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珍
摘 要: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學生被看作一座建筑,學生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學生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地建造新的能力。結合教學案例分析了支架式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分四個階段,即搭建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關鍵詞:初中英語;支架理論;教學模式
一、實施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維果斯基,被譽為“心理學界的莫扎特”。他的理論精髓集中體現了教學與發(fā)展的思想,提出了現有發(fā)展水平和可能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概念。他認為,現有發(fā)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獨立自如地解決問題;潛在發(fā)展水平是那些尚處于形成狀態(tài)、心理機能的正在進行的發(fā)展水平,表現為學生還不能獨立地解決問題,須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介于這兩個水平之間的區(qū)間就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
支架原指建筑行業(yè)中使用的“腳手架”(scaffolding),它最早是由布魯納借用來說明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可以憑借由父母、教師、同伴及他人提供的輔助物完成原本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任務。一旦學生能獨立完成某項任務,這種輔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會被逐漸撤離。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步驟及其特點
1.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搭建支架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創(chuàng)建一個富有活力的課堂環(huán)境,通過背景音樂、網上搜索圖片、視頻、文字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設問懸疑,激發(fā)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更容易地創(chuàng)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教學環(huán)境,自然而然地過渡到課堂諸多問題的挖掘中,使學生有一種水到渠成之感。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本能,有意識地營造“問題解決”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促使學生對新事物產生興趣,能自覺主動地觀察事物,從而找到問題的特點和解決思路,及時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進入較為理想的求知狀態(tài)。如,我在上仁愛版英語七年級上Unit 3 topic 2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時,主要學習表達家庭成員、職業(yè)和工作場所,我首先拿出我的一張全家福,學生一下興趣就集中起來了,然后我就一一向學生介紹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利用一張照片就把表示職業(yè)的生詞一一呈現給學生。然后再問學生What does your mother do?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我他們爸媽的職業(yè)了,很快完成了導入任務。
2.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引導探索,即“搭建支架”,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情境的階段。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確立目標,為學生探索問題情境提供方向;其次,教師要圍繞當前的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探索學習所需要的概念框架(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該概念框架應置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再次,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探索問題的情境,教師的引導要隨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而逐漸減少。如,我在上仁愛版八年級Unit 5 topic 1 section C時,圍繞Many things can affect our feelings這一主題,利用背景音樂的渲染,將學生帶入一定的情境之中,為閱讀搭建情境和情感支架,使學生盡快投入語篇的學習氛圍中。按“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建立feelings框架,通過播放幾段格調迥異的音樂,讓學生自然地說出如worried,relaxed,
nervous,happy,sad...把feelings的詞匯一一呈現出來,整理歸納所有feelings,幫助學生對feelings所有詞匯形成清晰的思路。這時筆者又給學生搭建一個表格支架,用完成表格的形式填寫課文主人
公對full moon,rain,color,big events的情感體現。這個支架成功地引導了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通過一系列語言支架,降低探索難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他們的知識水平獲得攀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協作學習——學生進行小組協商、討論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备鶕罱l(fā)展區(qū)理論,學生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往往依賴于教師的
指導和同學的幫助,所以最有效的學習策略是創(chuàng)造學習共同體,開展協作學習,教師在一旁協助,學生遇到問題時引導他們解決問題,并與學生討論,展開交流,教師采用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補充自己的想法。學習支架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順利穿越最近發(fā)展區(qū),以獲得更進一步的發(fā)展。此后,教師應撤去學習支架,從實際發(fā)展水平逐漸上升到潛在發(fā)展水平。這一點體現在每堂課Pair work和Group work的設置上。如,我在上仁愛版七下Unit 6 Topic1 Section
C My home時,在幫助學生梳理完本課知識點和弄清課文結構的基礎上,在Group work這一環(huán)節(jié)設置了“比比誰家美”的活動:Design your ideal home, first each group draw it on your paper then introduce it to the whole class.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教師顯然撤去了原先搭建的支架,讓學生自主發(fā)揮,在小組里有的同學擅長畫畫的就畫,有的設計理想的家,有的用英語把它表述出來,有利于真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提供的輕松、協作的學習氛圍中開展合作學習,他們“互為支架,互相幫助”。
4.效果評價——增強學習自信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1)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對小組內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3)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勺寣W生就以上幾方面談收獲。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通過搭建一系列支架,有力地突破了教學重點和難點,實現了三維一體的教育目標。因此,如何巧妙、準確地運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不同層次的支架,仍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我們相信,隨著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這種模式將會有更廣闊的應用天地。
參考文獻:
朱琳琳.關于支架式教學基本問題的探討[J].教育導刊,2004(1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