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婷 劉金和
【摘要】目的:觀察喜炎平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療效。方法:85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治療組43例,對照組給予蒙脫石散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喜炎平治療,均7d為1療程。觀察臨床療效,止瀉時間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1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止瀉時間和止嘔時間分別為3.5±0.9d和1.7±0.5d,明顯低于對照組4.9±1.3d和3.6±0.7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關鍵詞】輪狀病毒性腸炎;喜炎平;蒙脫石散;兒童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由輪狀病毒引起急性腸道傳染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傳染性強、病情重等臨床特點。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方案以改善臨床癥狀和補充液體為主,而從機體內部抑制病毒復制和急性炎癥反應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采取喜炎平注射液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確切,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12.10-2014.11桃城區(qū)婦幼保健院兒科收治住院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85例,男43例,女42例;年齡6~24個月;每日腹瀉5~10次,按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42例和治療組43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日腹瀉次數(shù)、伴隨癥狀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兒科學》第4版中關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斷標準;(2)年齡6-24個月;(3)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胃腸型食物中毒;(2)病程超過3d,曾使用過同類藥物者;(3)其他病毒引起的腹瀉。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給予靜脈滴注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等,然后根據(jù)年齡大小分別給予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19990307,先聲藥業(yè))治療,年齡6月-1歲患兒每次1克,每日3次;年齡1-2歲患兒每次1.5克,每日3次,空腹口服。急性腹瀉患兒首次劑量可加倍,病情嚴重者可適當增加用量。在對照組基礎上,治療組靜脈滴注喜炎平(國藥準字Z20026249,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每次0.2-0.4ml/kg·d,每日1次,兩組均7d為1個療程。
3 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3.1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止瀉時間、止嘔時間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3.2 療效斷定標準
(1)治愈:患兒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日排便在3次以內,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2)顯效:患兒大便性狀基本正常,日排便次數(shù)在3次以內,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3)有效:患兒大便性狀有所改善,日排便次數(shù)在4次以內,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4)無效:患兒大便性狀,日排便次數(shù),臨床癥狀和體征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治療結果
4.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見表1
表1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2 兩組止瀉時間比較
表2結果表明,治療后治療組的止瀉時間和止嘔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發(fā)生過敏反應及其他明顯副作用,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
5 討論
喜炎平是水溶性的穿心蓮內酯,純中藥天然制劑,具有抗病毒、殺菌、解熱作用,其特點療效好,見效快,經(jīng)濟方便,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其作用機理:(1)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2)通過增加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吞噬能力而發(fā)揮抗病毒作用,對腸道內環(huán)境影響小,不會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能及時恢復腸道正常功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能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治療和口服蒙脫石散的基礎上,聯(lián)合靜脈滴注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確切,在改善癥狀的同時,能夠有效抑制病毒復制,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在改善預后和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