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時時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茶山鎮(zhèn)茶山二小)
拋開繁花錦簇,實實在在、完完整整解讀語文文本
潘時時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qū)茶山鎮(zhèn)茶山二?。?/p>
當前,教師對課堂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課堂學習的方式、師生關系都給課堂面貌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依然發(fā)現(xiàn)這種課堂遺憾、問題頗多。最后,教師又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文本解讀”這一根源問題上來。關注了自己,關注了學生,卻缺乏對文本的解讀深入關注。
整體;語言形式;基調;內涵
本文將著重討論從片段的文本解讀回到文章的整體解讀。在對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肢解文本,將完整的文章拆得支離破碎,以偏概全,忽視了文章的整體性、完整性這一大問題。
文章的整體感主要體現(xiàn)在文本的整體架構上。從語言形式→基調→畫面再現(xiàn)→美的傳遞上架構文本。我們對語文文本的解讀至少要從這四點上整體解讀,抑或我們在解讀時,至少這幾點都要有所思考。
打開《桂林山水》一文,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迎面而來的就是文章的整體架構。首先,字詞是否準確,這就體現(xiàn)了文本給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其次,語句的關聯(lián),作者對桂林山水畫面的呈現(xiàn)是否準確;再次,明確的表達,是否用上了一系列的修辭方法展現(xiàn)桂林山水的特點;最后,文本基調的把握,再現(xiàn)桂林山水的畫面,向讀者傳遞美好的事物。這樣,我們就能從整體上對文本進行解讀。
我們知道語言形式的整體感是第一要義。葉圣陶曾在修改習作中提出這樣的要求:用詞是否合適,語句是否通順,句與句是否連貫——這就是具備整體感的語言形式。當我們在整體解讀文本時,就可以從這三個要點出發(fā):合適的字詞運用,語言明確的表達,語句的組構是否關聯(lián)。
以《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為例,我們就可以按照葉圣陶的修改要點出發(fā),整體解讀文本: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這一自然段我們可以解讀為桂林山水清、靜、綠的組合。這就是整體文本語句的組構關聯(lián)。作者置身山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水的靜;繼而看到江底的沙石,然后感受到水的清;最后,青山環(huán)抱,倒映著江水,在清中又感受到水的綠。從角度變化來說,作者先是遠遠地感受到水的靜;再而走近時,看見江水的清;最后,遠眺漓江山水,發(fā)現(xiàn)了它的綠。這是感官的自然變化,也是作者對文章整體畫面感的準確呈現(xiàn),更是語句組構關聯(lián)準確性的典型展現(xiàn)。
這部分的解讀還可以看葉圣陶三要點中的合適字詞運用。如作者在表達時氣音的運用——啊,然后由“啊”延伸出來的變化音“呢”“呀”。它們的運用是否合適?如果合適,又合適在哪兒?這時,就要揣摩文章作者的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即作者對自己當時置身漓江山水的清、靜、綠的美好狀態(tài)的表達,想讓讀者產生共鳴。我們在解讀優(yōu)美類文本時,可以用字詞是否合適與文章的情感架構相結合。以此類推,我們把這種解讀方法運用到《獅子和鹿》這篇文章中去。從“呢”“啊”讓孩子感受當時鹿對自己腿的極度厭惡和角的非常喜愛!
在明確的語言表達上,我們發(fā)現(xiàn)《桂林山水》也非常符合葉圣陶所說的第三個要點,即是否用上了一系列的修辭方法。顯然,這個部分用比喻和排比等方法來展現(xiàn)桂林山水的特點。
從整體上準確把握文章的基本基調,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
如三年級上冊《給予樹》,開篇就是:圣誕節(jié)快要到了。許多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在上課伊始就讓孩子讀這句話,快樂地讀,美美地讀。那么文本的基調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不著調的,字面讀可以這么解讀,當我們發(fā)現(xiàn)下面文本是:讓我擔心的是,家里并不寬裕,我只攢了一百美元,卻要由五個孩子來分享,他們怎么可能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呢?我們似乎能在“到了”兩字當中讀到母親的擔憂,或許這個圣誕節(jié)并不那么盡如人意,并不是大部分老師所解讀的“圣誕節(jié)快要到了”的快樂抑或欣喜!回讀全文,這樣的起步基調正是文本的整體基調,我們就能從基調上準確地整體解讀文本!
如《掌聲》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是愛!我們都知道。它傳遞的是溫和的、溫暖的內涵。兩個老師,英子恰恰是被第二任老師的愛所改變的!是什么樣具體的愛改變了英子?為什么前一任老師卻無法改變呢?相比之下,我們發(fā)現(xiàn)是對英子平等的呵護改變了她。在這里“愛”的具體內涵是什么,是平等。有了這樣對文本的整體解讀,我想當課堂結束時,我們問孩子是什么改變了英子時,得到的回答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愛”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边@句話可以很好地為個性和共性解讀做個定性。就像蓋一棟大廈一樣,沒有一個整體性的設計,說不定蓋到快完工的時候出現(xiàn)重大偏差,導致前功盡棄。整體性解讀的把握是基石,它為課堂上要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做了準備。
不管語文教學的理念如何“日新月異”,不管教學的技術手段如何“千變萬化”,我們依然需要從整體出發(fā),準確、細致、深入地解讀文本,才能在課堂上酣暢淋漓地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意交流、心靈對話,從而讓語文課堂教學更規(guī)范、更有效、更有味。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1.
[2]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