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澤宇 姜堯
【摘 要】 壟斷行業(yè)改革的路徑有很多,稅收作為政府彌補市場缺陷的重要工具之一,運用稅收手段矯正壟斷產生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效應也是一種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路徑選擇。文章在系統(tǒng)梳理壟斷課稅理論的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證兩個方面研究了壟斷課稅制度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诠脚c效率目標,對壟斷課稅制度,即壟斷行業(yè)的商品勞務稅、壟斷利潤稅稅制框架進行了模擬設計。
【關鍵詞】 公平與效率; 商品勞務課稅; 壟斷利潤課稅
中圖分類號:F0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5-0107-05
一、基于公平與效率的壟斷課稅的理論分析
(一)壟斷的收入分配理論
可以看出,當整個經濟是兩個部門時,如果一個是壟斷部門,另一個是非壟斷部門,整個部門經濟的收入分配存在不平等,在部門之間的表現是,其中一個壟斷部門的工資必然要高于另一個非壟斷部門。
(二)壟斷的效率理論
本研究運用哈伯格模型來測算壟斷的效率水平。哈伯格模型是哈伯格基于馬歇爾的消費者剩余理論提出的用來測度壟斷造成社會成本的理論,是哈伯格在1954年發(fā)表的論文“壟斷和資源配置”中提出的。哈伯格對壟斷引起的社會成本即福利損失進行了度量,并建立了衡量壟斷的社會成本模型,即哈伯格模型。由于哈伯格測度出的壟斷社會成本正好是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所以也稱為哈伯格三角形理論。他的思想可以用圖1來說明。
在圖1中,假設廠商與行業(yè)的長期平均成本AC和邊際成本MC都不變,用PCE表示,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出將為QC,在該產出水平上MC與需求曲線D相交于E點。如果賣方是一個壟斷者,則其產出為邊際收益MR和邊際成本MC相等時的產量,用QM表示,其對應的壟斷價格為PM,依此才能獲得最大的壟斷利潤,其壟斷利潤可以用矩形ABPCPM表示。壟斷造成的社會福利凈損失稱為壟斷的“無謂損失(Dead-Weighted Losses,DWL)”。
二、壟斷課稅的可行性研究: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
(一)壟斷的效率損失測度
本文主要選用電力、電信、煙草、石油和銀行五大典型壟斷行業(yè),對其在經濟運作中社會福利損失的社會成本進行效率估算,從而說明壟斷對資源配置的低效作用。
1.模型中的指標處理
社會福利損失的估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Hardberger于1954年用數學方法推導出的公式DW著PMQM,其中r為經濟利潤率,?著是需求價格彈性,PMQM為銷售收入;另一種是柯林、繆勒在哈伯格理論的基礎上對其發(fā)展完善提出的DWL=(+A)-T,其中為經濟利潤,A為廣告支出,T是稅收。
在運用上述兩種方法對中國的壟斷行業(yè)進行測算時,需要對模型中的指標進行適當處理。一是經濟利潤率r的確定。本文選用的正常報酬率指標是全部上市公司的加權凈資產收益率,對經濟利潤率的計算公式是:“經濟利潤率r=銷售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其中,“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主營業(yè)務收入”。二是需求價格彈性?著的估計。哈伯格在研究時,假定所有產業(yè)的需求價格彈性均為1,這可能對某些產業(yè)而言是較小的,正因為如此,哈伯格也受到了后來諸多學者的質疑和批評。但是,若將其用于水、電、煙草等行政壟斷產業(yè)的估計時可能并不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國內學者在進行行政壟斷行業(yè)的福利損失估計時,基本上采用的是假設為1的需求價格彈性,本文也接受這個假設。三是廣告支出A的估算。本文鑒于廣告支出數據的難以獲得性以及現實經濟中廣告支出可以擴大企業(yè)知名度和降低消費者搜尋成本的正面效應,廣告支出不作為福利損失的組成部分。
2.中國典型壟斷行業(yè)的福利損失估算
根據RESSET金融研究數據庫、《中國金融年鑒》(2004—2013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4—2013年)公布的2003—2012年全部上市公司年度股票綜合信息和中國證券之星網等統(tǒng)計的相關數據,計算出的壟斷福利損失需要的指標數據以及中國五大典型壟斷行業(yè)2003—2012產生的年福利損失結果見表1所示。
(二)壟斷對公平影響程度測度
壟斷的公平性主要體現為壟斷對整個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收入分配的影響,本研究從壟斷與行業(yè)職工收入水平的差異程度方面來考察壟斷的收入分配效應。本文選取的被解釋變量是行業(yè)職工收入水平,解釋變量是人力資本、勞動生產率、壟斷程度三個主要因素。其基本框架如圖2。
1.研究假設
H1:人力資本水平越高,行業(yè)工資越高
H2:行業(yè)勞動生產率越高,行業(yè)工資越高
H3:壟斷程度越高,行業(yè)工資越高
2.研究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
在本研究中,行業(yè)職工收入水平(Y)是被解釋變量,本文鑒于工資外收入的難以統(tǒng)計性以及工資收入仍是多數職工物質收入的主體部分,所以在研究中選用了行業(yè)職工工資收入指標來代表行業(yè)職工收入水平。
(2)解釋變量
本研究中解釋變量指標主要有行業(yè)人力資本水平、行業(yè)勞動生產率和行業(yè)壟斷程度①三個。其指標含義和計算方法如下:
(3)控制變量
本研究中引入的控制變量主要有兩個,即時間趨勢項T(以2003—2009年為趨勢項)和行業(yè)屬性(本文對行業(yè)的劃分是按照壟斷程度,將其粗分為壟斷和非壟斷兩個屬性)。在對壟斷和非壟斷行業(yè)界定時,本文借鑒了潘勝文(2009)的思想,將壟斷行業(yè)界定為存在高度的行政壟斷,即行業(yè)的壟斷程度很高,行業(yè)的高收入是由壟斷形成的,排除通過高技術或艱苦努力產生的高收入行業(yè)。
3.模型的構建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主要計量模型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中國19個門類行業(yè)為研究對象,運用2004—2012年的面板數據,對研究中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構建的回歸模型為:
其中,利用《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04—2013年)和《中國勞動統(tǒng)計年鑒》(2004—2013年)刊載的相關數據,分別計算了2004—2012年19個門類行業(yè)的人力資本水平(X1)、行業(yè)勞動生產率(X2)、壟斷程度(X3)三項指標。另外,再引入時間趨勢和行業(yè)屬性兩個控制變量到模型中,其中,壟斷行業(yè)用1來代表,其他行業(yè)用0代表。通過前文測算,本研究中確定的壟斷行業(yè)有采礦業(yè),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以及金融業(yè)四個門類行業(yè),這四個行業(yè)基本上是目前民眾公認的壟斷行業(yè),職工的高工資也是民眾關注的焦點。
4.模型的回歸結果及分析
根據相關數據,用這3個變量對工資方程進行擬合,通過計量軟件Eviews7.1進行檢驗,首先要對模型所涉及的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主要用ADF檢驗來完成,檢驗結果見表2。根據顯著性水平判斷,以上3個變量均存在單位根,表明其為平穩(wěn)性變量,可以通過該模型建立回歸關系。
進一步判斷該模型采用混合回歸、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需要進行相關檢驗。首先采用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分別對模型結果進行估計,采用豪特曼檢驗得到卡方值判斷概率值,從而確定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中的任何一種模型,因篇幅有限,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的檢驗結果與判斷過程略。
事實上,如果人力資本水平、行業(yè)勞動生產率、壟斷程度對工資水平的影響是正向相關的,這些變量系數?茁1、?茁2、?茁3就應該是正的,并且人力資本水平、行業(yè)勞動生產率與壟斷程度三者之間并不存在內生性問題,因此可以使用OLS進行混合效應回歸,擬合結果見表3。
最終的混合回歸模型為:
lnY = -210.1611 + 1.594926lnX1 + 0.277843lnX2 +
0.311115X3+0.115321Di
Di=1 壟斷
Di=0 非壟斷
從表3可以看出,方程的擬合結果是比較理想的,擬合優(yōu)度較高,且各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這些變量都是影響行業(yè)工資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且它們均與行業(yè)工資收入正相關,表明伴隨著行業(yè)人力資本水平的上升、行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國有化程度的提高,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將趨于提升。從表3中可得:行業(yè)人力資本水平每上升1%,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將上升1.595%;行業(yè)勞動生產率每上升1%,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將上升0.278%;而行業(yè)壟斷程度每提高一個單位,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將上升0.311%,這說明行業(yè)的壟斷程度確實對行業(yè)職工的平均工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看出,壟斷行業(yè)的職工工資要比非壟斷行業(yè)職工的平均工資高31.53%。計量檢驗結果全部接受原假設(H1、H2、H3)。該結論驗證了前面三個假設,基本與常識判斷相符合。即行業(yè)壟斷程度到一定水平以后,繼續(xù)提升壟斷程度,該行業(yè)職工的收入會呈現不斷增加趨勢,顯然不斷擴大了與其他行業(yè)職工的收入差距,即使人力資本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對收入差距有較強的解釋能力,也無法扭轉這一事實。因此,為縮小行業(yè)間職工的收入差距,就應該嘗試直接打破某些行業(yè)的壟斷地位,或者間接征收壟斷課稅,起到不斷削弱該行業(yè)壟斷地位的作用,縮小收入水平兩極分化,實現公平與效率同等重要的目標,從而有利于國民經濟整體健康發(fā)展。
三、中國壟斷課稅制度設計框架模擬
壟斷課稅制度主要包含兩大內容,即商品勞務稅(主要體現效率目標)和超額利潤稅(主要體現稅收公平理念)。本文從商品勞務稅制設計和壟斷利潤稅制設計來模擬中國壟斷課稅制度設計框架。
(一)商品勞務稅制
根據壟斷課稅理論,為消除社會福利損失,在自然壟斷下,稅收與價格相互配合有三種方案:一是價格和產量接近完全競爭的水平,此時政府采取的是壟斷的邊際成本定價,剝奪壟斷廠商的某些壟斷權利,此時壟斷廠商將不能補償其全部成本,處于虧損境地,征收負稅收(公共部門給予補貼)。二是政府在保證壟斷部門不盈不虧的狀態(tài)下,要求其按平均成本定價。三是直接由公共部門投資經營,向使用者收取等于邊際成本的價格,對公共部門免征商品勞務稅。但中國現行稅種對這些自然壟斷產業(yè)稅收優(yōu)惠價格缺乏適當的控制,主要是:(1)整體稅制設置缺乏次優(yōu)課稅矯正壟斷的理念;(2)沒有明確哪類稅是專款專用于壟斷行業(yè)降價的補貼;(3)稅制設計缺乏對壟斷管制的差別稅的效率損失與壟斷本身的效率損失的比較。②
中國流轉稅改革可以嘗試將增值稅范圍擴大到全部行業(yè),對自來水、煤氣、電力、電訊等自然壟斷行業(yè)按邊際成本定價后給予稅收補貼,考慮到增值稅發(fā)票的統(tǒng)一扣稅制度,采用增值稅返還的稅式支出形式而不采取直接的免稅方式。當然,如果考慮資源環(huán)境保護目標,自來水行業(yè)定價可以提高,以經濟效率損失換得一定的社會生態(tài)效率。這取決于政府各種目標的協(xié)調和權衡,也取決于社會整體利益和科學發(fā)展的長遠目標。
(二)壟斷利潤稅
“壟斷利潤稅”的稅基確定可以用壟斷企業(yè)的“會計利潤”減去“正常利潤”得到“超額利潤”?!罢@麧櫬省笨梢杂谩百Y本的社會平均收益率”代表。為計算方便,“資本的社會平均收益率”可以用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替代。在確定“超額利潤”后,基于壟斷應進一步分離為“超額利潤”部分。目前,在理論上沒有共識,在實踐中必須認識到這部分操作技術的計算。但本研究認為,“壟斷利潤稅”這一稅基確定方面的不足不會對該稅種的正常發(fā)揮作用產生太大影響,因為“壟斷利潤稅”可以通過稅率來彌補?!皦艛嗬麧櫠悺敝灰皇?00%的稅率,這一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低于100%的稅率可以通過“超額利潤”,而不是“壟斷利潤”增大稅基來解決所帶來的問題。
“壟斷利潤稅”的稅率可以采取比例稅率,也可以采取累進稅率。由于“壟斷利潤”的壟斷性質,“壟斷利潤稅”必然要適用更高的稅率,而正常利潤部分仍可沿用現行企業(yè)所得稅的征稅辦法?;凇皦艛嗬麧櫠悺钡墓δ埽涠惵仕綉摳哂谝话愕钠髽I(yè)所得稅,適宜采用累進稅率,也可以比照中國現行的“石油特別收益金”的稅率方式。事實上,中國現行“石油特別收益金”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是對石油行業(yè)征收的壟斷利潤稅。征收率代表著稅率,是一種累進稅率,累進的級距是石油的銷售價格。
四、結論
本文主要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面研究了行業(yè)壟斷程度對國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影響。首先提出行業(yè)壟斷程度的理論分析框架;其次使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了行業(yè)壟斷程度對社會福利的損失程度,2012年電力產業(yè)是五大壟斷行業(yè)福利損失程度最大的行業(yè),達到3 151.85個單位;然后使用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行業(yè)壟斷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而行業(yè)壟斷程度每提高一個單位,行業(yè)職工平均工資將上升0.311%;最后基于公平與效率目標,提出縮小國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針對壟斷課稅制度,即壟斷行業(yè)的商品勞務稅、壟斷利潤稅稅制框架進行了模擬設計。
【參考文獻】
[1] Berg S V, Tschirhart J. Natural Monopoly Regula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 Cowling K, Mueller D C.The social cost of monopoly power[J].Economic Journal, 1978, 88(12):724-748.
[3] Harberger A C.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4,44(2):77-87.
[4] 郝春虹.“壟斷利潤稅”調節(jié)行業(yè)收入差距構想[J].經濟管理,2012(6):111-118.
[5] 蘇海南.標本兼治解決壟斷行業(yè)高收入問題[J].人力資源,2010(4):10-13.
[6] 潘勝文.壟斷行業(yè)高收入的形成機理分析及改革思路[J].湖北社會科學,2009(6):85-88.
[7] 楊成炎,林清霞.完善壟斷行業(yè)高管薪酬制度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3(1):106-108.
[8] 楊蘭品.行政壟斷問題研究述評[J].經濟評論,2005(6):114-119.
[9] 岳希明,李實,史泰麗.壟斷行業(yè)高收入問題探討[J].中國社會科學,2010(3):77-93.
[10] 鄒燕,劉超.壟斷對市場價格及社會公平的影響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