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星 韓婧
1931年日寇制造“九一八事變”,侵占我東北,1932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3月熱河淪陷,當時熱河省建制有承德、平泉、灤平、凌源、朝陽、阜新、開魯等二十個縣和十八個旗。淪陷之后,日寇的大肆掠奪、集家并村、無住地帶、“三光政策”等造成了千里無雞鳴,白骨遍丘野的慘象。熱河人民經歷了長達十二年半殘酷至極的殖民統治。
一、日軍在熱河的暴行
(1)對承德文物古跡的劫掠破壞。
1933年3月4日日軍侵占承德以后,首先就占領了避暑山莊,將整個避暑山莊作為兵營。日軍關東軍第八師團司令部、西南防衛(wèi)區(qū)司令部、日本憲兵隊、八八一部隊、陸軍醫(yī)院等都曾設在這里。日軍在避暑山莊內砍古樹、拆毀古建筑,在山莊內建造日式平房和樓房等,使避暑山莊內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受到嚴重破壞。日軍不僅毀壞了避暑山莊、外八廟的園林、建筑,并以各種借口對山莊、外八廟內的珍貴文物等進行劫掠,打包裝箱運回日本,有據可查的就有:外八廟的各式鍍金、銀佛像143尊;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殿內裝飾品120件;由乾隆親自主持挑選60名喇嘛花費18年時間完成的滿文《大藏經》一部;用金字書寫,珍珠裝飾而成,載有漢、滿、蒙、藏4種文字的《丹珠經》、《甘珠經》兩部;《古今圖書集成》一部等。
根據日本軍國主義的習俗,在其對外侵略擴張時,每逢占領一地,都要放火燒房屋,以火光表示慶賀勝利占領。1933年3月4日,日軍川原旅團先頭部隊從避暑山莊德匯門進入以后,為慶祝占領熱河的勝利,首先放火燒毀了“卷阿勝境殿”。1938年,日軍將羅漢堂改為軍火庫,殿內500尊羅漢也被“屈尊”移至普佑寺,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遭到慘重打擊,連年不利的戰(zhàn)爭,使日本的經濟狀況越來越惡化,日偽當局到處掠奪銅器、銅件,以供制造槍、炮之需,因此,所有部件都用銅鑄成的宗鏡閣,即被視為獵取對象。10月,日軍派八八一部隊工兵喪心病狂的拆毀了宗鏡閣銅殿。據檔案記載,被拆毀的宗鏡閣共裝26大箱、30抬(捆),約500余件,被拆毀的銅殿由避暑山莊運至承德火車站,然后裝上火車,經錦承線運走。
(2)千里“無人區(qū)”
1941年始,日本帝國主義在熱河省制造了沿線1000多公里的獨特防線—“無人區(qū)”,將大約2.5萬公里土地劃作“無住禁作”地帶,將大約140萬農民,武裝囚禁在無數個“集團部落”中。1942年至1943年春,熱河全境開始了分為“無住禁作地帶”和“集團部落”兩個組成部分的“無人區(qū)”化。至熱河省第一次解放(1945年),4年間,使10余萬平民百姓死于屠殺、瘟疫、寒冷和饑餓。
偽熱河省當局在日本關東軍的操縱下,在“無住禁作地帶”開始實行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殺光:日本關東軍曾下達過嚴令,在“無住禁作地帶”,只要發(fā)現任何有生命的東西,就要殺光。1943年初,興隆縣9個自然村僅1個月就被殺死722人、青龍縣一個170戶人家的村莊,被日偽殺害了86人。燒光:為了以最快、最有效的辦法斷絕“無住禁作地帶”居民生存的活路,日軍關東軍和討伐隊對一切建筑物、莊稼、生活用具等,凡搶不走的均予以燒光毀凈。1943年2月,日本關東軍、討伐隊將寬城縣7個自然村3天之內全部遷進“部落”,3天后,日偽軍將四五百間房屋付之一炬。據統計,冀熱邊區(qū)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燒毀330余萬房屋,“無住禁作地帶”占205萬間,被焚毀的森林和農作物,面積及數量都是巨大的。搶光:在“無住禁作地帶”,糧食、牲畜、農具等生活必需品是第一搶劫對象,凡被劃作“無住禁作地帶”的村莊,滿目廢墟,遍地殘骸。
日本關東軍推行“無住禁作地帶”,僅是從戰(zhàn)術角度出發(fā),以控制復雜地形,割斷抗日游擊武裝和人民群眾的接觸,而實行“集團部落”,則是從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為了直接使用武裝力量去“討伐民眾”、“爭奪民眾”,這才是“無人區(qū)”的核心內容。
1942年10月29日,熱河日本憲兵隊隊長在《熱警情發(fā)第324號》中,對“集團部落”做了解釋:“鑒于冀察熱國境地區(qū)當前的形勢,其治本是第一要諦,無論怎么說也是匪民隔離……所謂集家,是為了把可能成為敵人游擊區(qū)的國境地區(qū)的住民,集結到我方據點及附近地區(qū),使之完全與敵人的活動隔絕,由我方掌握,從而封鎖扼殺敵人所謂人力物力的動員工作……這是切斷其與民眾聯系的紐帶,救命之鋼繩,此實致命之打擊?!?/p>
據凌源縣資料記載:每個“部落”長寬均在35米左右,圍墻高3米,厚1米,四角為碉堡,最多開3個大門,最外是大約1.5米深的壕溝,這個標準,基本反映了熱河全境“集團部落”的模式。按此計算,熱河省約100多萬人被驅趕進2100個“部落”之中,平均每個“部落”為476人,人均僅占2.6平方米,在集家并屯嚴重的縣,很多“部落”的居住人口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
日偽當局還在“集團部落”中實行頻繁“大檢舉”,實際上,“大檢舉”就是大屠殺。興隆縣日偽當局曾在該縣進行四次大規(guī)模的檢舉,檢舉人數上萬,其中第二次“檢舉”中大磨峪“部落”被殺害男青年72人,導致42戶人家30戶沒有男人,8戶被殺絕。
(3)承德憲兵隊之暴行
“西南治安肅正”在1942年至1944年達到了高潮,其中在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的1943年最為殘酷,當時受害最重的是承德、灤平、豐寧、青龍、興隆5個靠近長城的縣,這場大規(guī)模的武裝鎮(zhèn)壓的最高指揮者是關東軍西南防衛(wèi)軍司令官,主要參加者有日偽軍、警、憲、政、協和五部分,人數在30萬以上,原通化大討伐的8個警察大隊改編為熱河警察大隊,偽滿憲兵總團編成“西南特務憲兵隊“,承德憲兵隊也根據討伐的需要,改變了機構設置。
“西南治安肅正”期間,承德憲兵隊特高課長木村光明、日偽警憲配合軍事討伐,在熱河地區(qū)瘋狂的搜捕、抓人,制造了無數起血案。在承德街水泉溝、藍旗營村造成了“萬人坑”,在大莫峪村造成了“寡婦莊”等等。
二、熱河人民團結抗戰(zhàn)
為了拯救民族危亡。1932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在北平建立了熱河特別支部,以抗日民眾為基礎,建立根據地。
日軍占領承德后,為進一步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實現軍事上擊破中央軍,政治上控制平津的陰謀,繼續(xù)向長城各口進攻。當日軍向長城各口進犯時,駐守喜峰口的二十九軍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和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與日軍激戰(zhàn),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取得了長城抗戰(zhàn)唯一的一次勝利。
熱河失陷后,熱遼義勇軍隊伍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部分撤退入關,小部分留了下來,繼續(xù)進行艱苦的抗日斗爭。撤入關內的義勇軍,有的被國民黨收編、遣散,有的參加了馮玉祥領導的抗日同盟軍,有的秘密潛回熱河地區(qū),再次舉起抗日的大旗。日軍侵占熱河后,日偽統治機構日趨完善,利用漢奸、警察和特務對人民的控制與鎮(zhèn)壓也越來越殘酷。日軍為了防止人民拿起武器進行反抗,1933至1934年間,收繳事變時期散落于民間的武器,大肆逮捕“反滿抗日”的“國事犯”和“思想犯”。
在熱遼義勇軍的敵后抗戰(zhàn)斗爭中,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是孫永勤領導的抗日救國軍。1933年12月,孫永勤在興隆縣黃花川孫杖子村拉起一支農民抗日武裝,命名為“民眾軍”,包括黃花川附近一帶的農民200多人,并發(fā)動了黃花川農民抗日武裝起義。1934年5月,民眾軍在五指山整編,人數增至5000余人,并將“民眾軍”改為“抗日救國軍”,整編后的抗日救國軍,在戰(zhàn)略思想上和戰(zhàn)士士氣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以總隊為作戰(zhàn)單位,分散活動在興隆、承德、青龍、平泉、遷安和遵化等長城一帶,予日偽軍以重創(chuàng)。與日偽軍作戰(zhàn)200余次,攻克敵人據點100余處,斃、傷、俘日偽軍數千人,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fā)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中,稱孫永勤為抗日民族英雄。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寇將熱河變成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前哨基地,將熱河沿長城一線劃為“西南國境”,1937年8月,毛澤東、洛甫(張聞天)、周恩來及朱德之間往返的3封電報中,提出派一部分隊伍遠出熱河,發(fā)動冀熱察的游擊戰(zhàn)爭,毛澤東指出以霧靈山為中心區(qū)域,創(chuàng)建冀熱邊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qū)根據毛澤東1938年2月的電報指示,抽調第一軍分區(qū)部分軍政干部和第三團,組成八路軍第十一支隊、第十二支隊,發(fā)動了以冀東為主體的冀熱邊人民武裝抗日大起義,從而,20萬人民揭竿而起,瓦解了20幾個縣的敵偽基層政權。冀熱邊人民武裝抗日起義,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人民武裝抗日起義,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38年冬,冀熱區(qū)基本由“游擊區(qū)”向“游擊根據地”轉變,在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日偽軍集中主要力量進行敵后的軍事“掃蕩”與反“掃蕩”,妄圖徹底消滅八路軍和游擊隊,而冀熱邊的游擊根據地也因這樣的殘酷斗爭日益發(fā)展鞏固起來。1942年,熱河抗日工作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承德、平泉、寧城、凌源、青龍、綏中連接起來,與冀東連成一片。進入1944年后,冀熱邊界地區(qū)的抗日斗爭形勢依然嚴峻,斗爭依然激烈,在熱河這片土地上,展開了歷史上罕見的“掃蕩”與反“掃蕩”,“集家”與“反集家”的激烈斗爭,形成了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冀熱遼抗日根據地。
抗戰(zhàn)勝利已七十年,但歷史是不容篡改的,歷史是不能被忘記的,中華民族已由衰敗走向了振興,中華民族將更加強大、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