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鋒
多元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出了云南千姿百態(tài)的手工藝。不幸的是,隨著工業(yè)化流程的風靡,很多手工藝正逐漸在我們身邊消失,用中國知名紀錄片人、《手工云南》系列紀錄片總導演馮曉華的話說,正在消失的云南手工、手工藝人以及手工藝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卻應該更好地加以傳承和保護。
麗江傳統(tǒng)的打銅匠
全神貫注的納西銅匠和善鈞正盯著烈焰中最關鍵的一步:三秒之間,盛著銅汁的通紅的鋼杯瞬間被烈火溶化。在艱辛的冶煉之后,和善鈞常常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敗。實際上,他完全可以不經(jīng)歷這些艱辛的過程,但這個納西銅匠世家的第六代傳人和他的祖先一樣保持了沉默而固執(zhí)的天性:用古老的傳統(tǒng)煉銅和制銅。
要制作一個冶煉的鋼杯首先需要打理制作焊粉的原料——紫銅,這是銅含量比例最高的銅合金,這些銅必須和鋅按嚴格的比例,在烈焰中合為一體,最終變成制作銅器的焊粉。
紫銅被烈焰燃燒漸漸化成銅汁,然后把稱好的鋅丟進銅汁,這是關鍵的一步,銅和鋅在烈焰中結合后,迅速加入栗炭灰,灰和銅鋅就會在劇烈的攪拌中混合。和銅匠說,就是這把灰也必須是栗木燒成的才行。逐漸冷卻以后,在清水的漂洗里焊粉終于出現(xiàn)了。
和善鈞從爺爺那里知道了一個秘密:制作焊粉的時候,鋅的加入會降低銅汁的熔點,這樣制作出來的焊粉,熔點就比紫銅低,在銅器焊接的時候,焊粉就會把銅器的間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們還要再經(jīng)歷一次烈焰中的吻合,才能燒制出絕美的銅器,而不至于在焊接時把銅器也熔化掉。
和善鈞是一個地道的銅匠,他把鋪面從喧鬧的麗江古城搬回了白沙老家。只有一個原因:在寂靜的白沙街上,他可以靜靜地制銅。
變幻莫測的花紋
阿昌刀曾經(jīng)是西藏地區(qū)需求很廣的刀具,很多藏區(qū)人對它尤其喜愛。
阿昌族刀王李德永之所以被稱為“刀王”是因為他的家族能夠鍛制七彩刀,這是阿昌族祖上流傳的一種神秘的鍛打技藝,最多時可以在刀面上鍛打出九條花紋。這種在火的催化下由鋼鐵不斷熔合、揉捏形成的神秘花紋,不是雕刻上去的,造刀師在鍛造的時候自己也無法知道他鍛造的這把劍或刀究竟會形成怎樣一種圖紋。它們是鋼鐵混合,加上空氣、溫度以及造刀師心意水乳交融之后,孕育成的絕美花紋。一旦形成,隨刀而生,越磨越呈現(xiàn)出變幻莫測的絕美。
李德永說,其實他至今都不知道,那把生成了三座觀音佛像的七彩刀是如何奇妙地變化而來。這位75歲的老人擁有古老造刀師特有的癡迷:他曾經(jīng)用40年的時間鍛造出了千萬條花紋,70歲之后還硬拉著兒子研究條紋幻化成佛的秘密。
白銀、火和礦物顏色交融的游戲
公元1280年,忽必烈攻打大理國時,一位蒙古的藝術家成了一名軍士。他在激烈的戰(zhàn)斗中幸運地活了下來,留在首戰(zhàn)告捷的永勝,從一名軍士徹底地變回了一個琺瑯銀匠。數(shù)百年后,這種技藝成了兩個家族的家傳手藝,唐建安是其中一個琺瑯銀世家的第五代傳人。
從制作銀器胚子開始,對于一個琺瑯銀匠來說,這是最簡單的工序。銀器胚胎制作好以后是抽絲,這需要反復敲打銀塊,直到它能穿過一塊鋼板上的最大孔徑,這塊鋼板上有很多孔,大孔0.3厘米,最小的差不多0.02厘米。打好的銀條首先穿進鋼板的大孔中,抽絲,然后這些銀線進入越來越小的孔,至少要抽到0.1厘米左右才能使用。
抽絲是不折不扣的體力活。抽好以后,就是精細的琺瑯掐絲。唐建安拿起發(fā)絲一樣細的銀絲,用鑷子一點點彎曲成小花瓣、葉子等設計好的形狀,鑲好形后再去點藍。點藍是最細致的活,只有使用帶酸性的水制成的琺瑯銀器才會色澤光潔鮮亮。鑲的都是時間,點的都是心情,花不了時間,亂了心情,琺瑯就沒辦法制作。
然后是燒藍,這是最講究的功夫,也是琺瑯制作變幻莫測的地方。燒藍,就是在銀器做成以后,上彩燒制。因為琺瑯彩釉多用藍色,所以叫做燒藍。燒,是琺瑯制器最關鍵、也是最令人期待的一步。這里面,有手藝人傳承的秘密,也有火、空氣、色彩、時間結盟后不可預知的魅力。
唐建安說,燒釉的溫度要在800℃至870℃之間,才能與銀完美地融合。銀子的熔點大約900℃,所以琺瑯藝人必須準確掌握火候,否則超過30℃甚至更小的溫差,銀胚胎就可能熔化。至于怎么掌握,絕對是個秘密,即使在琺瑯世家,也只有一個真正的傳人才知道。
只做銀扣子的亮家
芒市勐煥街亮全家的小院十分平凡,但因為1986年接待過中央領導人胡耀邦,至今老屋走廊還掛著他們的合影。30年之后,這個家族的兄弟還在做銀,但他們只做傣族女人衣服上的扣子。
這種銀飾的紐扣十分精致,亮家的媳婦說,做一個扣子需要經(jīng)過28道工序。30年后,兒子們的工序與他們的父輩沒有多少差別,唯一的差別是銀子拉絲比前輩省心了很多,現(xiàn)在的拉絲機使亮全制作扣子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但28道程序仍然一道不減。
這個歷經(jīng)五世的傣族銀匠世家,不僅能打制各種傳統(tǒng)的銀器,還有很多只屬于家族的手藝。多年前,銀飾和銀器是奢侈品,這些手藝隨著蕭條的生活慢慢消失掉,只有扣子,因為傣族人一直愛穿自己的服飾,所以這個精巧細致的手工藝被完美地保存下來。
亮家兄弟已經(jīng)無法顧及家傳和傣家傳統(tǒng)的很多銀制工藝,生存的壓力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制銀工匠。他們精心打磨著扣子的28道工藝,沒有流水線的機械,他們用家族中的人力做成了制作銀扣子的手上流水線。亮氏兄弟家中一般都難有存貨,一是制作扣子是個細活,費功夫;二是除了扣子,所有的銀飾得有訂貨他們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