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芬
(福建省漳州南太武實驗小學)
數感對于數學教師來說,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數學教師一味地追求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數學成績,而長期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數感。在大力提倡素質教學的現階段,數學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思想,從追求學生的數學分數,轉變?yōu)樽非笈囵B(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數學素養(yǎng)。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其思維方式等還不成熟,相比較高年級的學生,低年級的學生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數感,所以,教師的教學培養(yǎng)更加重要。數感也是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數學素養(yǎng)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數感,讓學生通過教師教學不僅能學習到數學知識,還能夠提高數學素養(yǎng)?,F階段的教學屬于素質教育,教師要將培養(yǎng)學生數學素養(yǎng)列為首要教學目標。
數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跟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不一樣的。數學知識可以通過教師傳授、學生學習獲得,而數感卻屬于一種感覺,是教師傳授不來的,是一種認知,一種感知,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體會,教師只能起一定的指導、培養(yǎng)作用,最終還是需要學生自主體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數感,有利于學生在生活過程中遇到問題采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二年級的學生接觸數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識數的過程中,誘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在識數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數感。把數學中數的概念及其實際含義建立起一定的聯系,是理解數的標志,也是建立數感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識數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喚醒學生潛在的數學意識,將數學和生活實際有效地聯系起來,教師帶領學生體會到數與生活的聯系,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理解數的真正意義。在二年級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就是100以內的加法及減法,學生要想學好這一知識點,首先要對100以內的數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培養(yǎng)對100以內的數的數感。教師帶領學生體會到數的含義,還需要帶領學生從抽象的理解中回歸到生活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對數字的應用,這樣學生就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師讓學生去尋找發(fā)現,學生會逐漸養(yǎng)成觀察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會發(fā)現班級號碼是數的應用,家里的門牌號也是對數的應用,街上汽車的車牌號也是對數的應用,爸爸媽媽的手機號碼還是對數的應用……學生便會理解數不僅僅是數,可以表示數量,也可以表示序號等。這樣豐富了學生對數的深層理解認識,學生既能夠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能夠學會從數學知識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就是在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識數教學過程中誘發(fā)學生的數感。
1.讓學生學會復述題意,培養(yǎng)學生對題意的“數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讀一遍題目,便立即進入了教學階段,低年級學生由于數學知識還不牢固,理解數學題目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講完數學題目立即進入講解,很多學生還沒有徹底明白題目的意圖。教師這樣進行教學只會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而不能徹底掌握數學知識,也不能對數學題目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講解數學題目的時候,要讓學生復述題目,學生在復述題目的過程中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理解數學題目,這樣學生能夠將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在講解一道數學題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單獨來回答從這道數學題目中獲取了哪些數學知識。讓學生進行題目的復述,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2.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分享解題思路
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在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著,教師則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采用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分享解題思路,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分享交流自己掌握的數學解題方法。通過合作交流,讓學生不再局限于自己孤獨的學習,而是學會發(fā)言交流,增進學生之間的情誼,使學生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數感。
綜上所述,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數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數感。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課本內容有效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實際生活的重要性,從而重視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數感方面,教師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進行培養(yǎng),有效促進低年級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和數學知識的學習。
周芳,鄧學梅.淺談學生數感培養(yǎng)的意義與策略[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