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汝軍
摘 要:讓理性審美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多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現(xiàn)當代藝術形式激發(fā)學生對美、對生活的思考;走近生活,讓初中生將審美之心用到生活中去;通過“一專多能”培養(yǎng)初中生自主化的審美意識。
關鍵詞:審美;素養(yǎng);自主化
從事初中美術教學工作已經有五年了,懷著一顆熱誠的心從事這份工作。如果問五年當中我最大的成績和收獲是什么,我想應該是我教學理念的逐漸成熟。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從剛入校門的熱情、自信到后來的氣餒與平庸,以及之后的思考與實踐,讓我對今天的初中美術教學在本質上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帶來了觀念上的一點轉變。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面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接受藝術洗禮的一批學生,那么我們的目標就絕對不是培養(yǎng)一個“畫家”或者一個“小小畫家”那么簡單,而且初中美術教學也絕不是本著這個目標設計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刪繁就簡,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以一種美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一種藝術的生活方式,讓理性審美成為一種習慣。孔子說:“吾十五而有志于學?!彼甘鍤q正式確定了一生中治學的目標,初中生正處于身體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是自我意識開始蘇醒沉淀的時期,因此,初中美術教學,對于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读x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美術教學的理念中強調,在美術教學中“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把形成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yǎng)放在首位。而美術素養(yǎng)如何提高呢?耳邊常常聽到諸如“現(xiàn)在的孩子難教啊”“現(xiàn)在的孩子頑皮成性成天打電腦啊”諸如此類的話,我們說任何的現(xiàn)象都是具有兩方面性的,難教我們可否認為是他們主觀意識的蘇醒呢?頑皮成性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思維活躍呢?不錯,這都是新時期下孩子的顯著特點,如果我們今天面對的都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學生,是不是可以認為是社會的退步呢。學生有主觀意識,思維活躍,這才是我們應該肯定的地方。那么面對這樣的學生如何提高起美的素養(yǎng)呢?
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對于新時期的初中教學無異于雞肋
學生對于王勝利,對于徐悲鴻,對于那些諸如此類特定歷史時期以及極具專業(yè)水準的作品無法提起興趣,我們不應該用感性的審美試圖替代對傳統(tǒng)理性的尊重。相反、米羅、達達主義、裝置藝術才是真正能引起初中生興趣的東西,因為他們更是一種“活生生”的藝術,他們追求破壞,勇于打破現(xiàn)有的秩序,返璞歸真,這些現(xiàn)當代藝術更能激發(fā)起初中生對美、對生活的思考。
二、走進生活,讓初中生將審美之心用到生活中去
當代美術教學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讓學生學會藝術化的生活,對于美術教學成果的檢測我們不能僅僅憑借學生完成了幾張漂亮的圖畫作為標準,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的精彩紛呈,更重要的是看學生是否擁有一顆真善美的心靈,是否將這顆美的心靈融化到了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我們說:“美是無所不在的。”在這里就可以理解為美的心理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小裝置生活用品的制作,對一滴水的感想,對意境的理解,以及對生活與學習的態(tài)度都能夠滲入美的理念。
學生桌椅歪歪斜斜,桌上書本橫七豎八,學生坐姿各有特色,這絕對不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意識的美術課。美術課堂有其特殊性,是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圣地”,輕松不等于散漫,活躍不等于雜亂。我在每次進入教室上課時,都要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整理課桌,對齊桌椅座位,我想這應該也是一種生活化的美育吧。再比如,《傳情達意的環(huán)保賀卡》一課,我們是否可以根據(jù)常態(tài)課的需求,讓學生課間撿些美麗的樹葉來完成賀卡的制作呢,我相信相比較讓學生大量地尋找廢棄物制作賀卡的做法,這會更加有利于學生藝術化的生活方式的培養(yǎng)。
三、通過“一專多能”培養(yǎng)初中生審美意識的自主化
美術課堂教學中涉及的題材非常之多,剪紙、泥塑、折紙、科幻畫、服裝設計、卡通畫、收藏等等,教師根據(jù)地區(qū)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一個藝術專長,使學生在課堂之外通過對“一?!钡某志玫呐d趣繼續(xù)深化審美意識。藝術的課程都是相同的,每一個專項都包含了基本的審美能力以及深層次的審美意識。如何做到“一?!蹦兀吭谧钚碌慕虒W改革中,提倡校本課程的制作與研修。每個地區(qū)、學校都有其獨特性,這就為學校的美術教學提供了契機,這種地方性的資源是本地、本校學生最為熟悉的,合理、有計劃地修訂校本課程,培養(yǎng)學生一項藝術特長,從而以此為突破口,深化自己的審美意識,進而觸類旁通。
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學生的美術學習是一個由童趣的稚拙表現(xiàn)向理性思維過渡的時期,這時候學生在大量的感性基礎上獲得美術的體驗,想象的空間得以拓展,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靈活性在拓展中得以梳理,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我們不應該從學科知識出發(fā)去指導學生的感受,而應該更進一步地從學生的感受出發(fā)引申學科知識,讓美的營養(yǎng)在學生的頭腦中開出勝利之花。
參考文獻:
郎巧瑋.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