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1950年,他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北部的馬赫那縣沃德訥格爾村,是一個下層種姓家庭的第三個孩子。出身寒酸的他,只得跟著父親在鎮(zhèn)里的火車站賣茶?;蛟S只有這樣,才能混個肚子飽。
煮茶、泡茶,看似任何人都會做的事情,他卻比哥哥做得“精到”。因此他親手泡的茶,總是比哥哥的賣得快些。
哥哥泡茶,中規(guī)中矩,完全聽父親的吩咐:只要有茶味就行。不光是他家的茶攤,火車站里幾乎所有的茶攤奉行的都是這一點。
一天,他的“精到”之處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原來,他在父親或哥哥泡好的每杯茶里,自己又加了一小撮茶。就是這一小撮茶,讓茶水變濃了,變得有了“茶味”。也因此,他家的茶攤贏來了更多的顧客。
回到家中,父親非常高興,夸他有經(jīng)商的頭腦。他卻說:賣茶,賣的是良心。我沒有考慮如何去招引顧客,我只是想,顧客給了一杯茶水的錢,就要給他們一杯對得住自己良心的茶。因此,在下手的時候,比你們狠了一點——每杯都多給了一小撮茶。在我的眼里,我不覺得只是贏來了顧客,更重要的是贏得了人心。
這個“多給一小撮”的小男孩,還有一個“賣茶小販”的別稱,他就是在2014年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選舉”的印度人民院選舉中勝出,并“毫無懸念”地當(dāng)選為印度總理的64歲的納倫德拉·莫迪。
莫迪及印度人民黨能夠大獲全勝,好多人都在猜測,這與莫迪在競選期間,大打“經(jīng)濟(jì)發(fā)展偶像”“賣茶小販”“低種姓出身”等悲情牌標(biāo)簽有關(guān)。而莫迪卻說:從賣茶小販到印度總理,我始終沒忘記一點——不管何時何地,都要記得多給別人“一小撮”。
(張志軍摘自《知識窗》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