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行
【摘 要】本文通過對相關(guān)文獻(xiàn)和海外李氏藏品的考證,認(rèn)為李氏藏品中有一些明代及清中期的曼生壺為真品,頗具研究價值。但是一些明代名家和陳鳴遠(yuǎn)款的作品皆為民國初年仿作。如果李氏收藏來自民初龐元濟的虛齋藏品,則應(yīng)注意虛齋藏品中已有民初仿品之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紫砂 曼生 鳴遠(yuǎn) 虛齋
2005年初,紐約法蘭高公司舉行了一場宜興紫砂的展覽拍賣會,此次所拍賣的二十九件紫砂器的收藏者為李氏[1]。這批紫砂器是李氏繼承其祖父所藏[2],而他的祖父是一位身居要職的軍事工程人員,曾任國民政府時期的空軍上校。20世紀(jì)30年代,當(dāng)李上校于山東省與日軍作戰(zhàn)時,曾經(jīng)占領(lǐng)一個貨倉。貨倉中并無軍火,但是存放了被日本人充公的中國文物,其中部分文物后來歸李上校所有。這些文物一直留在山東,及至20世紀(jì)40年代才得蔣介石的允許空運臺灣,寄存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20世紀(jì)70年代,香港的紫砂收藏家羅桂祥先生到臺灣演講介紹他本人的宜興收藏時,李上校與羅先生相識,兩位宜興紫砂藏家成為朋友。羅先生曾表示希望購買李氏的全部藏品,但李氏當(dāng)時無意割愛。其后,李上校在去世之前,將他的藏品送給他的孫輩[3]。
筆者日前研究曼生壺時,曾拜讀謝瑞華女士《海外庋藏曼生壺》一文[4],由此關(guān)注到這批李氏紫砂藏品。由于這批紫砂器藏于海外,國內(nèi)著錄中缺乏收錄,且其中一些紫砂器的年代、作者信息頗有值得探討之處,故整理成文,做一系統(tǒng)之梳理。
1.明萬歷 陳信卿 高腰線圓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A-3。壺高8.85厘米,寬13.91厘米[5]。此壺折肩,外形上寬下窄,形似古器,壺腹中間偏上處環(huán)有出棱腰線。圓柱形鈕,頂部呈尖錐狀,蓋面有兩道環(huán)形裝飾線。短直嘴,接于壺肩折線處,壺嘴棱線與壺肩折線相貫通。壺把頂端飾以卷云紋,作上揚飛把狀。胎色棕紅,砂粒點點,顯露典型明代胎土特征(見圖1-1)。底楷書刻款“陳信卿”(見圖1-2)。
作者陳信卿見載于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但是傳器極為罕見。民國初年成書的《陽羨砂壺圖考》也只是照錄《陽羨茗壺系》文字,未有傳器收錄刊載?!蛾柫w茗壺系》形容陳信卿的作品“堅瘦工整,雅自不群”。以此壺對線條的處理而言,尤其是對棱線采取較為尖銳的處理,和周高起的描述的“堅瘦”相符。原圖錄對此壺推斷年代為萬歷年間,結(jié)合前述的工藝風(fēng)格、胎土及底部楷書落款的形式來說,圖錄的推斷無誤,此作品應(yīng)為萬歷年間陳信卿之作,且為難得的陳信卿傳器。
2.明崇禎 盛冠五 直壁圓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G-1。壺高4.43厘米,寬14.55厘米。此壺短直頸,折肩,肩部邊緣高起,扁腹直壁。平蓋,蓋面有一圓片貼飾。短直嘴,壺把造型弧方。胎色淺棕(見圖2-1)。底刻楷書款“崇禎癸酉盛冠五”(見圖2-2)。崇禎癸酉為崇禎六年(1633年)。此壺造型近似江蘇淮安出土之曼生壺[6],再次印證曼生壺式樣其實并非完全憑空的創(chuàng)新,多由早期壺式衍生而來。
3.清嘉慶 楊彭年 漢君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J-3。壺高5.06厘米,寬17.71厘米。壺身扁圓,壺肩和收底處彎折出棱。橋型鈕,短彎流。從底款來看,此壺造型是仿明代大彬壺式,但是出土和傳世的時大彬紫砂壺中,還未曾見過此造式(見圖3-1、圖3-2)。胎色棕紅,摻有黃色砂粒。底刻楷書款“桑連理館仿大彬制”,把下款陽文篆書方印“彭年”。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康熙時期,但由壺本身的“桑連理館”署款可知,此壺為嘉慶年間作品。
4.清道光 楊彭年 磚方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D-2。壺高12厘米,寬12.65厘米。壺身呈直立之磚方形,方棱形三彎流,圓角方把,把身向內(nèi)微弧。方柱形條形鈕,嵌蓋,與壺身融為一體。底款陽文篆書方印“楊彭年造”。
陽面壺身銘(見圖4-1):年豐世泰多賢良 夫婦偕老子孫昌 身如金石壽而泰 富且貴兮宜侯王
陰面楷書壺身銘(見圖4-2):蜀山舊名獨山 其土中陶人之選 武林陳君曼生在是邑 命制為壺 以代茗椀 時人珍之 余見而羨之 乙酉歲 作客臨津 特師陳君意為是壺 亦雪鴻留爪之意韻 北平周友清(讀音,沒有圖片可辨識)
壺側(cè)(壺嘴一側(cè))隸書銘:Fu qi qi mu ao hu yong tu (讀音,沒有圖片可辨識,僅知大意為:君子莊敬對待其器用)
此壺的乙酉紀(jì)年為清道光五年(1825年),臨津為杭州古稱。其中的刻字有提及關(guān)于此壺是在陳曼生過世后,愛好曼生壺之文人雅士請楊彭年為其制作相似器形和風(fēng)格的砂壺,是關(guān)于陳曼生過世后,曼生型[7]紫砂壺延續(xù)情況的一個難得佐證。
5.清 楊彭年 高肩圓壺(竹枝圖案)
拍賣圖錄編號No.ND-3。壺高14.55厘米,寬15.18厘米。此壺束頸,弧肩,高身弧腹。壺身陽面刻竹枝,率意、寬大、蒼勁的竹葉陶刻筆觸,漫布于器身的布局(見圖5-1),是典型瞿應(yīng)紹所刻裝飾書畫的特征。平蓋,圓柱形鈕,三彎流,彎把。胎色原圖錄標(biāo)為淺棕色,但很可能是表面臟污所致,實際胎色可能是段泥之棕黃色。陰面壺身行書銘“茶始于唐末未甚興,不過幽人韻士手?jǐn)X于荒園穕穢中,所以繞云露自然味,月壺”(見圖5-2)。底款陽文篆書方印“壺公冶父”,把下款“彭年”。原圖錄錯將清中期文人瞿應(yīng)紹常用訂制款識“壺公冶父”中的“冶”字拼音錯標(biāo)為zhi,應(yīng)當(dāng)是將“冶”字錯認(rèn)為“治”。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嘉道時期,無誤。
6.清 楊彭年 高肩圓壺(柳枝圖案)
拍賣圖錄編號No.ND-4。壺高14.55厘米,寬15.18厘米。此壺與前述高肩圓壺同式,但銘刻書畫不同,應(yīng)為成對作品(書與畫皆一陰一陽),壺身陽面刻柳枝。壺身陽面行書銘:“(宵付[8])春鶯空谷期 瓊?cè)A珠樹最相思 如何留得姮娥影 莫遣銀蟾過別枝 半園月夜 梨花詩zhi yi Nantian(無圖,無法辨識)?!保ㄒ妶D6)底款陽文篆書方印“壺公冶父”,把下款“彭年”。原圖錄對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嘉道時期,無誤。
7.清道光 阿曼陀室款笠式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J-4。壺高8.73厘米,寬12.65厘米。此壺造型似一竹笠,圓珠鈕,壺身為兩個穹形相疊,上小下大,胎色棕褐(見圖7-1)。底款陽文篆書方印“阿曼陀室”(見圖7-2)。
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康熙時期,但是由底款“阿曼陀室”及壺身銘文可知,此壺應(yīng)為道光元年(1821年)作品。同型作品見原為唐云收藏之阿曼陀室款笠式壺[9],此壺雖然沒有作者署款,但是由其他同型作品推斷,應(yīng)為楊彭年之作。
8.阿曼陀室款井欄提梁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D-1。壺高15.81厘米,寬12.65厘米。此壺造型如井,斜壁微弧,頸部及底部方折,弧形提梁把。圓弧狀條形鈕,弧蓋,斜直嘴。胎色由于外表較臟,無法準(zhǔn)確判斷,粗看為棕色偏黃。壺身一側(cè)刻有行書“仿坡公石銚作酒器”,另一側(cè)隸書“君子有酒 奉爵稱壽”(見圖8-1),旁邊署行書“曼生銘”。底款金文刻款“午”、陽文篆書方印“阿曼陀室”(見圖8-2)。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嘉道時期,無誤。
9.惠孟臣制石瓢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J-2。壺高10.12厘米,寬15.18厘米。斜直腹向下漸敞,壺身較一般石瓢壺式稍高,胎色棕褐。平蓋條狀環(huán)形鈕,短直嘴。壺身行書銘“烹茶客至 得味詩來 孟臣”(見圖9-1),底款陽文楷書方印“惠孟臣制”(見圖9-2)。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明代天啟崇禎年間,但是由于缺乏明代早期的石瓢壺式可資對照,此壺究竟是明代作品還是民初仿作,仍然存疑。
10.民初 陳和之款 鐘式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B-4。壺高8.22厘米,寬14.55厘米。此壺呈敞底鐘式,束頸,飾以云肩線。接近底部彎折處,有一圓弧形燈草線,底部圓弧。壺身劃有四瓣筋紋。條形鈕,直嘴,弧把,胎色是較暗的棕褐色(見圖10-1)。底楷書刻款“陳和之”(見圖10-2)。
陳和之,《陽羨茗壺系》列為“別派”(相對于時大彬或歐正春等師徒傳承,自有隊伍體系的陶人群體而言)?!盾鴫貓D錄》收有陳和之款的一粒珠壺,并有刻款拓印[10]。此壺刻款字跡與《茗壺圖錄》大致相同,唯《茗壺圖錄》所收是刻在壺流之下。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明末清初,雖然其刻款與《茗壺圖錄》相似,但就其圓潤肥腴的線形風(fēng)格而論,此壺應(yīng)為民國初年仿品。
11.民初 陳和之 六方圓腹壺
拍賣圖錄編號No.NG-4。壺高10.5厘米,寬14.55厘米。六方圓腹,上部鼓弧,下部漸斂,六方三彎流。四方條形鈕,六方弧蓋,四方弧把,把為飛把。摻砂底胎,壺表局部有因高溫形成的起泡(見圖11-1)。底部楷書刻款“弘光元年陳和之制”(見圖11-2)。弘光為南明朱由嵩之年號,弘光元年為1645年。但是此壺之線型風(fēng)格與多數(shù)明代六方壺式相去甚遠(yuǎn),應(yīng)是民國初年作品。
12. 民初 菊瓣杯
拍賣圖錄編號No.NN-2。杯高4.17厘米,寬6.33厘米。杯身作菊瓣狀,方把(見圖12-1)。底款陽文篆書方印“橙齊”(“齊”讀為“齋”字)(見圖12-2)。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代康熙時期,但實際上這類單耳杯風(fēng)行于民初,非早清之物。
13. 民初 竹節(jié)杯
拍賣圖錄編號No.NN-5。杯高3.8厘米,寬4.93厘米。杯身作四瓣,方把作竹節(jié)狀。金黃色段泥胎,底胎摻有紅顆粒(見圖13)。根據(jù)圖錄,底款為“cheng”,但沒有款的圖片刊載,推測此款同菊瓣杯。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康熙時期,不準(zhǔn)確,此為民初之作。
14. 民初 印花方把杯
拍賣圖錄編號No.NN-6。杯高4.43厘米,寬6.4厘米。淺黃色胎,底胎摻有紅顆粒。杯身外側(cè)口沿處有方塊花朵印花。圓柱狀把,把形方折,頂部稍突出(見圖14)。底款陽文篆書方印“橙齊”(“齊”讀為“齋”字),款同菊瓣杯。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康熙時期,但該杯器形為民初之作。
15. 民初 菱瓣方把杯
拍賣圖錄編號No.NN-8。杯高4.17厘米,寬6.33厘米。杯身呈五瓣,方把,兩端突出,杯把線形作水波狀。胎色淺棕,胎底多鵝黃色顆粒(見圖15)。底款陽文篆書方印“橙齊”(“齊”讀為“齋”字),款同編菊瓣杯。原圖錄推斷此壺年代為清康熙時期,但單耳杯器形應(yīng)為民初仿作。
注釋:
[1]相關(guān)圖文資料可參閱 法蘭高:《中國紫砂:李氏所藏明清宜興陶器》,紐約.法蘭高公司。
[2]圖錄中對李氏及其祖父,皆未刊載其名,僅有姓氏。
[3]法蘭高:《中國紫砂:李氏所藏明清宜興陶器》,紐約.法蘭高公司,2005年版,第8-9頁。
[4]謝瑞華:《海外庋藏曼生壺》,《書·畫·印·壺:陳鴻壽的藝術(shù)》,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2005年,第238頁。
[5]由于圖錄中的尺寸是由英寸換算,因此多為帶有小數(shù)點的非整數(shù),其后皆同。
[6]梁白泉主編:《宜興紫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頁,圖43。
[7]“曼生型”為筆者提出陳曼生過世后,非陳曼生親自參與,單絲造型風(fēng)格非常接近,而且多半也仍出于楊彭年之手的這些紫砂器,參見拙文《曼生壺制作年代探索》,《紫禁城》2011年第6期。
[8]音xiao fu, 括號內(nèi)字圖片不清楚,系根據(jù)圖錄中的英文介紹推斷。
[9]梁白泉主編:《宜興紫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頁,圖56。另一同型拓本可參見詹勛華:《宜興陶器圖譜》,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版,第243頁。
[10]高英姿選注:《紫砂名陶典籍》,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