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琳琳
各種數(shù)碼設(shè)備每天陪伴著我們,然而眾聲喧囂之中,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孤獨了: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眼手機,不斷刷新微博看好友在干些什么,郵件沒有被立刻回復(fù)就感到沮喪不安。以下這12種孤獨證實了今天中國人的焦慮,他們正一路小跑地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卻在陌生的途中陷入喧囂的孤獨。
依賴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請與我聯(lián)系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藝術(shù)家何岸在深圳街頭設(shè)置了一個霓虹燈箱,吸引數(shù)百個陌生人打來電話。
今天,虛擬身份比真實身份更具符號性和辨識性。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的微信,就是你加我的QQ,網(wǎng)上點餐,在線游戲,人們對網(wǎng)絡(luò)的依賴日盛。
誰都過得比我好:
很多人把自己的“幸?!痹诰W(wǎng)上曬出來,讓圍觀的人感到羨慕。其實,你所觀看的每一個人都把暗面轉(zhuǎn)到后頭,只給你看精彩和美好。尤其是女性,展示與比較是她們最為看重的,花在觀看別人幸福上的時間越多,你就越沮喪。
老無所依:
在中國,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正逐漸失效,最經(jīng)常的相處方式是:子女為生計奔波,老人則照顧孫輩發(fā)揮剩余價值。退休之后,大多數(shù)老人就失去了社會認同,也縮減了社交。有一年春節(jié),一位68歲的大連老太太獨自在家,寂寞到摁馬桶玩,兩個月沖走了98噸水。
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一代,每個孩子都被家庭細心呵護。小兒之間的推搡嬉鬧總在第一時間被大人制止,誰也不許自家的孩子吃虧。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玩伴也要是他們認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網(wǎng)站組織“寶寶相親”,由父母為孩子挑選玩伴。
過去中國人講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從簡從略了,唯獨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對碩大無朋的自我,難免有深切的孤獨感。
離開故鄉(xiāng):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曾說:“如果我們對員工有任何不合理的要求,就不會像現(xiàn)在‘要一個來3個?!笔聦嵤?,為了生計,初入城市的農(nóng)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線上的工人,哪一個做的不是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一入廠門,再也不得自由,甚至連基本的情感需求都無法滿足。
因為愛情:
36個月愛情即退潮的危險始終存在,艱難相處磨損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當(dāng)初,有伴侶常比沒伴侶更孤獨。
我不相信: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多少用來“互害”?食品不安全、學(xué)歷是假的、慈善多做秀、名不副實……一個人長大的過程變成逐漸對一切持懷疑態(tài)度的過程。
水泥森林:
高樓占領(lǐng)了城市,家升上半空,變成一個門牌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交流的觸點,每個人都留心地鎖好防盜門。城市充滿幾何感,個人處于其中會感到迷失,就像一個人在月亮上那樣孤獨。
成為名人:
關(guān)注有兩種心態(tài),一種是“粉”你,一種是罵你。名聲越大越需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軟,否則便會被長期積累的負面能量壓垮。范冰冰放言:“我的成功不是自來,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禁得住多少贊美?!?/p>
創(chuàng)作:
里爾克寫作時總是與世隔絕。馬爾克斯則說:“100萬人決定去讀一本全憑一個人獨坐陋室,用28個字母、兩根指頭敲出來的書,想想都覺得瘋狂?!?/p>
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無法與世人分享的,唯有熬過了那些被孤獨照得通體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得到正果。
孤獨癥:
全世界有6700萬孤獨癥患者,過去20年里,發(fā)達國家的孤獨癥病例呈現(xiàn)出爆發(fā)式上漲。在中國,2011年僅廣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約7萬名孤獨癥患者,而且逐年增加。
獨善其身:
“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孤獨,這種感覺淹沒一切。”潛入1.1萬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美國導(dǎo)演卡梅隆說。
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少地忍受獨自一人,而是隨手去撿那些容易得到的樂趣。面對外界強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為了不孤獨,寧愿不自由,包括接受他們并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會觀念。對此,崔永元說:“我覺得孤獨很快樂,比如12點你翻開一本新書,聞到墨香的感覺,這是他人無法給予的?!薄?/p>
(有軍摘自《青年博覽》)(責(zé)編 ?水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