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慶安槍擊事件爆出官場“次生災害”。5月12日,在慶安縣副縣長董國生被停職后,該縣民辦教師實名舉報稱,包括慶安縣原黨政一把手在內的大批官員涉嫌買賣教師編制。
一聲槍響,引發(fā)慶安縣的“官場地震”,這或許讓很多人始料未及。對于買賣教師編制的舉報,綏化市教育局回應媒體稱正清理審核教師檔案。究竟有無大批官員參與買賣編制,仍待有關部門尤其是檢察機關的介入,通過客觀公正透明的司法程序,將這起不斷延伸發(fā)酵的公共事件納入法治軌道化解。因為只有求助于法制化的處理,才能還原真相、滿足公眾知情權訴求,才能徹底肅清基層縣治的政治原生態(tài),重新生長出清明的吏治環(huán)境。
對于決心完善法治的我們而言,慶安的個案值得剖析和鏡鑒。誰都不敢保證,類似慶安縣的問題在別的地方就不存在,尤其是縣域層級的一些官員個體,歷史上的“原罪”會以什么方式“出場”,誰都猜想不到。
基于此,治吏者更要堅持法治化的方式,以必定性的查處和持久的耐力根治官場上的痹癥。近年來的諸多跡象表明,一些危機事件的發(fā)生有其必然性,潛規(guī)則留下的積弊很容易經(jīng)由一些偶發(fā)性事件曝光。網(wǎng)絡上形容慶安“一聲槍響,官場全面崩塌”,這固然不免夸張,但也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那些平日里并不嚴實的“蓋子”,為何常年來沒有人打開它?
從法治的視角觀察,治吏治權不能寄望于“休克療法”。倘若每一個問題、每一次腐敗,都能得到及時的監(jiān)督和揭露,就不至于出現(xiàn)所謂的“坍塌式腐敗”。而要讓公民放心地監(jiān)督,就必須塑造有案必查、深究不止的執(zhí)法常態(tài)。對于“拔出蘿卜帶出泥”的現(xiàn)象,對于所謂的官場“次生災害”,只有堅持揭開“蓋子”徹底暴曬,才能營造出良性的吏治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