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宇堯
摘 要: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互動,不同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會有不同的影響。本文將對功能型師生關系及其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教學活動;功能型;師生關系
淺析功能型師生關系與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關系
文/沈宇堯
摘要: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互動,不同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會有不同的影響。本文將對功能型師生關系及其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進行分析。
關鍵詞:教學活動;功能型;師生關系
作者簡介:沈宇堯(1990— ),男,漢族,閩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數學),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碼:A
文章編號:號:2095-9214(2015)08-0213-01
一、引言
師生關系作為影響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敖處熤黧w”,“學生主體”,“教師中心論”,“兒童中心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雙主體”等等,有關師生關系的爭論由來已久。在馬丁布貝爾看來,師生關系即是在教育這一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具有獨一無二的教育力量,是教師和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的獨特方式。師生關系對教育所起到的教育性和基礎性對教育改革的成功或失敗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因此,構建合理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教育改革和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前提和保證作用。
二、功能型師生關系
2.1功能型師生關系的定義
功能型師生關系是一種以適應一些外在的個體或者社會的功能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側重于向學生傳授學科專業(yè)知識,這就決定了這種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它帶有十分重的功利色彩。教育是一種可以使人得到發(fā)展進步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就使教育成為了一個相對于其他機構而言更加獨立,但同時又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系統(tǒng)。自古以來不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希望教育能夠給自己帶來好處,而每個階段,每個時代的社會對教育所抱有的希望都與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緊密相關,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工業(yè)社會的教育是社會本位取向的,其認為社會的價值高于個人的價值,教育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工具人。社會的大背景決定了教育的功能,它對一個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該有的獨立的、完善的人格并不在意,這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師生關系中則體現為社會本位的功能型師生關系。
2.2功能型師生關系對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影響
功能型師生關系是以適應一些外在的個體或者社會的功能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側重于向學生傳授學科專業(yè)知識,這就決定了它將會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自身優(yōu)點的發(fā)現和發(fā)揮產生十分嚴重的消極作用。在功能型師生關系中為了培養(yǎng)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教師往往會按部就班根據國家所制定的教學大綱來教學,過分關注于發(fā)展學生的智育和技術能力,往往對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本身所該具有的獨立性和完善的獨立人格視而不見。在這樣的情況下無形中也會使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加重,唯智是舉的做法將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
功能型師生關系中的教育教給學生的是如何順從,這就嚴重壓制了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本身所該有的活力與個人想法,阻礙了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同時也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與發(fā)揮。在這樣的一種師生關系中,教師強調對學生的規(guī)范管理,重視教師的權威,使學生只會遵守規(guī)則,而不會去想自己想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擅長做什么,完全按統(tǒng)一標準去發(fā)展自己,最終使學生成為千篇一律的復制品,而在這一生產復制品的過程中也無形的浪費了真正潛在的某些方面的人才,嚴重阻礙了學生個人的人生前途和身心發(fā)展。
三、結論
功能型師生關系很大程度上順應了傳統(tǒng)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教師權威,但在無形中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抑制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本身所具有的獨立人格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去深刻反思這一師生關系在為教育活動帶來便利的同時,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到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作者單位:閩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數學))
參考文獻:
葉瀾等著.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內爾·若汀斯.關心.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84.
內爾·若汀斯著,侯晶晶譯.關懷德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內爾·若汀斯著,于天龍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李政.高校師生關系新問題的反思及對策.重慶:西南大學,2008:3.
邵曉楓,廖其發(fā).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師生關系的影響及反思.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61.
徐潔.民主、平等、對話:21世紀師生關系的理性建構.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2):16.
曹艷敏,張愛華.從功能到存在: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107.
[10]〗辜箔芳.關于教育存在的思考.教育科學,2000(1):11.
[11]〗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7:2.
[12]〗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