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娜
(湖北省十堰市車城高級中學美術組)
在靜謐中體會色彩風景作品的魅力
郭娜
(湖北省十堰市車城高級中學美術組)
色彩風景在高中的美術教程中屬于比較偏的一門學科,而它為什么偏,并不是它的重要性不夠,而是在藝術高考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拿湖北省藝術聯(lián)考來說,只在2013年那一屆,色彩考題為風景。這對中國藝考大軍來講,實在是不值一提。但是,這門課程又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藝術專業(yè)基礎課中最看重“感受”而淡化“技法”的一門課程。
今天,我們通過手機、網(wǎng)絡等先進的通訊工具在第一時間內(nèi)能直觀地知道今年的優(yōu)秀試卷、優(yōu)秀作品的面貌。我們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常常會感嘆相似度太高。就美術本身而言,強調(diào)的是個性差異性的一種藝術形態(tài)。所以面對色彩風景這門課時,因為它更看重“感覺”而淡化“技巧”,在高中藝考的訓練中更不應該被忽略掉,反而應該放大化。
讓學生能畫出這種所謂帶有“感覺”的作品,當老師的我們要如何培養(yǎng)卻是個難題。我認為首先是讓學生的整個人、整顆心先沉淀下來。畫畫是一個需要全身心投入去做的事情。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印象中樹干應該是熟褐色的。帶學生出去畫風景寫生的時候,很多學生看都不看把顏色調(diào)成熟褐色或者加一點赭石色直接就往畫上抹。我為他“為什么”,他卻反問我:“老師,難道不是嗎?”是的,常規(guī)來講樹木的確應該長成這種顏色,可是,如果畫成這樣,這又和照片有什么區(qū)別呢?你畫的是幅帶有你主觀色彩意識的作品。既然是色彩作品,你有沒有先考慮到色調(diào)問題。色彩概論中明確寫著色調(diào)分為三個方面:(1)從色相上來分為紅、橙、黃、綠、藍、紫六種具有明確色彩傾向的色調(diào);(2)從明度上來說分為高明度、中明度和低明度;(3)從冷暖上來說,分為冷灰色調(diào)、暖灰色調(diào)和冷暖低對比度色調(diào)。樹還是那棵樹,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會有不同的效果。早晨起來,太陽初升,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種暖暖的色調(diào),空氣的能見度又很高,不管是遠處的樹木,還是近處的樹木,受光部分顏色都會偏暖。而且受光部與背光部冷暖對比雖然沒有中午時候那么刺眼和強烈,但也不會像在夕陽下那般柔和。在一些局部地方尤其是樹干的頂部,它的冷暖對比度還是會顯得非常強烈。學生并沒有分析,而是輕輕兩筆就把本應該有所感悟的東西給忽略掉了,這就把畫面給模式化了,畫面就缺少樂趣了。
再比如說,對于天空的理解,很多學生感嘆:“老師,天空是藍的,難道這也可以質(zhì)疑嗎?”是的,天空是藍的,這無需懷疑??墒俏曳磫査骸澳阏J為是離你近的天空藍,還是離你遠的天空藍呢?天空和水面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中,是水藍,還是天空藍呢?畫天空時,因為天空是藍的,所以我們只用白和藍色,就不再加入別的顏色的顏料了嗎?如果天空是藍的,那么陰天和下雨前的天空該是什么顏色呢?”他被我這一連串問題嚇著了,想了半天,才說:“沒想那么多??!”是的,一幅畫面的產(chǎn)生最終還是來自于自己的感覺,尤其是在大自然中的寫生,因為它美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首先要確立的是自己的感受,它是強烈的,還是明快的,是耀眼的,還是朦朧淡雅。這也是畫面的基礎色調(diào),只要是天空就是這種藍加那種藍,只要是草地就是這種綠加那種綠,畫出來的顏色就會沒有突破,缺乏想象力。
當然,除了有感性認識之外,我們還要“理性地思考”。
雖然大自然向我們展示的“美”是多方面的,但同時它又是不完善的。比如畫面中同時出現(xiàn)了兩棵樹,它們之間的距離很近,都長得修長而挺直。如果我們照抄現(xiàn)實,我們的畫面中就會出現(xiàn)兩棵相似的,呆呆直立的樹。但是如果我們改善一下視覺的平衡,將其中一棵樹伸出畫面并且反方面畫,一根彎曲的樹杈,就能很好地豐富近景的構成。并且由于樹枝的彎曲畫面上方原本被遮擋的天空并沒有全部堵上,所露出的這部分不規(guī)則天空的形狀還能很好地將畫面延伸,這種“理性的思考”后的構圖不能不叫人稱好。
構圖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畫面的效果。因為構圖上有了這樣的改變,畫面的空間加以強化和改進。畫面中零零散散的樹葉與樹干周圍相對密實的樹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陽光也從樹葉的縫隙中散落,增加樹葉之間的透氣性。而畫面中的冷暖關系一下子就鮮明了起來,由于陽光偏暖的作用,樹的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部會呈現(xiàn)出一種偏冷的藍綠色,而亮部由于受到了陽光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金燦燦的暖暖的黃綠色。當我們瞇上眼睛帶著我們的心看這片風景時,兩棵樹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一個清楚明快,一個相對模糊、朦朧。如果不思考完全按照我們所看到的畫,其實兩棵樹之間的差異性并不大。當我們通過理性的思考來帶動“感受力”,將這種強化過的畫面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我們在畫面上就能看到兩棵藝術處理后有著明顯區(qū)別的樹。它明顯帶有作者的主觀性。而當觀者的視線和這樣的作品相互交流后,觀者也能感同身受作畫人當時的心情。對于繪畫作品其魅力就在于此:通過藝術作品傳達出畫家的情感引發(fā)觀者的共鳴。
寫到這里,可能我們又會產(chǎn)生新的疑問:如何平衡畫面中的理性和感性呢?又或者繪畫中到底理性和感性哪個更為重要?
我所能給出的答案就是:由于人的個體的差異性很大,每個人側(cè)重點會有所不同。如果你是理性,那么一定要強化感性。如果你感性,那么必須加入理性思考。
翻開歷史長畫冊,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這種有趣的差異性,印象派大師的作品更強調(diào)對景觀直觀的光與色的感覺,而后印象派的大師們在此基礎上融入了個人的主觀情感,更強調(diào)畫面的構成感。
大師的作品對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值得反復推敲和品鑒,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大的風格上的不同?我想:最終的原因就是對待一幅作品,我們到底想追求什么?
由于美是具有多樣性的,所以我們在面對同一片風景時,有的人被郁郁蔥蔥的樹木所吸引;有的人被波光粼粼的河流所吸引;有的人被前后起伏的房子所吸引;有的人被若隱若現(xiàn)的小路所吸引,而這只是具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而由于自我認知過程中視覺中心和周圍景色之間所形成色彩冷暖對比,顏色上厚薄對比,筆法上繁簡對比不同,刻畫細節(jié)上虛實對比的不同,又形成了新的差異性。
藝術都是相通的,當我們將這種體會延伸到我們美術基礎訓練各個項目中去,我相信,學生的作品將會提升一個高度,而對于藝術的鑒賞力更是會有所加強。
而這正是當下中國藝術教育最需要的。
張欣.關于高中美術教學問題的探析[J].中小學教育,2011(10).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