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燕++葛紅++陳滿峰++汪凱華++繆亞梅++王學軍
摘要 為了加快代森錳鋅防治蠶豆赤斑病的應用推廣,進行5個蠶豆品種的大田示范試驗,結果表明: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為61.84%~84.06%,增產率為32.73%~44.04%,均優(yōu)于對照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g/hm2處理,由此表明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對蠶豆赤斑病具有顯著的防病和增產效果,作為多菌靈的替代藥劑,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關鍵詞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蠶豆赤斑病;防效;產量
中圖分類號 S43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2-0123-01
蠶豆赤斑病(Botrytis fabae)廣泛發(fā)生在我國各蠶豆種植區(qū),是長江流域蠶豆生產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發(fā)生年份,病情指數(shù)在30左右,嚴重發(fā)生年份,病情指數(shù)可高于50,造成植株葉片脫落,甚至早衰和枯死,導致50%~70%的產量損失[1]。種植抗病品種是防治蠶豆赤斑病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但目前生產上推廣的蠶豆品種都難于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目前,蠶豆赤斑病主要還是采取化學防治,藥劑以多菌靈及其復配劑為主,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防治效果越來越差,生產中防治效果只能達到30%左右[2],因此篩選防效好的藥劑對于蠶豆的安全生產顯得尤為重要。
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屬保護性殺菌劑,低毒、低殘留,對環(huán)境友好[1-3],為了了解其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江蘇沿江地區(qū)農科所于2014年進行了大田示范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示范試驗在啟東市寅陽鎮(zhèn)(品種為啟豆2號,收干籽品種)、海門市悅來鎮(zhèn)(品種為海門大青皮,收干籽品種)、南通市通州區(qū)三余鎮(zhèn)(品種為日本大白皮,鮮食品種)、如東縣大豫鎮(zhèn)(品種為通蠶鮮7號,鮮食品種)和如皋市如城鎮(zhèn)(品種為通蠶鮮6號,鮮食品種)進行。
1.2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商品名大生、Dithane M-45等,美國陶氏益農公司)、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北京中農科創(chuàng)投資有限公司);防治對象:蠶豆赤斑病,田間自然發(fā)病。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3個處理,即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200 g/hm2(A)、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g/hm2(B),以清水作空白對照(CK)。不設重復,各處理面積分別為10 000、667、333 m2。
1.4 試驗方法
于4月初發(fā)病初期進行藥劑噴霧處理,7 d后再施藥1次,共防治2次,采用手動噴霧,噴液量750 kg/hm2。
于5月11日分別調查田間蠶豆赤斑病的病情指數(shù)及防治效果[4-5],調查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每處理調查200株;試驗結果采用DPS統(tǒng)計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各示范點選擇噴施2種藥劑和空白對照的同一家農戶單獨收獲;測定每個處理和空白對照區(qū)蠶豆產量。防病增產效果和防治效果的計算公式[6-7]如下:
防病增產效果(%)=■×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防治區(qū)病情指數(shù))/空白對照區(qū)病情指數(shù)×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
2014年蠶豆赤斑病在江蘇省南通地區(qū)大發(fā)生,4月初即見赤斑病零星發(fā)生,5月初赤斑病大暴發(fā),田間出現(xiàn)葉片脫落,甚至早衰和枯死癥狀。采用處理A防治后,蠶豆赤斑病在發(fā)病時間和顯癥高峰與空白對照基本一致,都在5月初,但藥劑處理區(qū)發(fā)病率較低,而對照發(fā)病較重。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A對5個品種蠶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為61.84%~84.06%,均優(yōu)于處理B。5個品種中,以日本大白皮田間赤斑病發(fā)病最重,病情指數(shù)為55.48,防治效果也低于其他4個品種,說明在重感赤斑病蠶豆品種中,應視天氣情況再增加1次接力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2.2 安全性
于2次施藥后3、5、7、10 d目測各試驗處理,均無藥害,蠶豆生長正常,說明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對供試的啟豆2號、海門大青皮、日本大白皮、通蠶鮮6號、通蠶鮮7號5個蠶豆品種均表現(xiàn)安全。
2.3 對蠶豆產量的影響
蠶豆赤斑病對蠶豆產量的影響體現(xiàn)在2個方面:一是結莢量減少;二是已經結莢的灌漿受到影響,造成粒重下降。從表2可以看出,處理A增產效果明顯,增產率達32.73%~44.04%,處理B也具有增產效果,增產率為7.29%~25.94%。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對蠶豆赤斑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一般于發(fā)病初期施藥2次即可,但對于重感赤斑病品種,應根據(jù)天氣情況增加施藥次數(shù)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此外,該藥劑對蠶豆的增產效應較好,增產率達32.73%~44.04%,應加快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
4 參考文獻
[1] 王曉鳴,朱振東,段燦星,等.蠶豆豌豆病蟲害鑒別與控制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5.
[2] 顧春燕,葛紅,王學軍,等.防治蠶豆赤斑病的藥劑篩選研究[J].現(xiàn)代農藥,2013(3):46-48.
[3] 顧和平,陳新,陳華濤,等.不同殺菌劑對蠶豆赤斑病防治效果試驗[J].南方農業(yè)學報 ,2012(3):329-331.
[4] 史樹瓊. 蠶豆赤斑病的發(fā)生和防治[J].云南農業(yè),1995(12):21-24.
[5] 姜春義,張愛俊,沈書龍,等.三種殺菌劑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治效果比較[J].江蘇農藥,1996(2):21-22.
[6] 孫廣宇,宗兆鋒. 植物病害學實驗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147-148.
[7] 張惠芳,郭延平,李龍,等.不同化學藥劑與噴藥時期對春蠶豆赤斑病的防效研究[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4):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