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卓
(喀什大學人文學院,新疆喀什844006)
著名作家王安憶曾說,她最喜歡王蒙描寫新疆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傾注了王蒙先生在那個特殊年代的真摯感情。王蒙29歲來到新疆,45歲離開新疆,邊疆的風貌及對少數民族的深切關懷,使他得以在“故國八千里,風云三十年”的感嘆中細品生活的酸甜苦辣。新疆的十六年成為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條重要分水嶺。從新疆返回北京后,王蒙進入了其人生中一段主要創(chuàng)作期,先后推出了大量的以新疆少數民族地區(qū)異域文化為題材的作品,如《在伊犁》系列、《這邊風景》(上下)等(數量約占其后期作品的三分之一),在他筆下天山南北疆色彩鮮明、邊疆異域特色風味濃厚。究竟新疆十六年對王蒙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何在?筆者擬對此展開論述。
從王蒙19歲創(chuàng)作《青春萬歲》到后來的成名作《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王蒙筆下的人物總是離不開政治。從林震式的組織部干部到錢文式的人物形象刻畫,有關布爾什維克人物的書寫幾乎涵蓋和貫穿了王蒙早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如《青春萬歲》中有一段袁新枝的自我宣告和呼喊:
我們畢業(yè)了,我們是驕傲的。我們在毛主席的教導下,在首都北京,勝利地進行了六年的學習,踏上了生活的新階段。明天給我們的,到底有多少陽光和花朵,多少責任和期待,這,我們不大清楚,但我們都確定地知道了未來的生活道路,這道路就是為了祖國,為了社會主義獻出一切![1]287
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代人對新中國抱有無限熱忱。為何王蒙在自己的處女作中刻畫了如此多的布爾什維克式的人物形象,其早期筆下的人物為何都是如此的朝氣蓬勃?究其原因,這與王蒙不到14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黨的經歷關系密切。王蒙由于家庭原因,很早就投身革命,新中國成立后隨即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對自己的地下革命經歷和情節(jié)的一次回顧和記錄。相似的革命情結在閱讀王蒙的《布禮》(全名《布爾什維克的敬禮》)以及后來的季節(jié)系列小說(即王蒙的《戀愛的季節(jié)》、《失態(tài)的季節(jié)》、《躊躇的季節(jié)》以及《狂歡的季節(jié)》)中也可以感受到。少年王蒙對革命具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他最初的夢想即是成為一名“職業(yè)革命家”。而隨著王蒙被打為右派,再到“自我放逐”新疆并在疆生活了近十六年后重返文壇,其筆下的對政治人物的描寫更多的轉為對底層,尤其是邊疆少數人民的關注。如其在八十年代發(fā)表的《在伊犁》系列小說,作者在文初即指明了《在伊犁》是一部非虛構非小說的作品。通讀全篇,讀者很容易走近作者筆下的各色底層人物,如穆敏老爹、阿依穆罕大媽、穆罕默德·阿麥德、馬爾克、阿麗婭等。王蒙對這些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描摹細致到位。如對阿依穆罕大媽在談到自己生育問題時那段動情描述:
“……我與穆敏結婚以后,又生過兩個孩子,我不是不生孩子的女人,我生過,我有過,兩個都是兒子,頭一個出生三天就去了,死得像一只小貓,第二個孩子長到一歲半,他都會叫大大和阿帕(媽媽)了。我是生過六個孩子的母親,但是現在,我生活著,像一個不會生孩子的人。那些不生孩子的女人,人們都討厭,自己也討厭……”[2]107
從阿依穆罕大媽的這段話可以看出,王蒙用了一種十分生動、真實、親切且優(yōu)美的筆調書寫了邊疆可愛的人民,他們的性格、個性特征以及精神風貌躍然紙上。王蒙以一種大愛之心與眷念之情描繪了維吾爾族人民的心靈和精神的美好,與此同時在對底層人物形象的描摹和刻畫中,王蒙并沒有因為愛護而故意掩飾他們身上可能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如在《啊,穆罕默德·阿麥德》中他刻畫了一個雖然勞動不積極,卻一直很維護維漢團結且孝敬父母的維吾爾族新青年形象,如當王民建議穆罕默德·阿麥德換一個大一點的砍土鏝的時候,他立刻板起臉回答道:“我不愛勞動嘛!我不是國家干部嘛!我不是積極分子嘛!”再如他熱情招待老王吃伊犁人最愛的“大半斤”的時候:“面煮好之后,他倒是很仁義,不但給父母和妹妹們盛好送到手里,而且確實如他所說的,他推開房門,誰從這兒過他就叫誰來吃。最后,他自己只剩下小半碗。這時來了一只鄰居的黑白小花貓,向他喵喵地叫,他以驚人的慷慨從他的碗里用手捏出一半面條來,喂了貓?!蔽覀儚倪@段描寫可以看出,穆罕默德·阿麥德一方面不愛勞動,但是另外一方面卻有著維吾爾民族的勤勞和善良。
王蒙以一種極為尊敬的、友好的、同情且感同身受的態(tài)度寫出了在那個年代里維吾爾族、回族、塔吉克族等民族身上存在的諸如封建、幼稚和不成熟的觀念和想法,正是這群既有優(yōu)點又有不足的人物才能夠真正地進入讀者的內心,才能更為真實的打動作家和讀者。
《在伊犁》系列作品問世以來,沒有一位來自新疆的讀者或者文藝評論家對王蒙筆下有缺憾的新疆人物表達不滿,相反他們從內心感激王蒙,或許對他們來說不認識作為作家和原文化部部長的王蒙,他們只認識那位扎根邊疆的“副大隊長”和尊重并理解他們的“老王哥”。巴彥岱的鄉(xiāng)親們之所以從心底感激王蒙原因是王蒙能夠立足現實、客觀地還原他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王蒙對新疆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人民懷有極為深厚的感情,在三同(同吃、同睡、同勞動)和日夜學習維吾爾語的歲月里,王蒙深深地沐浴到了維吾爾文化、音樂和語言的侵染,他靠學習維吾爾語在巴彥岱贏得了理解和尊重。這也不難理解多年后當王蒙再次重返伊犁巴彥岱的時候,鄉(xiāng)親們夾道歡迎、殺雞宰羊迎接親人歸來的盛大場面了。
作家的文學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王蒙在20世紀80年代重返文壇后創(chuàng)作出的各種以少數民族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走出了最初創(chuàng)作之時的政治宣傳筆法,而以更多的篇幅和筆墨對準了底層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用自己細膩的筆法精心描摹了他們的性格、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們的人生理想等,如穆敏老爹雖然沒有接受過教育,但從其質樸的語言里無不透露出生存和生活的哲理,特別是當王蒙感到懷才不遇的時候,穆敏老爹對他的安慰:
不要發(fā)愁啊,呵,無論如何不要發(fā)愁!如何國家都需要有‘國王’、‘大臣’和‘詩人’,政策不會總是這樣,你遲早會回到您的‘詩人’的崗位上去的。[3]128
再如王蒙對默罕默德·阿麥德的描寫,這位在別人看來古怪稀奇的人物對漢族同志,特別是作為從北京來的“我”是無比的熱情和誠心,如多次邀請“我”去他家吃飯、對于“我”的怠慢和敷衍置若罔聞而照樣熱情,再如當得知“我”要走的時候無論如何也要還上之前欠下的錢等等,維吾爾人的熱情、善良的美德躍然紙上。
王蒙在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前期,政治嚴謹性的敘事話語隨處可見,如《青春萬歲》中的鄭波在談到自己和同學們觀看了一部戲劇時講到:
那時候青年藝術劇院正在演《保爾·柯察金》,全體團員去看了,住宿生回來沒有睡覺,連夜討論:怎樣把自己獻給全人類的解放事業(yè)?……我們都下定了一旦需要,立刻奔赴前線的決心,我們舉起右手宣誓“在抗美援朝的偉大戰(zhàn)爭中,要像劉胡蘭一樣地堅強,一樣地純潔……”我們喊出了雄壯的口號。[1]275
新疆的十六年,是王蒙潛心學習的十六年,其間不僅了解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而且這其中最大的收獲是對維吾爾族語言的靈活掌握和運用,以至于他曾幽默的回答在新疆究竟干了些什么的時候講到:
我是在那里學習維吾爾語言的博士后啊。預科三年,本科五年。碩士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后再兩年,不正好是博士后的學習和培養(yǎng)嗎?[4]251
掌握了維吾爾語言讓王蒙多了一種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對其后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由于維吾爾族天生樂觀、幽默風趣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王蒙。王蒙常說:我們不僅會獲得一種語言,還會獲得一雙眼睛和兩只耳朵,會得到一個新的心靈,會更多的關心他們,懷戀他們,從而我們的眼前會出現一個新的世界,我們不是常說理解萬歲嗎?有了語言才能夠更好的了解。[2]2
在維吾爾族看來,除了死亡,沒有什么事情算是大事。的確如此,在王蒙后期的文學作品中,語言的幽默隨處可見,在他創(chuàng)作的《買買提處長軼事》這篇小說中,作者甚至將副標題定為“維吾爾人的‘黑色幽默’”,并在段首直接指出了維持生命的六個要素分別是:“空氣、陽光、水、食品、友誼和幽默感”,[2]287并進一步點名幽默感即智力的優(yōu)越感。再如同樣是在這篇小說中當買買提由于言語不當被監(jiān)管者抓去審問時,當監(jiān)管者認為買買提涉嫌放毒的時候,買買提幽默的回答一方面有力地回擊了對他的指控;另一方面也用幽默保護了自己:
監(jiān)管者:你放毒!買買提:我不敢!監(jiān)管者:你對我把你們劃為牛鬼蛇神不滿!買買提:不,我很滿意,我心滿意足。監(jiān)管者:你反動!買買提:所以我是魔鬼。監(jiān)管者:你一貫反動!買買提:我一貫是魔鬼……買買提:我覺得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都是我發(fā)動的。而且,我正準備發(fā)動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5]294
文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最大收益無疑是讀者。的確,王蒙后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處處可以體現出維吾爾式的幽默和樂觀。如《在伊犁》系列作品中大量維吾爾諺語的出現,像《淡灰色的眼珠》中馬爾克對阿麗婭的夸贊:“哎,老王,你哪里知道阿麗婭的好處!與阿麗婭比一比,我們在霍城相好的那些女人,只值一分錢!”[6]60而老王想到的諺語:“當著別人夸贊人家的老婆是第二號傻瓜,當著別人夸贊自己的老婆是第一號傻瓜?!保?]61可見維吾爾人的幽默風趣無處不在,也正是由于這種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王蒙不自覺地學會了少數民族的幽默,而這集中地體現在其后期的文學作品里。
王蒙在《在伊犁》系列小說中也嘗試著用維吾爾式的諺語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這種敘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無疑更加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如在《淡灰色的眼珠》一文中講到吃馕與喝茶的良性循環(huán)的時候提到的那句諺語:“因為富裕才把錢花光,因為馕多才把茶喝光?!痹偃缭凇短撗诘耐廖菪≡骸分挟敶竽镎劦侥旅衾系鶋钠獾臅r候說到:“當然啦,老王,他急,我們維吾爾人有句俗話,高個子氣傻了眼,矮個子氣斷了魂。越是矮個子越愛生氣……當然,他現在老了,和年輕的時候不一樣了?!保?]105這段敘述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更加增強了作者對少數民族同胞個性的勾畫和雕塑。
新疆的生活經歷使王蒙真正得以深入基層去細品生活的酸甜苦辣,從這點來講也正符合他當年希望去更廣闊的空間鍛煉和學習的初衷。王蒙的新疆生活經歷,不僅僅使得他后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語言變得幽默風趣,妙趣橫生,且使王蒙小說的題材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增加了眾多對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的刻畫和描摹,即新疆敘事。王蒙描寫新疆地域風情的作品,語言幽默風趣,題材多元廣泛,人物刻畫細膩逼真,正如王蒙的《這邊風景》發(fā)表之時,喀什師范學院的文化研究學者古麗娜爾·吾甫力指出的:“王蒙的《這邊風景》就是一部描新疆南北歷史、社會和文化習俗的百科全書。”[7]191
在王蒙眼中新疆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這是一個在他失落的時候給他慰藉和創(chuàng)作源泉的故鄉(xiāng),正如他在中短篇小說集《淡灰色的眼珠》中以《故鄉(xiāng)行》為題寫下的那段:
我又來到了這塊土地上,這塊我生活過,用汗水澆灌過的土地上,這塊在我孤獨的時候給我以溫暖,迷茫的時候給我以依靠,苦惱的時候給我以希望,急躁的時候給我以慰安……的土地上。[2]6
王蒙初入新疆之時,妻子崔瑞芳問他此行會有多久,王蒙回答道:“少則三五年,多則十年”,想不到這一去就是整整十六年。新疆十六年的生活經歷不僅讓王蒙的身心得到鍛煉和改造,而且使王蒙的文學創(chuàng)作視野、語言以及思維方式等諸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一方面,新疆的經歷使王蒙達到了離京赴疆的初衷,如王蒙入疆之前所說的:“我之所以渴望新疆是由于對生活的渴望。渴望文學與渴望生活……渴望大千世界、渴望邊疆,這是一本更偉大的書,為了讀它,我甘愿付出代價。”[4]220另外一方面,經過少數民族的文化、語言和音樂的侵染,使王蒙更多地感受到了邊疆與中心、漢族與少數民族、生活與苦難的真正含義。
初入新疆的王蒙或多或少帶有文人的浪漫主義色彩,但當他在烏魯木齊遇挫而不得不再次西行直到伊犁巴彥岱的時候,被“放逐”而得不到重用的心情可想而知。文學創(chuàng)作固然需要激情和浪漫主義元素,可當作家真正地進入生活享受平淡的生存體驗的時候,心中不免會有一些失落。但可貴的是,王蒙剛入新疆伊犁巴彥岱時就下定決心要學習維吾爾語。語言是心靈的窗口,通過這扇窗,王蒙得以真正走進伊犁維吾爾族人民的內心。
除了維吾爾語言和文化對王蒙的影響外,對王蒙影響最大且最深的無疑是維吾爾音樂。王蒙在諸多作品和場合中不只一次提到過南北疆的音樂,在其剛剛踏入烏魯木齊的時候,異域的音樂即令其欣喜不已。他認為南北疆音樂特色各異,其中南疆音樂代表是《阿娜爾古麗》(石榴花之意),每每聽到此歌立即會想起南疆的沙漠、胡楊、雪山等景象;而北疆的音樂代表無疑是《黑黑的眼睛》,這也是王蒙最喜歡的一首歌,多年后當王蒙重返伊犁時為自己一直以來沒有學會《黑黑的眼睛》而遺憾不已時感嘆到:
比如那首《黑黑的眼睛》,我聽人唱過不知多少次,我為之沉醉,為之落淚,為什么至今沒有學會唱它呢?我覺悟到,這是一個啟示和一個象征……關于伊犁的歌,還要慢慢的學,慢慢的唱。[2]262
他時常為我們的邊陲、各族人民中有那樣多的有正義感、善良、有智慧和才能的人而感慨不已。在王蒙看來,邊疆的每一個人是如此的可愛、可敬,有時候亦可驚、可笑,也可嘆!即便是在生活沉重的歲月中,生活仍然是那樣強大、豐富,充滿希望和生機。由此不難看出新疆十六年使王蒙真正完成了“換心手術”。從新疆返回北京,王蒙用他的妙筆把在新疆生活體悟到的素材和真諦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給了讀者,而新疆敘事作品也正好成為20世紀80年代王蒙重新返回文壇的又一利器。
總之,王蒙懷著對第二故鄉(xiāng)的無限深情,以自己在新疆十六年積累的文學創(chuàng)作素材于20世紀80年代參與了當代文學的重構。由于新疆文化的博大和滋養(yǎng)以及少數民族同胞的庇護和同情,使得王蒙在文革那段跌宕的歲月里,精神和肉體沒有遭受到任何侮辱和損害。而作為回報,王蒙賦予了新疆敘事更多元素。文革結束后,在“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充斥文壇之際,王蒙以新疆的生活題材為創(chuàng)作源泉,對準了一個被文壇忽視的領域——對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的描寫和關注,開辟了另外一道靚麗的風景。
作為我國當代文壇的重量級作家,王蒙從29歲來到新疆,把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這片熱土。從20世紀80年代重返文壇至今,王蒙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而這其中新疆敘事的作品占的比重大概為三分之一。由此可見新疆經歷對王蒙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之深。而一直以來學界對王蒙新疆十六年的生活經歷關注稍顯不夠,未有從王蒙新疆敘事的角度去闡釋其精神真諦的研究。本文就此做了嘗試性的探討,力求為更好地認識新疆和王蒙開辟另一條學術理路。當然,王蒙至今筆耕不輟,我們對其研究也應該持續(xù)不斷的更新和跟蹤,只有把歷史的維度和作品的深度以及作家的廣度歷史地結合起來,才能突破固有思路,更進一步的推動對王蒙的研究。
[1] 王蒙.青春萬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 王蒙.你好,新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 王蒙.虛掩的土屋小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4] 王蒙.王蒙自傳第一部:半生多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
[5] 王蒙.買買提處長軼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 王蒙.淡灰色的眼珠[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 郜元寶.“舊作”復活的理由:《這邊風景》的一種讀法[J].花城,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