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
一年之計在于春,養(yǎng)生也是如此。春天,萬物生發(fā),然而,初春乍暖還寒,氣候多變,風多雨少,晝夜溫差大,疾病多發(fā)。此時養(yǎng)生要順應春季特點,舒暢升發(fā)之氣,逐漸從“秋冬養(yǎng)陰”過渡到“春夏養(yǎng)陽”,以利于身心健康。
清淡飲食是關(guān)鍵
春季人體肝火旺盛,容易導致肝胃不和,所以春天人容易上火,出現(xiàn)舌紅苔黃、口苦咽干、口唇生瘡,牙齦腫痛等不適,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可適當吃些清熱下火、滋養(yǎng)肝臟、補脾潤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薏米、薺菜、菠菜、芹菜、蘿卜苗、萵筍、茄子、荸薺、黃瓜、香蕉等。
也可選用一些茶飲,比如洋參杞菊茶。西洋參3克,枸杞子5克,杭白蕾菊5克,蜂蜜2勺。將西洋參片、枸杞子、杭白蕾菊放入杯中,開水沖泡,加蓋5分鐘,待溫涼后加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常飲此茶可補腎益氣,生津止渴,益精明目,消火解毒。
省酸增甘調(diào)脾胃
春季應省酸增甘,以調(diào)補脾胃。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甘味”除了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補益脾胃的作用。在這類食物中,首推山藥和大棗。
山藥味甘性平,健脾益氣,滋補肝腎,平時身體虛弱、反復感冒的氣虛者在春季更應該格外注意多食用一些山藥,也可購買山藥粉熬制成粥,滋補效果更佳。
俗話說“日食七棗,長生不老”。大棗不僅對脾臟有益處,還能補氣養(yǎng)血,尤其適合女性在春天多食用。
推薦食譜:龍眼玉竹排骨湯——由排骨、百合、山藥、龍眼、蓮子、薏仁、玉竹、芡實、大棗熬制而成;山藥枸杞水鴨湯——由老鴨、百合、山藥、龍眼、枸杞子、陳皮熬制而成。這兩款藥膳都由藥食兩用的食材組成,能夠補脾益肺、滋補肝腎,并能滋陰養(yǎng)顏。
適合春季養(yǎng)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根據(jù)自身體質(zhì)選擇上述食材,對春季健康大有裨益。
養(yǎng)春陽防春困
中醫(y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當令之時,宜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應少食生冷黏雜之物,以免傷害脾胃。
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這類性溫味辛的食物有利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fā),類似的食物還有洋蔥、魔芋、芥菜、香菜、生姜等,在疏散風寒的同時,又能抑制潮濕環(huán)境下細菌的滋生。
春季若不注意養(yǎng)陽,容易出現(xiàn)“春困”,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此時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有益。
養(yǎng)生從春季開始,選擇一些適宜春季的食材,從細節(jié)的飲食做起,可為一年的身體健康打下良好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