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培華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讓很多教師頭疼的教學難點。尤其在學生的生活范圍相對單一封閉的今天,不少學生為了寫作文發(fā)愁不已,教師總是苦惱于學生作文的假大空。其實,學生不是不懂寫作技巧,更不是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智慧,缺少真情表達的靈感。“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恰恰通過大量有主題的閱讀,讓學生變得智慧,讓學生的心靈溫潤、真誠,讓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會說。
一、回歸閱讀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沖動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這真切地強調(diào)了閱讀對于寫作有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可以為學生的生活打開一扇窗,讓他們認識廣闊的世界,從而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獨立的思想。這樣,學生才能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為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奠定基礎。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立足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讀書,讓他們在大量文字的浸潤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課堂上,教師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其能沉下心來投入閱讀,靜靜地思考、品味、感悟。學生不再一味傾聽教師的反復解讀,而是通過閱讀使心靈不斷受到觸動。很多學生通過大量閱讀當堂就能侃侃而談,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比如在關于“母愛”的主題閱讀課上,很多學生沉醉于一系列描寫母愛的文字,不由想起日常生活中大量回味無窮的細節(jié)。多角度的閱讀讓學生讀懂了母親,恨不得將萬千思緒馬上訴諸筆端,寫作自然不再是難事。
傳統(tǒng)的閱讀缺少多種文本的支持。比如,教師花費很大的精力引領學生學習課本中魯迅的文章《藤野先生》??捎捎谖恼碌哪甏眠h,無論教師講得怎樣神采飛揚或激情澎湃,孩子們讀到的依舊是一個與自己生活完全無關的人物。所以,教師盡管用三個課時詳盡分析文章的寫作手法,飽含真情地講述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zhì),并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的老師,學生依舊有些茫然。而主題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不少同類文本,有梁曉聲的《我的國文先生》、冰心的《我的老師》等。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nèi)認識了很多富有個性而又可敬的老師,自然會各抒己見:“我喜歡某某老師……”“我不贊成某某老師……”學生想起很多和文中作者類似的事例,于是當堂動筆寫作。從沙沙的落筆聲中可以看出,有感而發(fā)的即興創(chuàng)作是最精彩的。
“語文主題學習”把閱讀的權利真正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獲得了語言靈感,受到了情感熏陶,為真情投入寫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二、閱讀量的增加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引領著學生在浩瀚的書海中汲取營養(yǎng),開闊視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認識、情感態(tài)度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的積累、批注、寫讀書筆記等好習慣,也都讓學生有了豐厚的知識積淀。
我縣一位教師做的一節(jié)主題為“苦難”的課就是很好的例證。該教師由周國平的《妞妞》一書對苦難的感悟,引出三篇文章:《我的第一本書》《把傷痕當酒窩》《永不貶值的財富》,并針對文章的共性特點提出問題:三篇文章分別講述了主人公怎樣的苦難?針對不同的苦難,主人公分別是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你的感悟如何?圍繞問題,孩子們的閱讀思路特別清晰,全身心投入閱讀,然后師生共同交流閱讀感受。
這節(jié)課,教師教得輕松,學生讀得深入,十四五歲的孩子通過品讀細節(jié),深切理解了不同人生的價值和內(nèi)涵,在咀嚼經(jīng)典語句后感悟到了“人只要擁有豁達、堅強的品質(zhì)就可以戰(zhàn)勝一切”。接下來,學生“三言兩語話苦難”的精彩演講讓所有聽課教師折服:這哪是農(nóng)村的孩子?分明是思想深刻的小哲學家、小作家!
更可貴的是,在課后的拓展閱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總結學生對苦難的理解時,再一次提及周國平用心血寫成的《妞妞》。學生的閱讀興致非常高,心靈受到很大觸動,不禁去思考生死、人生、挫折和苦難……他們在這些深刻的問題上不但有話可說,還有一些相當獨特的見解??上攵?,建立在這樣體驗基礎上的寫作還會不順暢嗎?
“語文主題學習”就是讓學生有計劃地進行海量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注重語言的積淀和思想認識的升華。這不但是一個為學生的寫作積累素材的過程,也是為學生完成高質(zhì)量創(chuàng)作做準備的重要過程。
三、閱讀主題的明確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指明方向
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加上教師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拿起筆就能寫,寫作教學這一難題很容易就能解決。讀書多了語感自然就好,寫作方法的教授就是要建立在有話可說的基礎之上?!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币酝覀?yōu)榱私虒W生如何寫作煞費苦心,卻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學生缺少真切的、深刻的生命體驗。
“語文主題學習”不僅僅是給學生提供了成“炊”的“米”,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成“炊”的方法技巧——按主題學習。如關于寫景狀物為主題的文本學習,叢書給學生提供了一系列的經(jīng)典文章,有四季、美食、靜物等不同種類。學生賞讀、感悟……反三歸一,由量的積累實現(xiàn)質(zhì)的提升。學生讀得多了,先學會模仿,教師再就寫作技巧進行點撥,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如何獨立創(chuàng)作寫景狀物的文章。
再如,還是寫母親的文章,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發(fā)現(xiàn)很多文章都是平鋪直敘,開篇結尾沒有新意,題目幾乎都是《我的母親》。于是,教師在講評作文時,讓學生打開叢書,再讀其他同類文本,要求關注范文的題目、開篇、結尾都有什么特點,師生一起總結。學生讀后再回頭看自己的作文,馬上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如何提升作文質(zhì)量就不用老師多講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睂懽骷记傻膶W習應滲透在充滿興致的閱讀之中,而有主題的大量閱讀則真正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頭活水,讓學生的作文得以返璞歸真,充滿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