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
保山醬粑粑講究每天早上現(xiàn)做鮮粑粑,在家做好再帶到攤子上。而大理人民似乎對“鮮”的定義更上了一個層次,直接將早上在家舂好的米漿帶到攤子上,現(xiàn)點現(xiàn)撮鮮粑粑,撮好粑粑加鹵腐、土豆絲和豆芽菜,一包一裹,然后再上火烤,吃的就是那股子熱乎乎的鮮勁兒。
到了云南,勸你一定起得早一點兒,不是為看日出,而是吃早點。否則后果很嚴重,因為你幾乎錯過了一半的云南。
記得幾年前第一次跟當時的女朋友(現(xiàn)已是老婆)回云南保山的娘家過年,見準岳母自然讓我特緊張,不過幸運的是這位第一次見的老阿姨居然是位投緣人,見面開場白里的一句話一下子就讓我覺得特親:“今晚休息好哈,明天起早我們?nèi)コ詽{米線,我們保山的特色吶?!?/p>
第二天一早的目的地是“老曾家稀豆粉”,我們到的時間不算晚,但門口已經(jīng)排起長隊,而且由于店里坐不下,甚至有人端著碗在門口站著吃?!梆D絲?米線?”窗口里的老頭子問我。我正懵懂時,女朋友直接幫我做了決定:“三碗漿米線?!敝灰娎锩嫜b上三碗白花花的米線后,又從另一個大鍋里舀上了一大勺泛黃的糊糊分別澆到了三個碗里,將米線完全蓋住。端到碗直奔調(diào)料臺,蒜油、麻油、苤菜根、芫荽、醬油、鹵腐水、姜水、米醋、辣椒油……十來個缸子依次排開,根據(jù)個人喜好逐一往碗里添,我自然不明所以,于是跟著旁邊的老哥依葫蘆畫瓢,紅黃青白黑,幾個顏色搭到碗里居然分外協(xié)調(diào),甚至讓碗里的黃糊糊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準岳母說,“米線在下面,上面的是稀豆粉,是用我們保山豌豆做的哈?!?/p>
稀豆粉就是我所指的黃糊糊了。小城保山地處滇西,地勢和氣候所致,這里的特產(chǎn)并不多,但唯有出產(chǎn)的豌豆是保山人的驕傲。豌豆價值有二,其一則是如今已獲全國人民所愛的豌豆尖,其二那就是將豌豆磨粉后熬制的稀豆粉了。要知道保山人民離開保山兩不吃,這兩樣就已經(jīng)占全了,因為在他們心里,保山豌豆就是全宇宙最好的豌豆,必須沒有“之一”。
稀豆粉的吃法有三,一種是純吃漿,一種就是漿米線或者漿餌絲,放上調(diào)料后拌著吃,稀豆粉裹在米線上,稠稠的,黏黏的,著實有點兒武漢熱干面的感覺,一碗下去,那是十分的飽足感。另外還有“漿粑粑”的吃法,給你碗漿,自配調(diào)料,然后送上來一塊現(xiàn)烤的粑粑(一種米制的圓形餌塊薄餅),之后則要進行一道純自主的手工程序——手撕粑粑,將粑粑撕成片,大小形狀都不管,悉數(shù)泡到漿里混沌一攪后再吃。如此這般,肯定又有人覺得似曾相識了,這不是羊肉泡饃嗎!
保山早點,有漿粑粑,還有醬粑粑。在保山老電影院門口有個小攤子,據(jù)說常年守在那里,攤子的主體是輛三輪車,車上有只大鐵鍋,鍋中炭火燒得旺,火上蓋著烤架。扔塊巴掌大的粑粑上去,不消一會兒工夫,粑粑便受熱凸起,趕緊翻面,再經(jīng)扇子煽風點火三兩下,這面也凸將起來,粑粑就算烤好了。抹點兒青辣子醬,來點兒甜豆醬,再點上些鹵腐,一對折,然后就直接往嘴里塞吧,不過得小心,小心衣服也饞醬。保山之外,大理也有醬粑粑,下關(guān)汽車站外就立著兩個攤子。保山醬粑粑講究每天早上現(xiàn)做鮮粑粑,在家做好再帶到攤子上。而大理人民似乎對“鮮”的定義更上了一個層次,直接將早上在家舂好的米漿帶到攤子上,現(xiàn)點現(xiàn)撮鮮粑粑,撮好粑粑加鹵腐、土豆絲和豆芽菜,一包一裹,然后再上火烤,吃的就是那股子熱乎乎的鮮勁兒。
到了大理,就一定得再多吃一樣粑粑,不過此粑粑非彼粑粑,不再是嚼起來很帶勁的餌塊薄餅,而是切換成為一種如臉大的發(fā)面酥餅——喜洲粑粑。
大理古城就有喜洲粑粑賣,但要吃上正貨,肯定還得去喜洲,而且必須去到喜洲四方街。四方街上有四五家做粑粑的門面,完全不必跟著人群湊熱鬧,門可羅雀的那幾家確也是有足夠保障。每家粑粑店都是現(xiàn)和面現(xiàn)做現(xiàn)烤,口味分甜咸兩派,甜粑粑里是紅糖、白糖和豆沙,再混上點兒桂花糖,而咸粑粑里則是肉末和蔥花。
烤制工具有點兒意思,據(jù)說是發(fā)明喜洲粑粑的喜洲楊家一代一代改良成現(xiàn)在的模樣:中間是鑄鐵烤盤,負責裝粑粑,而烤盤上下還各有一個鑄鐵炭盤,分別負責上下加熱,由此,烤盤中的粑粑,不用翻面也足以受熱均勻。剛剛出爐的喜洲粑粑自然處于極致狀態(tài),冒著熱氣,呲著油星兒,即使冒著燙嘴的危險也要趕緊往嘴里送,一口下去,這趟大理之行就算圓滿了。
云南的早點塑造了我的早餐哲學:早晨吃飽喝足,才能一天不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