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詩曰: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諸子女,及早孝雙親。這首詩說的是孝子丁蘭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二則故事。
關(guān)于“丁蘭刻木”的傳說,流傳著多種不同的版本,如《孝子傳》、《初學(xué)記》等,雖然版本不同,細(xì)節(jié)上存在差異,但在丁蘭刻木奉母這一基本內(nèi)容上大體一致。相比較而言,《二十四孝》的內(nèi)容顯得簡潔、明快些。
據(jù)明版《豐縣志》載:丁蘭,河南陳州人,后寓居豐縣東十里(今豐縣鳳城鎮(zhèn)丁蘭集);早喪父,事母至孝;及母喪,刻木孝母,事母如存。
丁蘭,漢時人,幼年喪父,相傳丁蘭自幼不孝,常常打罵母親。丁蘭成家后,他的妻子很賢惠,見丁蘭對寡母不敬,常常規(guī)勸他,丁蘭對妻子的勸告置若罔聞,根本不把妻子的話當(dāng)回事,且變本加厲,母親稍有不慎,丁蘭就大發(fā)雷霆。
有一天,丁蘭到田間耕作,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不遠(yuǎn)處,只見一只小羊羔,雙膝跪在地上吃奶,又看見一只小烏鴉嘴里銜著食飛到窩里,去喂養(yǎng)老烏鴉??粗粗?,丁蘭不覺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自己從小就沒了父親,孤兒寡母度日好不艱難。為了他,母親不知受了多少罪,流了多少淚,盼著他快快長大。他回想起往事,不禁潸然淚下。他心想:就連小鳥畜生都知道孝義,我乃一人,難道還不如飛禽走獸?他幡然悔悟,決心痛改前非,做個孝子。此時,正巧母親來到田里為丁蘭送飯,大老遠(yuǎn)的,丁蘭看到了母親,他急忙起身,想去接母親,誰知慌忙之中忘記放下手中的牛鞭子了。母親見丁蘭從遠(yuǎn)處跑來,手里拿著趕牛的鞭子,怕又要挨打,心里不由一驚,“唉,我兒見我送飯晚了,又要責(zé)罵我。后悔呀,我怎么生出這么一個不孝的兒子啊!”想到這兒,母親真是心如刀剜,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來?!吧鲞@樣的逆子,我還活什么勁呀!”母親驚慌失措,跌跌撞撞朝地頭上的一棵大桑樹撞去,當(dāng)時氣絕身亡。
待丁蘭趕過來時,一切都晚了?!澳锇。瑑褐e了!”丁蘭抱起娘,跌坐在地上,哭得死去活來,心中充滿了悔恨和痛苦……
母親死后,丁蘭厚葬了母親,之后就把那棵樹伐掉了,丁蘭用那棵樹刻了母親的像,供奉在大堂上,一日三餐供祭。晚上入睡前、早上醒來后都要去問安,出門的時候要來到母像前向木像辭別,告訴母親說,他要出門了;等出門回來后,頭一件事就是來到母像前,向木像請安,告訴母親他回來了。待母像活著一樣,從未間斷過。
一天,鄰居張書的妻子到丁家借籮,正趕上丁蘭不在家。妻子就去木像前請示母像,母像現(xiàn)出一種慍怒的樣子,妻子見了便婉言拒絕了。張書聽說后,憤憤地闖到丁家,又是辱罵又是摔打木像,之后憤憤而去。丁蘭回來后去向母像問安,見母像顯出怒色,并有落淚的痕跡,于是就去問妻子,妻子便一五一十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丁蘭去張家理論,誰知張家仗著人多,蠻不講理,并對丁蘭大打出手。丁蘭怒不可遏,誤殺張書。
縣官實地查訪,見丁蘭跪母像前哭訴,木像亦淚流成行,無不深受感動,不禁落下了眼淚。從此,“丁蘭刻木”的故事漸漸傳開了。
丁蘭刻木的傳說充滿傳奇色彩,經(jīng)過歷代演繹,不斷豐富、提煉,成為優(yōu)秀的民間文學(xué)。“丁蘭刻木事親”的傳說故事作為孝道文化的經(jīng)典,被收入《二十四孝》,遍播華夏,根植于廣大群眾的樸素情感之中,成長于歷代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透露出濃郁淳厚的鄉(xiāng)風(fēng)民俗。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丁蘭的傳說,經(jīng)千年滄桑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