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國清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晚上19:00至22:15,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觀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三幕輕歌劇《蝙蝠》,由阿爾弗雷德·埃施韋執(zhí)棒,海因茨·策德尼克擔任復(fù)排導(dǎo)演,潘特利斯·德西萊斯擔任舞臺布景設(shè)計,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管弦樂隊伴奏、合唱隊演唱,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擔任舞蹈,第一、第二幕結(jié)束后中場休息。
1863年,小約翰·施特勞斯接替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出任顯赫的奧匈帝國宮廷舞會音樂指揮,1867年和1868年又相繼創(chuàng)作了流傳于世的《藍色多瑙河》和《雷電波爾卡》。此時,已經(jīng)在法國開創(chuàng)了輕歌劇的雅克·奧芬巴赫告訴他:“你應(yīng)該寫喜歌劇”,當時此話并未觸動小施特勞斯。真正觸動他的是奧芬巴赫《美麗的海倫》在維也納獲得的巨大成功。同時,也正是奧芬巴赫的兩位腳本搭檔梅爾哈克和阿萊維向小施特勞斯提供了原創(chuàng)劇本。才使作曲家產(chǎn)生靈感從而創(chuàng)作出不同凡響的輕歌劇《蝙蝠》。1874年4月5日,《蝙蝠》首演于維也納河畔劇院。從此,小施特勞斯從維也納的“圓舞曲和波爾卡之王”逐漸變成了“輕歌劇之王”。
《蝙蝠》是維也納人民歌劇院上演的第一部輕歌劇,自1906年5月27日首演至2010年12月11日止,包括新制作首演和復(fù)排重演,該劇共上演了1575場次,成為世界上演出場次最多的輕歌劇之一。當晚演出是本版第441場次,大幕打開,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富翁愛森斯坦家的客廳”、“奧爾洛夫斯基王子家的宮殿”和“監(jiān)獄長弗蘭克的辦公室”等,無論是舞臺上的場景、燈光,還是演員的服裝、道具,均制作精良、真實考究,堪稱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制作。
本版首演和復(fù)排重演的演員陣容不容小覷,如曾飾演愛森斯坦的赫伯特·利伯特,就是前幾天在《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中巴克斯的扮演者,以及在《女武神》中為賽弗特“配音”的演唱者。除了出演奧爾洛夫斯基王子的亞歷山德拉·克洛斯,和出演監(jiān)獄長的約瑟夫·盧夫騰施泰納外,當晚出場的大都不是本版首演和復(fù)排重演時的原班人馬,出演愛森斯坦的是米夏埃爾·羅伊德(Michael Roider),出演愛森斯坦妻子羅莎琳達的是烏爾麗克·施坦斯基(Ulrike Steinsky),出演女仆阿德勒的是阿尼塔·格茨。
小施特勞斯在《蝙蝠》中借鑒了法國輕歌劇中不用宣敘調(diào)而是帶有說白的形式,在第三幕“監(jiān)獄長弗蘭克的辦公室”中發(fā)揮得尤為出色。雖然守衛(wèi)弗羅施(由格哈德·恩斯特飾演)在劇中一句唱腔都沒有,但從其生動、幽默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表演中,使我們這些聽不懂德語的外國人也能感受到其說白中的“笑點”。由此,使人聯(lián)想到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版的《蝙蝠》中由喜劇演員陳佩斯出演的“獄卒”一角。第三幕開場,陳佩斯一亮相,瞬間就點燃了觀眾的熱情,他的舉手投足,他的妙語連珠和即興對答令人稱絕。在談到對于喜劇的理解時陳佩斯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國內(nèi)的同行對于喜劇有誤解。思考得太多。其實喜劇很輕松、很簡單,讓觀眾開心最重要?!?/p>
當晚,舞臺上最出彩的并不是愛森斯坦和羅莎琳達兩位主人,而是討人喜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仆阿德勒。一位長期被壓抑的女仆,在參加了奧洛夫斯基王子家的宴會后變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藝術(shù)明星,唱起了“我的馬奎斯先生”,即經(jīng)典的“笑之歌”,“說我像他家的女仆,豈不離奇!”。阿尼塔·格茨機靈、俏皮的演唱引起了臺上所有來賓對“馬奎斯先生”的譏笑,笑聲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觀眾。
戲的結(jié)尾終于真相大白:原來曾經(jīng)在一次假面舞會上,法爾克博士(由丹尼爾·奧喬亞飾演)喝得酩酊大醉后被愛森斯坦化裝成蝙蝠當眾出丑,為了回敬愛森斯坦,法爾克博士精心策劃了這出妙趣橫生的《蝙蝠復(fù)仇記》。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晚上19:00至21:45,在維也納人民歌劇院觀看科爾·波特的兩幕音樂劇《吻我,凱特》,由洛倫茨·C.艾希內(nèi)爾執(zhí)棒,貝恩德·莫特爾(Bernd Mottl)執(zhí)導(dǎo),弗里德利希·埃格特(Friedrich Eggert)擔任舞臺布景與燈光設(shè)計,阿隆索·巴羅斯(Alonso Barros)擔任編舞,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管弦樂隊伴奏,合唱隊演唱,維也納國家芭蕾舞團擔任舞蹈。
科爾·波特在哈佛求學期間,攻讀的是法律專業(yè),雖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但天資聰穎的他在選修了和聲學和對位后很快脫穎而出,成為引人注目的自編詞曲的流行歌曲作家,并在紐約百老匯上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劇《美國的第一印象》。波特的最大成就和最知名的作品是于1948年12月30日在紐約新世紀劇院首演的音樂劇《吻我,凱特》。該劇開創(chuàng)了美國歌舞音樂劇的先河,不僅獲得了1949年托尼獎第一次設(shè)立的最佳音樂劇獎和最佳服裝設(shè)計獎,1953年還被好萊塢拍攝成電影。在美國20世紀音樂劇史上,科爾·波特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
自從1956年2月14日維也納人民歌劇院首演奧地利第一部音樂劇《吻我,凱特》以來,2012年10月27日首演的本版已經(jīng)是第三個制作。當晚演出是本版第35場次。出場的大多是首演時的原班人馬,男一號弗雷德·格雷厄姆(彼得·魯基奧)由安德烈亞斯·利希滕貝格爾(Andreas Lichtenberger)出演,女一號莉莉·維內(nèi)西(凱特)由弗蘭齊斯卡·貝克爾(Franziska Becker)出演。
百老匯音樂劇既吸取了輕歌劇、喜歌劇和啞劇等特點,又融合了音樂、舞蹈、戲劇,甚至歌舞雜耍、滑稽表演等元素,是20世紀中葉美國帶給全世界的一種兼收并蓄和獨具魅力的表演形式。其中,以運用流行歌曲音調(diào)寫成的抒情性歌曲的演唱作為音樂劇的主線。如在《吻我,凱特》中,弗蘭齊斯卡·貝克爾通過《我在和你談戀愛嗎?》《我討厭男人》《從此刻開始》《我要做一位順從和本分的女人》等一連串情感主線歌曲的演唱,將莉莉從對藕斷絲連的愛情表白、對大男子主義的蔑視,和對弗雷德的嫉妒,到對美好愛情的憧憬等,細膩而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不僅重新贏得了弗雷德的真情——《吻我,凱特》,也贏得了現(xiàn)場觀眾的贊賞與掌聲。
第一幕中,莎劇的演出已經(jīng)開始,當莉莉得知花束并不是弗雷德送給自己示愛的信物,而是弗雷德準備追求年輕女演員洛伊絲(由約翰娜·阿魯阿絲飾演)時,莉莉醋意大發(fā),欲拂袖而去。此時,由弗雷德策劃的兩名歹徒(由鮑里斯·埃德和赫伯特·施泰因博克飾演)走進后臺化妝室持槍阻止了莉莉,使莉莉不得不登上舞臺。于是,舞臺上莎劇中一場輕松、歡快的歌舞“我們?yōu)閻鄹璩睘橹尸F(xiàn)。整個表演穿插對比,一張一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筆者曾觀賞過紐約百老匯版《吻我,凱特》的視頻錄像,與當晚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的演出存在明顯不同的表演風格。百老匯版偏重于熱鬧的歌舞表演,似乎更具有音樂劇的特色,而維也納人民歌劇院版則偏重于說白的音樂戲劇表演,似乎更具有輕歌劇的特色。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下午16:00至晚上21:30,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觀看《指環(huán)》四聯(lián)劇第四部第三日劇《眾神的黃昏》,由國家歌劇院音樂總指導(dǎo)弗朗茨·韋爾澤-默斯特執(zhí)棒,德國戲劇導(dǎo)演斯文-埃里克·貝希托爾夫執(zhí)導(dǎo),德國舞美設(shè)計師羅爾夫·格利騰貝格擔任舞臺設(shè)計,帶序幕的三幕音樂戲劇,第一、二幕結(jié)束后各休息25分鐘。在歌劇院東側(cè)噴泉廣場上。可以通過大屏幕觀看現(xiàn)場轉(zhuǎn)播演出實況。
自從《眾神的黃昏》于1879年2月14日在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首演以來,2008年12月8日首演的這一版本已經(jīng)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第六次制作。本版制作延續(xù)了前三部簡約寫意的現(xiàn)代風格,如序幕中,除了舞臺后區(qū)一片“冷杉樹”布景外,沒有其他布景,空空的舞臺前區(qū)表示“在女武神的巖石山上”;第二幕中,雖然舞臺向后臺延伸,幾乎擴大了一倍的縱深區(qū)域。但除了兩側(cè)八字形的立柱表示“吉比孔人的大廳前”外,大部分的舞臺還是一片空地;第三幕中,舞臺前區(qū)升起的小舢板象征“齊格弗里德的萊茵之旅”,天幕上,第一場的綠色表示在“萊茵河畔布滿樹木與巖石的山谷里”,第三場轉(zhuǎn)為紅色,表示“天際升起一片火光”。筆者在參觀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博物館時,曾留意察看過羅勒于1905年為《萊茵的黃金》第二場“山頂上的一塊空地”,和于1904年為《女武神》第一幕“洪丁的房舍”繪制的布景畫稿,顯示當時的舞臺設(shè)計是寫實的傳統(tǒng)制作。直到上世紀90年代,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才逐步轉(zhuǎn)向簡約寫意的現(xiàn)代制作。
當晚,除了齊格弗里德由本版首演時的美國瓦格納男高音斯蒂芬·古爾德出演外,布倫希爾德仍由瑞典瓦格納女高音尼娜·斯特默替換伊娃·約翰森出演,哈根則由去年曾在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帕西法爾》中飾演古內(nèi)曼茲的韓國男低音阿蒂拉·容(Attila Jun)替換埃里克·哈夫維森出演。
去年慕尼黑歌劇節(jié)期間,我們一行人在慕尼黑國家劇院觀賞《齊格弗里德》和《眾神的黃昏》時,曾現(xiàn)場觀賞過斯蒂芬·古爾德飾演完整的齊格弗里德一角的精彩表演。近年來,古爾德已經(jīng)成為活躍在瓦格納歌劇舞臺上的一員大將。2015至2017年,古爾德的檔期中包括將在東京的《指環(huán)》新制作中出演洛格、齊格蒙德和齊格弗里德的重要角色。當晚,能夠再一次在現(xiàn)場完整地觀賞古爾德飾演的齊格弗里德一角是我們此次音樂之旅的一大收獲。在第三幕第二場中,喝了迷藥的齊格弗里德中了哈根設(shè)下的圈套,被哈根的矛槍刺中后背而致命,臨終之前,齊格弗里德痛徹肺腑的獨唱“布倫希爾德,圣潔的新娘!醒醒吧!睜開你的眼睛”,以及撞擊心扉的悲壯的葬禮進行曲,打動了現(xiàn)場每一位觀眾的心靈。斯蒂芬·古爾德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瓦格納英雄男高音。
去年慕尼黑歌劇節(jié)期間,在慕尼黑國家劇院的《眾神的黃昏》中,我們一行人也曾現(xiàn)場觀賞過尼娜·斯特默飾演布倫希爾德的精彩表演。本版首演時,斯特默是齊格琳德的飾演者,此次通過換角,斯特默從《女武神》開始就擔綱布倫希爾德。這樣,除了2011年在舊金山歌劇院,今年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斯特默又一次得到了出演完整的布倫希爾德一角的機會。能夠在現(xiàn)場完整地觀賞斯特默飾演的布倫希爾德一角則成為我們此次音樂之旅的又一收獲。當晚,斯特默飾演的布倫希爾德表現(xiàn)得異常光彩,尤其是第三幕第三場中的“布倫希爾德的殉死場景”——“我要將火炬扔到瓦爾哈拉的城堡里”,觀眾無不為斯特默寬厚嘹亮的嗓音,氣吞山河的演唱,以及策馬躍入火場的壯舉所震撼。毋庸置疑,尼娜·斯特默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瓦格納英雄女高音。
指環(huán)歸還了萊茵河的少女,大幕合攏了。現(xiàn)場觀眾蘊藏在心靈深處的感情似決堤的洪流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舞臺上,一次又一次的謝幕,舞臺下,沉浸在無比興奮中的觀眾久久不愿離去。
2014音樂之旅已經(jīng)接近尾聲。在11天日程滿滿的參觀音樂景點,觀看歌劇、芭蕾舞劇、輕歌劇,音樂劇和聆聽音樂會的現(xiàn)場和來來往往的路途上,我們不時會看到從歐美各地甚至特意從日本和韓國趕來的熱情觀眾,還有坐在國家歌劇院五樓側(cè)座打著手電翻看總譜聽歌劇的資深“瓦迷”,也不時會看到在地鐵的過道里專注地吹奏長笛的音樂學子,以及肩背樂器騎著自行車匆匆趕路的職業(yè)樂手。在維也納,你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撲面而來的音樂氣息,隨時隨地可以重拾音樂大師們?yōu)⒙湓诖蠼中∠镏械臍q月記憶。
維也納不愧為世界的音樂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