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左上:威廉·賀加斯《加萊城門》(現(xiàn)藏于英國泰特美術(shù)館)左下:約翰·巴普蒂斯特·蘭佩爾《茱莉亞伯爵夫人肖像》右上:清乾隆 粉彩加萊城門圖案潘趣碗右下:19 世紀 青銅燭臺一對
這是一只乾隆年間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潘趣碗,尺寸巨大,畫面通體描繪的是歐洲人物形象。難得的是300多年的時間,這只碗沒有損壞磕碰,保存完整。這種大碗一般是歐美家庭在宴會時用來盛一種果汁飲料所使用的,通常調(diào)味后在底部混有葡萄酒或蒸餾酒,大多都為蘋果潘趣酒,大碗因此得名。
這只潘趣碗上的圖樣借鑒了威廉·賀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所繪的版畫《加萊城門》〔或稱《老英格蘭的烤牛肉》(Calais Gate,Roast Beef of Old England)〕。畫面描繪的是加萊城門前的一幅市井之相,胖修士對新到的英格蘭進口烤牛肉垂涎欲滴。赤腳修女們由于認為她們已經(jīng)在一條鰩魚的臉上找到了基督的形象而愚昧地高興著,法國士兵們則都是骨瘦如柴、衣衫襤褸和異常地嬌弱。由于反抗新教君主喬治二世而被迫流亡的孤獨的蘇格蘭高地人正在吃著大蒜,所有這些都是相當儀式化地嘲諷性形象,是一組新教的數(shù)世紀之久的刻板印象。碗內(nèi)側(cè)口沿通體裝飾的卷草紋提示著這只碗來自中國制造。
威廉·賀加斯是英國18世紀著名的畫家、版畫家、諷刺畫家和歐洲連環(huán)漫畫的先驅(qū),其作品范圍極廣,從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肖像畫到連環(huán)畫系列。他的許多作品經(jīng)常諷刺和嘲笑當時的政治和風俗。后來這種風格被稱為“賀加斯風格”。《加萊城門》是當時最偉大的政治諷刺畫之一,這幅畫表現(xiàn)了當時猖獗的反法情緒,因而廣受喜愛。牛肉上模糊的字跡暗示,這塊牛肉應(yīng)該被送到加萊的一家英國小酒館。賀加斯從監(jiān)獄中釋放出來一直到回倫敦以前,都棲身在這家小酒館里。然而,畫面中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骨瘦如柴、面黃肌瘦,唯一的胖子是畫面正中的修士。作品目前收藏于英國泰特美術(shù)館。
根據(jù)賀加斯的筆記,他在1748年來到法國,目擊了畫面中的這個場景。同題版畫的第一次發(fā)表是在1749年3月。泰特美術(shù)館1971年12月2日的《賀加斯展覽目錄》中有著詳細的記錄。版畫完成后不久,圖樣流入中國的景德鎮(zhèn),被中國陶瓷工匠們繪制在瓷器上,工匠們絲絲入扣,只有少量細節(jié)跟原畫不同,如原畫中的士兵勾在畫家肩膀上的手。這只潘趣碗雖然有著明顯的使用痕跡,可依然無法掩蓋它極為精湛的做工。
這種特殊題材的瓷器在18世紀都是特別定燒的產(chǎn)品。目前所知,另外一只相同的潘趣碗為美國私人收藏,是在1973年11月6日在倫敦蘇富比出售。另一對帶同樣場景的潘趣碗最初是由東印度公司的托馬斯·蘭伯爾德訂購的,不過他將畫面中的兩個紋章替換成了自己家族的紋章,現(xiàn)在收藏于英國維多利亞·艾爾伯特博物館。另一只帶蘭伯爾德紋章的潘趣碗最早見于拉菲·莫塔黑德的收藏中,由紐約蘇富比在1988年1月27日售出。我們現(xiàn)在很難查閱到當時是誰將《加萊城門》畫稿帶到了中國,也不清楚這類圖案的潘趣碗或其他造型的瓷器究竟生產(chǎn)了多少件。有趣的是東西方藝術(shù)以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傳遞出來。
這只罕有的18世紀加萊城門圖案潘趣碗是由安娜·瑪利亞·圣埃斯皮里圖·貝斯托夫·席爾瓦(Ana Maria Espirito Santo Bustorff Silca,1928~2014)珍藏。安娜是何塞·瑪麗亞·圣埃斯皮里圖·席爾瓦(Jose Maria Espirito Santo Silvs,1850~1915)的孫女。何塞于1884年創(chuàng)立了圣埃斯皮里圖銀行,這一葡萄牙銀行帝國由何塞的兒子小何塞(Jose)、里卡多(Ricardo)和曼努埃爾(Manuel)分別繼承。圣埃斯皮里圖銀行在包括非洲許多國家在內(nèi)的原葡萄牙殖民地上有巨大的影響力,控制著這些地區(qū)的銀行、保險、房地產(chǎn)和投資等諸多領(lǐng)域。
席爾瓦兄弟對收藏的熱情隨著銀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財務(wù)上的成功日漸增長,三兄弟各自的藏品也印證了他們出眾的品位與鑒賞力。其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里卡多收集的各類葡萄牙家具、銀器、毛毯以及油畫,它們在1953年連同里斯本的阿祖拉拉宮一起被捐贈給葡萄牙政府,如今這些藏品依舊被放置在阿祖拉拉宮(Azurara Palace)。里卡多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藝術(shù)鑒賞家,作為里斯本最顯赫的收藏家之一,他也是當時葡萄牙藝術(shù)界的主要贊助人。在上世紀40年代末,里卡多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自己藏品中的葡萄牙藝術(shù)品捐贈給國家。1947年,他買下了位于里斯本、始建于17世紀的阿祖拉拉宮,用于陳列他所收藏的2000余件葡萄牙家具、銀器、紡織品、油畫、陶瓷以及其他各類裝飾藝術(shù)品。他還將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總部設(shè)立于此,并建立了葡萄牙裝飾藝術(shù)博物館學校。在博物館學校的基礎(chǔ)上,他增設(shè)了文物保護工作室,該工作室以“保護葡萄牙裝飾藝術(shù),保存并發(fā)揚藝術(shù)傳統(tǒng),提升大眾藝術(shù)品位,增強手工藝從業(yè)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與敏感度”為宗旨,并運行至今。里卡多遷出了阿祖拉拉宮原有的30戶貧困家庭,并翻修整棟建筑,以便于將建筑在他的指導下以葡萄牙貴族府邸的風格進行裝飾。遺憾的是僅僅在他的計劃實施兩年后,里卡多便不幸逝世。
里卡多的其他私人藏品在知名度上略遜于他的葡萄牙藝術(shù)品收藏,不過在藝術(shù)水準與收藏價值上可謂旗鼓相當。這些私人藏品包括古典油畫與繪畫、歐洲家具及工藝品、歐洲陶瓷以及亞洲瓷器。正如1955年在巴黎、1976年在日內(nèi)瓦以及1996年在倫敦舉辦的里卡多·圣埃斯皮里圖·席瓦爾藏品拍賣會的拍賣目錄所顯示的那樣,里卡多藏品中的法國家具確是匠心獨妙、巧奪天工,其中多件家具上都刻有當時頂級木工的名字,例如Jean-Frangois Oeben、 Jean-Henri Riesener、Claude-Charles Saunier和Adam Weisweiler等。這些家具成為如今法國家具收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皮埃爾·弗列正(Pierre Verlet)是從里卡多家族的收藏品位中獲得靈感,從而在1963年編寫了那本頗具影響力的書《18世紀的法國木匠》。此后,里卡多在巴黎十六區(qū)的公寓中的藏品也被拍賣,成為各大博物館豐富展品的來源之一。實際上美國的保羅·蓋蒂博物館館藏的數(shù)件法國古典家具精品便是出自里卡多的私人收藏。
盡管里卡多的主要收藏興趣集中于裝飾藝術(shù),但他對法國畫家讓·巴蒂斯特·皮勒蒙(Jean-Baptiste Pillement)卻情有獨鐘,收藏有數(shù)量可觀的皮勒蒙的繪畫作品。這可能是因為皮勒蒙對葡萄牙的藝術(shù)發(fā)展有過重要影響,這可以在里斯本陶瓷工廠生產(chǎn)的陶瓷器物上看出端倪。除了陶瓷,皮勒蒙的洛可可藝術(shù)風格還見于包括墻紙、家具、紡織品在內(nèi)的日用品上。
皮勒蒙的職業(yè)生涯非常國際化。他17歲就開始旅行,終其一生都在歐洲各國四處漂泊。在西班牙逗留后,皮勒蒙于1750年移居到里斯本,馬上就收到國務(wù)秘書的信,邀請他擔任葡萄牙國王的首席畫師。然而皮勒蒙對旅行欲望是如此強烈,他拒絕了這個提議,仍然繼續(xù)旅行,先去了倫敦,然后是意大利、維也納、波蘭、法國,于1780年再次造訪伊比利亞半島,在島上待了9年之后,回到故鄉(xiāng)法國。在皮勒蒙的作品中??梢娭袊L格。
安娜·瑪利亞·圣埃斯皮里圖·席爾瓦是里卡多的小女兒,1928年出生在里斯本,在父母的熏陶下,她繼承了對藝術(shù)的出色鑒賞力與敏銳嗅覺。父親的早逝使當時26歲的安娜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做好父親的藏品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其中不僅包括她所繼承的父親的私人收藏,也包括父親捐贈給在里斯本的基金會的那一部分藏品。安娜的個人收藏也許是里卡多藏品中法國、中國、意大利及英國藝術(shù)品最后的核心,她保留并珍視著這些藏品直至她2014年去世。在這批收藏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那只珍貴而稀有的乾隆年間的潘趣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