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鑒
一張英國火油洋燭廣告
那還是幾年前的事,我在賞玩城看到幾張類似掛歷的舊紙,最上面的是一張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的年歷,主圖是中國古典題材的繪畫,另外幾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銷售國庫券印的宣傳品。我喜歡這近百年的年歷!因為年代久遠,整張紙已經(jīng)破了不少口子,背面還貼了不少紙條,看樣子是多次修補過。經(jīng)過一番交涉,我將這張年歷收入囊中。
回到家中打開細看,原來這還是張英國銷售火油洋燭的廣告。主圖是一幅中國文人雅集圖,在主圖的右上角以及年歷的上面是上海英國云錦五彩石印公司精心印制的火油洋燭的廣告。大家知道民國時期印刷的書籍有些就是石印版,因石印版在中國印刷史上只有短短的幾十年。隨著線裝古籍的日漸珍稀,民國石印版書籍也悄然升溫,逐漸成為收藏新寵。況且此幅廣告采用的是云錦五彩印刷,等級不低。這張近百年歷史的廣告紙張已經(jīng)發(fā)黑,歷經(jīng)滄桑依然色彩艷麗,可見云錦五彩石印技術在印刷領域中確實獨樹一幟。在畫面的右上方有:“英商亞細亞敬贈”字樣,在年歷的上面有:“各界請點亞細亞火油洋燭”字樣。從這張近百年的英國廣告可以看出:民國時期我國經(jīng)濟的落后,就連火油洋燭也需要進口,廣告主圖采用的是中國古典題材繪畫,看來英國人懂得中國人文精神,似有儒商的感覺。
一次,在朋友老吳家中看到一張《西園雅集圖》,引起我的注意,此圖與我那張民國廣告的主圖有點像。經(jīng)對比確認廣告主圖就是《西園雅集圖》。在我的藏書中找到《何子貞書西園雅集圖記》,得到如下信息——
元豐初年,王詵(宋神宗駙馬)想搞一次文人聚會。他邀請了許多當時的名流賢士到府上雅聚,并游覽西園。被邀請的名士中有16人如期參加,他們是蘇軾、蘇轍、米芾、黃庭堅、蔡肇、李公麟、李之儀、張耒、秦觀、劉涇、晁補之、陳景元、王欽臣、鄭嘉會、圓通大師(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道士陳碧虛,畫在一起,取名《西園雅集圖》。松檜梧竹,小橋流水,極園林之勝。賓主風雅,或?qū)懺?、或作畫、或題壁、或撥阮、或看書、或說經(jīng),極宴游之樂。不僅表現(xiàn)出不同階層人物的共同特點,還畫出了尊卑貴賤以及不同人物的個性。
歷史上繪制《西園雅集圖》比較著名的有馬遠、仇英,唐寅、石濤、華、丁觀鵬、張大千、陳少梅等。
“文革”早期年歷正走紅
現(xiàn)在潘家園、報國寺關于老商標的價格看漲,而且漲得邪乎。上個月我看到一人從外地商販手中購買一張比32開稍大一點的,要價50元他還覺得便宜,他說現(xiàn)在民國廣告張嘴就要百元。有一次我在利康市場見到一塊“文革”時昌平“七一制鏡廠”制的鏡子,背面有類似民國時的廣告,讓我詫異的是:前面竟是毛主席語錄!“文革”不是“破舊立新”嗎?怎敢將民國形式的廣告放在鏡子的后面,可能的說法就是“文革”前的1965年制作的鏡子,那時已興寫毛主席語錄,但是商標可能還是使用以前類似民國時的廣告。到了1966年“文革”開始,“大破四舊,大立四新”,民國的東西已歸入被掃除之列。因為鏡子被摔裂了但并不缺,攤主只要10元錢,我覺得只要后面的近似民國形式的廣告就值,沒來得及和攤主說,已經(jīng)被離他近的攤販捷足先登了,讓我遺憾!
多年來在潘家園、報國寺購書刊,偶爾可以見到書中或是雜志中夾雜著某年的年歷,誰也不理會。一次一本書法雜志內(nèi)夾了三張上世紀60年代初的年歷(三種樣式折疊著夾在雜志中),其中有一張的兩個月份被剪去,另兩張年歷是全張的。雜志賣5元一本,內(nèi)中年歷不算錢,我當時放棄了。沒想到過了兩年年歷漲錢,一張60年代初的年歷要價數(shù)十元。我覺得“念舊”使不少東西漲價,存世少是民國廣告飆升的緣由。
前不久在報國寺見到兩位年歷片的發(fā)燒友,聚在報國寺大殿前的月臺上,兩人相互觀摩各自的年歷片讓我開了眼。沒想到年歷片竟是這么豐富,特別是“文革”時期的年歷片,成組成套令人震撼!您會說小小的年歷片值得用“震撼”來形容嗎?是不是小題大做了?您要是見到那些“文革”中各個城市出版的年歷片,毛主席與林彪像成組、成套以及八個樣板戲成組、成套,一組多少張不同樣式,年歷片因背面有不同的廣告而版別不同……相信您要是見到如此豐富的年歷片也會震驚!我特別詢問了在“文革”早期具有濃烈“文革”色彩的年歷片的價格,其中一位告訴我大概在二三百元一張,“關鍵是您出錢,沒有地方淘這東西,就是有價無市?!笨磥硗媸詹氐拿總€行業(yè)水都深了。他們是北京最早接觸這個行業(yè)的人,在“文革”后期就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了,30年來的心血鑄就了現(xiàn)在的輝煌。我是潘家園、報國寺舊書市場的???,為何“文革”早期的年歷片我沒有見過,而在兩位發(fā)燒友的冊子中成套且成系列?讓人費解。
他倆謙虛地對我說:“某套年歷片應該幾枚,我們也不知道。我倆一起核對,就是盡可能地將某一套或一系列湊得多些,通過交流,盡可能地反映全面些?!边@就是收藏的真諦!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領域,他們還為此出了書……自從報國寺與這兩位年歷片的發(fā)燒友邂逅,我還真在網(wǎng)上查到他們手中毛林合影的年歷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年網(wǎng)上“文革”早期年歷片明顯地少了,大多惜售這類“大文革”年歷片(指我國1966、1967、1968年“文革”特征強烈的年歷卡片),正是人們收藏意識增強的體現(xiàn)。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