個程序來。這也就是我們要把齊家文化和玉石之路結(jié)合起來做探討?!?/p>
齊家古玉被文博界列為中國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紅山古玉不相上下。4000年前后,一支原本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游牧部族,也許是因為自然的重大變故,一路南下尋找溫暖和水草。他們在隴中扎根后,這里就成為齊家人展示東西方不同文化的場所。也許還是因為氣候的原因,抑或是其它原因,齊家先民們在這里生活了三四百年后又走向更為廣闊的地域。
倏然消失的齊家人,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訴說著昔日的故事。
那一塊塊齊家玉,在4000年的歲月,像一條事不關己的河流,在身邊緩緩而過。城市,財富,王權,得失,在歲月里不堪一擊。而玉,卻在時間的沉淀里源遠流長。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電視紀錄片《敦煌》里曾經(jīng)這樣描述過運玉的場景:“這些美麗的石頭,在中原能給商隊帶來巨大的利潤。艱難的沙漠旅行中,他們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在歷經(jīng)幾個月沙漠旅行的磨難后,當商隊終于看到敦煌城墻的時候,所有人都真正松了口氣。從這里再往東,就是安全并且相對舒適的河西走廊,再走兩個月就可以到達他們的目的地長安了?!?/p>
根據(jù)民族學的判斷,烏孫和月氏一樣,可能就是活躍在西域地區(qū)的印歐民族后裔。
烏孫人為什么熱衷玉石貿(mào)易而不再稱王?為什么在4000年前后就在河西地區(qū)開始了“西玉東輸”的貿(mào)易呢?是不是華夏國家玉石貿(mào)易的強烈需求和玉料運輸?shù)木薮罄?,將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人們鏈接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之中?這樣的“不稱王”,是不是在用另一種方式詮釋著“化干戈為玉帛”的內(nèi)涵?
有專家猜測,在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先民,很可能屬于烏孫人的先祖。
《中國國家地理》上說,蒼蒼茫茫的祁連山,在來自太平洋季風的吹拂下,成了伸進西北干旱區(qū)的一座濕島。這座又名為“南山”的祁連山不僅養(yǎng)育了河西走廊,保護了絲綢之路,更重要的是,它讓中國的政治和文化渡過了西北的沙漠,與新疆的天山握手相接了。中國,在祁連山的護衛(wèi)下走向了天山和帕米爾高原。
連綿雄偉的祁連山,莽莽蒼蒼,險峻無比。千萬年降落的常年積雪積成萬世冰川,萬世冰川構成一座巨大的冰川水庫,冬積雪,夏流淌,涓涓蕩蕩于阡陌之間,匯集成道道河流,形成了古代稱之為谷水、弱水、冥水,現(xiàn)代稱之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河西三大內(nèi)陸河。這些河流與他們的分支縱橫于河西走廊,使之成了西部旱區(qū)中得天獨厚的綠洲群,也成了孕育當?shù)匚拿鞯摹澳赣H河”。
長長的河西走廊,自古以來就是中原與西域相通的樞紐地帶。因為她的美麗富饒和貫通東西的獨特地理位置,成為羌人、大月氏人、烏孫人、匈奴人、鮮卑人、吐谷渾人、西域諸族人角爭的所在。在歷史的長河里,大禹、周穆王、張騫、玄奘、鳩摩羅什,乃至上古世界中的伏羲、神農(nóng)、黃帝,及至近現(xiàn)代史上的林則徐、范長江、張大千,都曾經(jīng)從這里走過,都曾在這里留下過歲月的痕跡。
有人說,河西走廊是一道天然塹道,是一把尺度,是一枚標桿。而在人文學者和考古者心里,她猶如一把插入西北部這把沉默的鎖子的鑰匙,悄然地開啟著歲月的大門,時不時地釋放出遠古而來的點滴信息。
站立河西走廊,專家和學者們有著許多的疑問和懸念——
在遠古時代,那一條“西玉東輸”的大通道經(jīng)過了怎樣的路線?
在文明誕生的前夜,西北文化與中原文化如何實現(xiàn)著相互的交匯?
依托玉帛之路,玉文化是否先行實現(xiàn)了對華夏文明的一統(tǒng)?
河西走廊這片熱土下,究竟埋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文化秘密?
兩側(cè)青山相對出,無垠戈壁有通途。武威以西,齊家文化的影子漸去漸淡。進入專家學者視野的,是河西走廊孕育的另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tài)——四壩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從武威向東,是齊家文化和齊家文化玉器生產(chǎn)、使用分布的一個大致的邊界。武威往西,我們沒有看到齊家文化玉器的批量的存在,只有少量的綠松石、瑪瑙裝飾品這樣的。這跟齊家文化的玉禮器這個規(guī)模性的存在還是不一樣的。那么在張掖再往西到河西走廊的西端存在的史前文化,我們看到的比較明確,叫四壩文化。這個四壩文化,我們從張掖山丹、民樂的東灰山、西灰山這些古代遺址一個一個探察下去,它是以紅色夾砂陶為特征的這個史前文化。】
在河西走廊上,奔馳著現(xiàn)代化交通工具的新亞歐大陸橋、甘新鐵路,逶迤而去的長城,荒漠、青山,還有灑落其間的星星點點的歷史古跡,時松時緊,時平時交,以一種獨特的生命密碼的方式有機而神秘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大西部蒼茫的獨特風情線。
【字幕:2014年7月15日 ?甘肅張掖市四壩灘文化遺址】
伴隨著河西七月熾熱的陽光,玉帛之路暨齊家文化考察團走進了位于山丹縣城西南大沙河東岸的四壩灘遺址。
【現(xiàn)場交流同期音效】
四壩灘文化遺址分布在一條干涸的大沙河岸上,整個遺址面積約4萬平方米,灰土層厚0.5~2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青銅、骨器等。四壩灘遺址是陶、石器和銅器并存的青銅器時代文化遺跡,形成于中原地區(qū)的夏代紀年內(nèi)。經(jīng)多項測定,早在4000年左右的四壩先民就已經(jīng)用智慧的雙手點燃了古代文明的星火。專家們認為,四壩文化應該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匯的結(jié)果。
(畫外音)站立四壩灘,西望,東眺,眼前出現(xiàn)的是史前的人們挈家以從、跋履險阻的場景。向著中原而去的人們,停下他們疲憊的腳步,放下他們沉沉的行囊,在這里搭起帳篷,準備起一日的晚餐和今夜的露宿。在他們的行囊里,也許有著來自昆侖的玉。在他們的工具或飾器里,也許擁有著一塊兩塊或者更多用玉作成的東西。也許,他們正在完成著一次家族的遷徙。
就在這樣的走走停停里,史前的文明滾動著、交融著、更新著、跌落著。他們不知道,幾千年后的某一天,會有這樣那樣的人們,撿起歲月的殘片,來破譯他們沒有留諸于史冊的生生死死。
今天,這里異常的靜美。四周,是茂盛的大麥田地,還有成片種植的燕麥。在夏日陽光的激蕩下,大麥、燕麥們散發(fā)出青春的麥香,撩人心扉。
(圖18)
當?shù)刂緯嫌涊d,1946年,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路易·艾黎帶領培黎工藝學校師生在這里開荒,突然發(fā)現(xiàn)了散落和掩埋其間的陶、銅、石、骨等。1953年,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走進這片土地,考察認為這是早于沙井文化的一種新文化,命名為四壩文化。
民樂縣東灰山文化遺址屬于典型的四壩文化。這是一片由灰土與沙土堆積而成的沙土丘,當?shù)氐娜藗兎Q之為“灰山子”。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掘出了石器、陶片、炭化糧食及獸骨。通過碳14測定,這里有我國境內(nèi)年代最早的小麥標本,出現(xiàn)了在國內(nèi)是首次、在世界上也極其罕見的小麥、大麥、粟、稷、高粱五種作物的炭化籽粒。有專家說,此舉改寫了世界農(nóng)業(yè)史。
這樣的一個遺址,在數(shù)千年后的今天成為解秘史前文化的“博物館”。這里的先民怎樣走過刀耕火種的歲月?
這樣的一個村落,在數(shù)千年的光陰里悄然消失。這個部落走向了哪里?
(畫外音)漫步東灰山遺址,歲月的殘片隨處可見。在南北走向的水渠切面上,厚達兩米左右的文化灰層帶無聲地顯示著四壩人在這里生活的痕跡。稀疏的鹽生草本植物抵擋不住風沙的肆虐,勁風刮走了地表的浮土,露出眾多陶片、石器和獸骨。我們仿佛走進了古人的生活區(qū),時間在這里被瞬間真空,仿佛一夜之間一座古城驟然蒸發(fā),留下可感可觸的生活痕跡。
陽光下的東灰山畔,金黃的向日葵、綠油油的玉米作物勃勃向上。祁連雪水穿灘而過,問候著昨天,哺育著今天。玉帛之路,那條遠古以來就踏將出的文明通道,就這樣綿綿而行。
(圖19、20)
與東灰山遙遙相望的,是坐落在民樂縣六壩鄉(xiāng)西北約10公里處的西灰山。從打制石器時代進化到陶器時代,東、西灰山的四壩先民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又一輩。四壩先民,創(chuàng)造了張掖史前文明。
在時光的大川里,在河西走廊的大川里,民族融合成為幾千年里最為精彩的演出。這里至少在4300多年前就有豐富發(fā)達的史前文化,中西文化交流早在4000年前就已拉開了大幕。
【作家、西藏大學講師孫海芳:一站一站的文化傳遞就像驛站一樣。它不是說是一批人一直走到和田取到了玉然后再回來。它是通過一站一站的一個傳遞,那么相應的文化類型也應該是這樣的。就是通過一站一站的一個傳遞,來完成文明薪火的一種傳送?!?/p>
而黑水國遺址的考證,再次證明了河西走廊文化的傳遞。這里,由馬廠文化晚期遺存到過渡類型時期遺存,再到四壩文化早期遺存三期較為完整的具有疊壓關系的文化序列,為進一步開展四壩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沙井文化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確鑿的地層證據(jù)。
【字幕:2014年7月18日 ?甘肅玉門市火燒溝遺址】
位于河西走廊上玉門市的火燒溝文化遺址,因當?shù)販羡挚v橫、山巒起伏、溝峁多呈火紅色而得名。197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312座古墓葬。那些墓葬神奇地呈現(xiàn)為上、中、下三層,處在上面的一層主要是魏晉墓和漢墓,中間一層多是漢墓,而最下面的是新石器時代后期的墓葬。它在地下沉睡了3700年左右的時間。在這些大約與夏代同時的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陶器、銅器、玉器、骨器和部分金銀器。專家們認為,沉睡在地底下的這一文化層是火燒溝文化最珍貴的部分,它們屬于四壩文化類型,但有些方面又有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專家們便為之另立門戶,名之為“火燒溝文化”。 根據(jù)古代文獻記載推測,火燒溝文化創(chuàng)造者大概是古代的羌族部落。
(圖21、22)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這里被列為甘肅六大古文化遺址之一,也是位列全國100個“最具中華文明的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畫外音)走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火燒溝遺址,遠處,山體赭紅。身畔,高鐵高速遙遙而去。天空里,正飄著瀝瀝的雨。沒有綠洲,沒有清泉,聽不到塤聲,只有伴著寒意的縷縷風聲。在縹緲的風雨里,火燒溝異常安靜。
【作家、西藏大學講師孫海芳:在傳送的過程中,文化與文化之間會有影響。比如說火燒溝,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從東而來或者從西而來形成一種交匯,形成自己的一種文化。跟現(xiàn)在如今的河西走廊的文化還是一樣的,它有西來的文化,也有東來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一種文化類型?!?/p>
【字幕:2014年7月19日 ?甘肅酒泉兔葫蘆遺址】
苜蓿峰邊逢立春,葫蘆河上淚沾巾。這是位于布隆吉鄉(xiāng)雙塔村西南茫?;哪械耐煤J遺址。布隆吉,蒙古語為“露頭泉水多”,“水草豐茂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優(yōu)美的牧場。在東西8公里左右、南北寬2公里左右的兔葫蘆遺址區(qū),隨處散落著許多石刀、石斧、石鐮、夾沙陶罐及少量彩陶片。這是史前人類的遺存物,當屬新石器時代的四壩文化。
(畫外音)在這里,膠泥、黃沙、枯根、衰草,演繹著生態(tài)的變化和文化的更迭。行進其間,能夠強烈感覺到時光的倒流,仿佛要走回洪荒遠古時代。在這里,考察團的成員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銅、石、貝、鐵器,發(fā)現(xiàn)了類似和田籽料的玉石標本,看到了大量玉石加工的半成品。這樣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此地玉石文化的興盛。
【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葉舒憲:大約從3700多年叫四壩文化開始,到后來的元朝、明朝、清朝,一直有重要的文化貿(mào)易關口存在。特別是在這個兔葫蘆遺址找到了一些被切割過的玉石原料,這個是很有說服力的。就說那個地方它是一個各地方玉石資源進中原的一個中轉(zhuǎn)站,或者說是一個碼頭一樣。為什么要切割呢?因為玉石的毛料非常重,非常大,所以要把這個毛料的邊角,那些沒有作用的部分去掉,可以大大地減少運輸中的成本。在這個地方看到的這些,看起來是一些奇形怪狀的石頭,仔細看上面有切割的痕跡。那具體這個玉石碼頭的存在究竟是在史前,還是在這個漢代?唐代?這個還需要以后進一步的深入的調(diào)查。證實了這個玉石之路不僅存在,而且在瓜州以外或許有多條線路存在?!?/p>
(圖23、24)
熟悉中華古詩詞者無人不知玉門關,她是華夏邊塞詩最常見的母題。玉門關在何處,設立玉門關有何意義,一直是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尋找和探討的問題。把昆侖山系和祁連山系聯(lián)系起來,將和田、敦煌、瓜州和肅北馬鬃山、嘉峪關玉石山、隴中馬銜山等聯(lián)系成一個西部美玉資源的整體來看,葉舒憲提出了“游動的玉門關”。而據(jù)瓜州地區(qū)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在兔葫蘆遺址的周圍就有四個不同時代的玉門關存在。那么,這里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個“西玉東輸”的中轉(zhuǎn)站呢?
兔葫蘆遺址位于絲綢之路通往新疆的兩條路線“敦煌道”和“伊吾道”的交會處,正是“西玉東輸”的三岔口位置。根據(jù)這里發(fā)現(xiàn)的大量玉料的存在,可以判斷出存在著不同地區(qū)的不同玉料匯聚瓜州的情況。
(畫外音)四壩先民們在這里生活了多少年,然后像風卷殘云般神秘地消失在歲月長河里。此后,歷朝歷代的人們都在這里上演一番不同的生活情景劇,不管悠閑還是從容,都要極盡繁華絢爛之后,重歸平淡。
如果早在三四千年前,聯(lián)通中原文明與西域的玉帛之路已經(jīng)開通的話,那么向中原運送西部美玉資源的史前之人會是什么人呢?
這是甘肅境內(nèi)距離新疆最近的文化遺址之一。葉舒憲、劉學堂推測,兔葫蘆,大概與吐火羅民族有關。最早的時候,天山南北的吐火羅人向東遷移,到達河西走廊,被稱為月氏人。月氏人在經(jīng)商的同時兼營畜牧和農(nóng)業(yè),并形成聚落作為商業(yè)中轉(zhuǎn)基地。青銅器、冶煉技術及馬車、小麥等傳入河西、中原,也與吐火羅人有關。而四壩文化的先民可能就是月氏人。
葉舒憲認為,這個運送大軍的主體,不大可能是遠道跋涉而來的中原居民。可能性較大的,就是河西走廊的當?shù)厝?。他們究竟是誰?他們擁有什么樣的出身和族群血統(tǒng)?通過考察,可以大體上鎖定一個首要目標,那就是四壩文化的先民。
(畫外音)走在兔葫蘆遺址區(qū),有人采集到了一片元青花碎片,有人看到了古代野馬的殘骸,有人找到了火燒溝文化的青銅古劍。當?shù)氐奈奈锕ぷ髡哒f,這里還出土了大量漢、唐文物??梢韵胍?,史前至漢唐以來,這里曾有著怎樣的生機與輝煌。將這些碎片的符號予以文化的串接,這些不同時代的文物遺跡無疑在說明著一個事實:兔葫蘆遺址曾經(jīng)長期充當玉帛之路運輸?shù)囊蛑修D(zhuǎn)站。
【考古學家、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劉學堂:路是我們現(xiàn)代人想給的一個建構。古代人當然要沿著綠洲,沿著更容易生存的地方走。他不是走,他是傳遞,不是一個人有目的帶著某一個東西往那邊去。是文化的傳遞,文化傳遞自有內(nèi)在的關聯(lián),自有它的動力所在?!?/p>
驛路尋玉,一個個驛站無聲地在向今人訴說著關于玉的旅行的多種故事版本。而穿越這一個個版本,人們在無數(shù)射線般放射的隧道里清晰地感受到了西部之玉的存在姿態(tài)。
驛路尋玉,沙井文化、四壩文化、卡約文化、到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現(xiàn)代考古學給出的這些文化遺存都是漢語書寫的中國史傳統(tǒng)之中根本無法覓其蹤影的形態(tài)。而創(chuàng)造這些文化的主體,是繼齊家文化之后活躍在河西走廊到關隴地區(qū)的氐羌族部落集團,它們從商周以來的中原文明的交往互動關系,在華夏世界的建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圖25、26、27、28)
她們,也許來自更遙遠的西部。在這里,她們只是匆匆的過客。歇歇腳,她們將繼續(xù)向著東方、向著中原進發(fā)。通道也罷,起點也罷,一起身,一條由綠洲上聲聲駝鈴或者河川上聲聲號子伴隨著的玉帛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已然開啟。
今天的人們,和昨天的人們,共同相望于道,在有笑有淚中鋪墊出了有滋有味的玉帛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