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牧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和中國人,來到彼此的國度,或是通過網(wǎng)絡等方式發(fā)生協(xié)作,上演著一幕幕故事。對于這樣的“涉外”,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總覺得有些“高大上”。事實上,這些新聞并非普通人難以企及,相反,若是報道得當,會成為人們熱哀的茶余飯后的談資。《新安晚報》的宗旨是“為老百姓辦,給老百姓看”,那么,如何用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講述“高大上”的“涉外”故事,本文進行一點探討。
【關鍵詞】涉外報道 渠道 情感共通
一、采訪之外
實現(xiàn)與當事人充分和良好的溝通,是保證新聞采訪成功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部分。一般的采訪,只要能找到當事人,那么語言的溝通幾乎沒有問題。而“涉外”采訪,是與外國人或者身處在國外的中國人交流,對于記者來說,無形中就增加了一道障礙,那就是外語需要過關。
所謂,功夫要下在采訪之外。知名主持人水均益、陳魯豫等,都在各自的節(jié)目中采訪過很多外國人,他們良好的英語水平不僅能夠實現(xiàn)與外國一些重量級人物的對話,甚至可以達到同聲傳譯的標準。實現(xiàn)與不同國度的被采訪對象無縫對接,這實際上也將記者的采訪向度一再拓寬,并體現(xiàn)出節(jié)目的價值。
而都市報的記者雖然更多的是應對國內乃至本地區(qū)的新聞,但如果能夠在語言層面上得到加強,無疑關注的視角會放寬,還能夠借此擴大報紙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二、共鳴的情感
在故事類的新聞報道中,人是最不可或缺的要素。重視寫人,依據(jù)的是新聞學上的“接近性”原理。接近性包括地理上的、心理上的、利益上的,凡是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與受眾接近,這一新聞報道就會使受眾關心、注意和感興趣。所以對于“涉外”題材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和老百姓在情感上的共鳴,讓報道的主體在心理上和老百姓接近,對于他們的故事,讀者就會喜聞樂見。這是都市報的記者需要多下功夫的地方,也對采訪提出了一些要求。
1、題材選擇
隨著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學習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人們看到老外已經(jīng)不是新聞了,所以在一些涉及外國人的報道中,顯著性變得很重要,比如一些名人做了什么事情,往往能吸引讀者的注意。而確信報道中包含“與讀者的相關性”元素也是記者需要把關的問題?,F(xiàn)實的報道中,這些要素的混雜往往能夠成就一篇吸引讀者的報道。
2011年9月3日,《新安晚報》報道了中國著名的黃梅戲表演大家韓再芬在安慶收了一個美國女學生白莉做弟子。兩個似乎完全不沾邊的人,因一次訪美巡演結緣。在四個月里,韓再芬將傾其所能,教授這個“洋徒弟”黃梅戲。韓再芬為什么愿意收個洋徒弟呢?中國孩子都不一定會唱黃梅戲,外國女孩能唱好?這一連串的問題都停留在讀者腦子里。記者趕赴收徒現(xiàn)場一一詢問。
同年12月,在白莉的匯報演出上,記者又來到后臺繼續(xù)報道,經(jīng)過韓再芬的親自指點,《女駙馬》、《鬧花燈》等諸多名段,這個美國女孩唱得字正腔圓,她還透過當晚的義演,幫助一位身患尿毒癥的黃梅戲演員。這一報道由于結合了普通外國人與國內的名人,就顯得不那么普通了,再加上“黃梅戲”這一本土化的元素“搭橋”,也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理。
2、捕捉情感
尋親題材在都市報的記者采訪中經(jīng)常觸及,而如果是被外國人領養(yǎng)的中國孩子回來尋親又怎么樣?顯然更吸引讀者的關注。這些孩子自小生活在國外,怎樣在采訪中貼近這個家庭?在報道的呈現(xiàn)中引起本地讀者的興趣和共鳴?人物情感顯然是記者最需要用心的地方。
對于孩子來說,如何面對當初父母不要自己的現(xiàn)實,往往是尋親路上最艱難的一面,也最讓讀者揪心。2011年7月23日,《新安晚報》報道了一篇17歲美籍女孩回馬鞍山尋親,美國媽媽一路陪伴的稿件中,記者就直接拋出了這些問題,美國女孩Laney也沒有回避。最終在稿件中她對父母有一段這樣的陳述,也戳中了無數(shù)讀者的淚點?!拔抑浪麄兎浅畚?,因為選擇放手也是一種愛。很多朋友都會問我,為什么要回到中國來尋親?因為我渴望了解自己生活過7個月的地方,渴望知道我有沒有兄弟姐妹、父母可好。這份惦念和愛時時刻刻都在我心頭蕩漾?!痹趪说恼Z境和思維下,這個雖然有著外國元素的真實故事,還是在情感上塵土歸一。
3、善用畫面
除了透過語言在情感上對外國尋親故事進行挖掘,筆者認為圖片也是這類新聞在呈現(xiàn)上不可或缺的要素。有著東方臉孔的孩子和外國臉孔的父母,本身在視覺上就呈現(xiàn)出了巨大的沖擊和情感上穿透力。
2012年7月16日,《新安晚報》講述了一則故事,美國女人瑪麗蓮帶著7年前從合肥兒童福利院收養(yǎng)的9歲小女孩Madi-son到淮南三和鄉(xiāng)尋親,尋親當天,記者陪同她們來到現(xiàn)場,由于語言不通,幾個外國臉孔的大人和孩子舉“找媽媽”的紙條,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圍觀。隨后,在好心人的指點下,9歲的小女孩又來到了當初自己被丟棄的地方,在一間破舊房屋后的空地上,小女孩一個人站在空地上,隨后瑪麗蓮也走了過去,她抱起Madsion.兩個人都哭了起來。由于語言障礙,這個外國家庭與周遭的互動其實很少,但是她們被眾人圍觀和相擁而泣的時刻都被攝影記者捕捉了下來,這些照片后來配合文字傳播到網(wǎng)上,得到了包括中國日報、CNN等眾多媒體的轉載,也把這個故事里的情感呈現(xiàn)得打動人心。
三、技巧的運用
對于都市報的記者來說,互聯(lián)網(wǎng)早就成為尋找線索的一個重要來源,如果需要找到權威的信息發(fā)布,大學、政府部門的官方網(wǎng)站都是不二的選擇。由于時空的局限,對于涉及到國外人物的新聞,具有話語權的官方網(wǎng)站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搜尋渠道,并成為涉外報道的重要依據(jù)。不過在實現(xiàn)成功報道之前,除了語言優(yōu)勢,記者還要做足一些功課,確保采訪的順利進行。
1、郵箱、論文的妙用
在涉外采訪中,外國人比較注重隱私,相對于手機號碼而言,電子郵件無疑是既便捷又常用的一種聯(lián)絡方式。在對一些重要人士的采訪中,電子郵件可以充分的表達出記者的采訪目的,爭取到被采訪對象的情感共鳴并獲得回復。那么如何尋找到被采訪對象的郵箱呢?筆者以《新安晚報》兩次諾貝爾獎的采訪為例進行分析。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三位得主之一的德國科學家托馬斯·祖德霍夫,他的夫人是中國科大89級校友陳璐,《新安晚報》記者通過祖德霍夫和陳璐供職的斯坦福大學官網(wǎng),搜索到他倆的簡介以及電子郵箱,并進行了郵件采訪。幾天之后,陳璐回復《新安晚報》電郵分享愛人得獎感受,祖德霍夫也透過《新安晚報》向科研學子提建議,取得了良好的報道效果。
有時在尋找電子郵件時還有一定技巧。2014年10月,華裔科學家、科大校友楊培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呼聲很高,《新安晚報》記者再度希望通過他供職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尋找他的個人信息,但未果。考慮到科學家經(jīng)常發(fā)表論文,筆者又調整思路檢索他的論文,最終在論文的結尾找到了他的聯(lián)系方式,并與之溝通完成了一篇報道,滿足了讀者的興趣。
2、采訪多信源
與國內的采訪不同,一些小型的跨國果訪,對于都市報的記者來說大多時候不能做到人到現(xiàn)場,但并不能因此就放松對新聞真實性的多角度核實。2012年6月,《新安晚報》報道了一位淮南小伙盧巖參與倫敦奧運領獎臺設計的故事,可以對此作出一個較好的詮釋。
線索首先來源于騰訊體育駐倫敦的記者報道,而《新安晚報》記者并不能趕到倫敦,所以能否聯(lián)系上盧巖成為了一個問題。這條新聞已經(jīng)多方轉載,記者通過新浪微博,恰好看到盧巖以前在國內實習時的一位同事轉載了這一新聞,并順利從他手里要到了盧巖的QQ號。即便盧巖能夠跟記者加上QQ并溝通,但稿件最終呈現(xiàn)如果只是盧巖一個人自述顯然不妥,再加上稿件又涉及倫敦奧運會等關乎國際形象的內容,如果只采訪一個當事人,那么稿件或許還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隨后,《新安晚報》記者又通過電子郵件聯(lián)系到盧巖就讀的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辦公室,提出采訪需求并核實這一事件。幸運的是,該校辦公室的秘書非常熱情,不僅向記者提供了盧巖的手機號和郵件,并對該校優(yōu)秀學生盧巖及同伴參與倫敦奧運會的設計一事表示非常驕傲并點評。而在該校的官網(wǎng)上,記者也找到了學校對這一事件的新聞報道。此外,在倫敦奧運會的官網(wǎng)上,記者還下載到了盧巖和同伴與他們設計的奧運領獎臺的合影,成功地完善了這一報道,確保了報道的真實性。
結語
通過實踐我們得知,想做好“涉外”新聞的報道,除了夯實外語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注重對新聞各個要素的掌握,學習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合理的判斷報道題材,捕捉人物的情感,使得新聞故事的呈現(xiàn)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對“涉外”報道不斷學習和研究,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時的視野也會更加開闊,并不斷服務于普通讀者,讓報紙更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