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關于傅斯年的評價問題

2015-09-10 07:22謝桃坊
文史雜志 2015年2期
關鍵詞:傅斯年國學學術

王森的《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是他在美國普林頓大學學習時完成的博士論文,1993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中譯本于2012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此著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以臺灣中央研究院藏傅斯年檔案為主要材料,又廣泛地搜集了大陸、臺港及海外有關各種資料,因而資料極為豐富;二是將傅斯年置于近世中國時代思想和學術脈絡進行考察,以凸現(xiàn)人物的真實的歷史文化背景;三是以問題為主干而又不失敘事性的歷史寫作,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故整個論述具有問題的取向。因此,這是眾多關于傅斯年傳記中的一部最富特色的和最有學術價值的歷史人物的評傳,而非普通的傳記,故讀后能給人以學術的和思想的許多啟迪。然而由于此著是“問題取向”的,其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我以為是頗值得商榷的。茲試述一得之見,以就教于王森先生及學界師友。

一、傅斯年的歷史定位是什么

在歷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的人物,他們或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道德、學術、藝術、文學、哲學、宗教、科學的某些領域作出過重大貢獻。當我們對某一歷史人物作出較客觀的歷史評價時,只能就其主要的功績或成就作出評價,經(jīng)予歷史定位,否則難以見到其真正的歷史意義。王森將傅斯年(1896—1951)置于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的背景下進行考察,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思路,但書名為《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則顯得空泛。中國近世與傅斯年同時的歷史人物例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周作人、馬寅初、梁實秋、嚴復,等等,他們哪一位又不是“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呢?他們不可能脫離特定的歷史與政治環(huán)境的,必然生存與活動于其間。這即是說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人都是“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不獨僅是傅斯年一人。因此這樣的標題沒有揭示出傅斯年的本質(zhì)的意義。所謂“個體生命”,這在嚴格意義上是指個人的生物性質(zhì),而非指社會的屬性。我想,這“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似欲表明在歷史與政治中的個人命運;即使這樣,以之作為傅斯年評傳的標題仍是十分空泛的。王森認為:“作為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學者、政治家、社會批評家及學界領袖的傅斯年,是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影響、色彩最豐富的人物之一。”的確傅斯年在學生運動、學術、政治、社會活動、學界等方面都是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因而其人生色彩亦是最豐富的。王森遂由此逐層展開對傅斯年的評述。它因資料的翔實和立論的宏大,固無可議;但縱觀傅斯年的一生,應該給予怎樣的歷史定位呢?

傅斯年在五四時期是北京大學的學生領袖,亦是五四運動游行的總指揮,這是他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的歷史角色而已。他曾是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的參議員,并成功地以向國民政府兩位行政院長的攻擊而著名政界,但他從未擔任過政府的行政職務,甚至在抗日戰(zhàn)爭后謝絕了擔任國府委員、教育部長和考試院長的職務。他是以一位士人的社會正義感和愛國精神偶爾對社會政治進行批評并參與社會活動的。他不是一位政治家和社會批評家,在本質(zhì)上是屬于自由主義者。1919年秋,傅斯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文本科國學門,于12月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1923年轉(zhuǎn)至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26年秋歸國。他于1928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1946年兼任北京大學校長。1948年12月歷史語言研究所遷臺灣,他又兼任臺灣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和院立法委員。傅斯年是治學廣博而卓有成就的學者,其專著有《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詩經(jīng)講義稿》《戰(zhàn)國子家敘論》《史學方法導論》《史記研究》《東北史綱》和《性命古訓辨證》等。傅斯年創(chuàng)建和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按照他所定的計劃和旨趣進行工作的。此所最初的研究人員約三十人,至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時已發(fā)展為六十人,此外還聘請了一些特約研究員,因而集聚了著名的學者并培養(yǎng)了新一代學者,如陳寅恪、徐中舒、胡適、劉夐、陳垣、容庚、商承祚、顧頡剛、朱希祖、馬衡、容肇祖、趙萬里、陳槃、李家瑞、勞干、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林語堂、沈兼士、楊時逢、丁聲樹、李濟、董作賓、梁思永、丁文江、石璋如、岑仲勉、梁思成、芮逸夫、馬學良、嚴耕望、何茲全、王明、楊志玖等。大型學術集刊《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訖于1949年共出版二十本;此外還出版學術專著單刊和專刊多種,并在考古發(fā)掘、史地考察、方言調(diào)查、人類學調(diào)查和語音實驗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工作在國內(nèi)和國際均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中國歷史語言學派。傅斯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和臺灣大學校長的時間雖然短暫,但其改革措施和樹立的學術信念,受到學界的稱贊并得到發(fā)揚。我們?nèi)绻o傅斯年的歷史定位,其主要貢獻是在學術事業(yè)方面,他應是杰出的學者和學界領袖。

二、傅斯年是否后古史辨派的史家

關于傅斯年創(chuàng)立的中國歷史語言學派和他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術性質(zhì),他未作明確的解說,因此自來即易生歧義。王森以為:“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現(xiàn)代中國有一場史學革命,它開始于顧頡剛,完成于傅斯年”;他認定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歷史研究機構”。此代表了學界一般的看法。我們?nèi)艨疾熘袊鴼v史語言學的真實含義、史語所組織機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fā)表的論文的特點,則可作出不同的判斷。

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和以傅斯年領導的歷史語言學派,二者的旨趣有異,但他們的研究的對象和采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均屬于國學研究性質(zhì)。1905年2月上海國學保存會刊行《國粹學報》,標志國學運動的興起。國粹派學者們志在保存以儒家政治倫理觀念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以抵制新學和西學。1923年1月胡適發(fā)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標志國學運動新傾向的興起。新思潮的國學家們將國學視為純粹的學術研究,提倡用科學考證方法以研究中國文獻與歷史存在的狹小的學術問題。1926年由顧頡剛主編的《古史辨》第一冊出版。他遵照胡適的意見從對中國古籍的辨?zhèn)喂ぷ鏖_始,以疑古的態(tài)度對先秦典籍和上古史傳說進行考辨。此種新的學術風尚得到許多新文化學者的支持,形成了古史辨派。此年12月傅斯年應朱家驊之邀請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科主任,于1927年秋創(chuàng)設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顧頡剛于此年4月應傅斯年之聘到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工作,不久離去。傅斯年于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發(fā)表《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標志中國歷史語言學派的興起。古史辨派是一個以疑古態(tài)度討論中國古代文化的志同道合的師友群體,歷史語言學派則是一個研究中國歷史與文獻的專業(yè)團隊。這兩派成員大多數(shù)是互為師友的,而且互在《古史辨》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發(fā)表論文。古史辨派的一些成員還是史語所的特約研究員。這兩派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同屬國學的范圍。因此認為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這是指傅斯年是古史辨派之后的晚輩史家,還是指他繼承了古史辨派的學術宗旨?凡此,皆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古史辨派和歷史語言學派皆是國學運動新傾向的兩個流派;顧頡剛非新史學的開創(chuàng)者,而傅斯年亦非新史學的完成者。

傅斯年在德國留學期間接受了歐洲近代實證主義史學派——蘭克學派的學術思想。柏林大學史學教授蘭克(1795—1886)是此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把歷史研究與文籍考訂聯(lián)系在一起,主張對歷史事實以精確的研究。蘭克學派將史學等同于史料學,提倡堅實的考據(jù),以調(diào)查材料、辨析材料的真?zhèn)螢槭穼W的更高藝術。傅斯年創(chuàng)立的歷史語言學派雖然受到蘭克學派的影響,然而絕非蘭克學派在中國的移植。“歷史語言學”是傅斯年提出的一個有獨特含義的新的學術概念。這里“歷史”是廣義的,泛指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是指記錄語言的文獻。王森參證西方史學界的意見認為:“歷史和語言的結(jié)合是蘭克學派和德國史學的一個重要特征,而這個口號卻是傅斯年提出的?!边@個論斷是符合事實的。傅斯年在歐洲近代史學和語言學的啟發(fā)下形成了中國歷史語言學觀念。他以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對文字的考訂,對史料的辨疑,以及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jù)學,皆具近代科學實證方法的意義。因此,他主張采用新工具以處理新獲的材料,在學術上開拓新的境界。歷史語言學并非歷史學和語言學的并列,它是一個新的綜合性的學科。它以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對象,采用西方自然科學方法與中國考據(jù)學相結(jié)合的方法,以解決中國歷史與文獻中存在的學術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下設四個小組:歷史組重在搜集史料并進行文籍考訂;語言組除進行語言學研究外,還做方言調(diào)查,考證文字、語音、語義等問題;考古組進行考古發(fā)掘以提供新的材料;人類學組搜集人類學資料,并對少數(shù)民族的族源進行考辨。此四個組是歷史語言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個中國歷史語言學觀念是很獨特的,其學術性質(zhì)亦是獨特的。它是傅斯年新創(chuàng)的。

胡適于1919年發(fā)表《新思潮的意義》,主張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出整理國故的口號。傅斯年隨即表示:“把我國已往的學術、政治、社會等材料,研究出些系統(tǒng)的事物來,不特有益于中國的學問界,或者有補于世界的科學?!彼J為“國故是材料,不是主義”,“至于保存國粹,實在可笑”,主張“研究國故必須用科學的主義和方法”。他發(fā)現(xiàn)“國故”易于與“國粹”混淆,所以此后不使用這兩個概念。他又以為歷史語言所的研究工作雖然材料大多數(shù)為中國的,但卻不限于此,希望建立東方學以之與歐洲的漢學爭勝,所以不贊成用“國學”這個概念。我們回顧國學運動歷史時,不難見到:1923年胡適發(fā)起的《國學季刊發(fā)刊宣言》,1926年顧頡剛發(fā)表的《古史辨第一冊自序》和1928年傅斯年發(fā)表的《歷史語言研究工作之旨趣》,他們?nèi)叩钠鞄秒m不同,名稱相異,而研究對象和方法卻是基本相同的,即是均以科學考證方法研究中國歷史與文獻存在的學術問題,均以考證為顯著的特點,因而在學術性質(zhì)上實為國學研究。王森于近年曾主持過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工作,他承認傅斯年雖然“激烈地抨擊所謂的國學,而在外人看來,史語所的許多工作恰屬于這一范疇”。這說明在此所的內(nèi)部不以為他們的工作是國學研究,然而學術界從客觀的視角看來,他們的工作正是國學研究的范圍。王森對史語所學術性質(zhì)的判斷是頗為矛盾的,既以為它是史學機構,又承認為國學研究性質(zhì);而以為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則更不能自圓其說了。

三、傅斯年是否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

1919年5月4日北京十三所大學的三千余名學生,舉行旨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的示威游行,無疑這是一個政治事件,屬于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以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刊為標志而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提倡自由和科學的現(xiàn)代新思想、新道德而反對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道德的思想革命;一是提倡新的白話文學,反對舊文學的文學革命。當時青年參加的五四游行示威,基本上是在新文化思想的鼓舞下表現(xiàn)出的愛國行動,因而成為現(xiàn)代中國的一場文化和思想的啟蒙運動。這個運動并不是某一政治集團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而是一場群眾性的運動。青年學生們雖然受到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卻未形成明確的政治觀念,所以在五四之后他們各自選擇了自己的社會人生道路。參加五四運動的青年傅斯年、羅家倫、段錫明、許德珩、張國燾、鄧中夏、羅章龍、楊振聲、匡互生、聞一多,以及北京大學《新潮》社的成員譚平山、張申府、葉紹鈞、朱自清、俞平伯、康白情、顧頡剛、汪敬熙、馮友蘭,他們此后或為共產(chǎn)黨員、國民黨員、自由主義者、社會活動家、作家、科學家、哲學家,或為政界和學界的領袖。這種分化是必然的,并不存在一個畢生以五四精神為宗旨的典范的“五四青年”,尤其不應永遠給他們貼上“五四青年”的標簽。

傅斯年于1918年夏在北京大學約集同學羅家倫、毛子水等二十余人創(chuàng)立新潮社,于1919年1月1日擔任《新潮》月刊的主編,繼而參與領導五四運動,因而是著名的“五四青年”。自1918年以來傅斯年在《新青年》和《新潮》發(fā)表了系列的鼓吹新文化思想和新文學革命的文章。他期望同學們“去掉遺傳的科學思想,進于現(xiàn)世的科學思想;去主觀武斷的思想,進于客觀懷疑的思想;為未來社會的人,不為現(xiàn)在社會的人;造成戰(zhàn)勝社會之人格,不為社會所戰(zhàn)勝之人格”。他主張:“我們應當一方面創(chuàng)造新思想、新文藝、新道德著手;一方面應當發(fā)展破壞舊有的主義?!彼J為“個性發(fā)展,‘善’才能隨著發(fā)展”,而破壞個性最大的勢力是“中國的家庭”。他堅信“近世史之精神,全在思想自由”。這些言論在五四時期是很有社會影響的。傅斯年在歐洲留學期間吸收了西方近代實證主義的科學思想,回國后從事于中國歷史語言學的建創(chuàng),自此成為學者兼學界領袖。他早年空泛的新文化思想,發(fā)展為成熟的務實的學術思想,創(chuàng)立了一個國學運動的新的學派,實現(xiàn)了宏大的高遠的學術理想。傅斯年在學術事業(yè)上是完全成功的,其學術宗旨影響了一個時代的風尚,而且至今猶有其意義。

因為傅斯年是五四運動甚有影響的青年,王森在著作中便給他永遠貼上“五四青年”的標簽。王著全書共六章,在第一章《傅斯年的早年》里自然應該論及“傅斯年和《新潮》”,“作為五四游行示威主將的傅斯年”,“作為文化批判者的傅斯年”,這些都是很恰當?shù)?;然而在第五章《五四精神的負擔》和第六章《一個五四青年的晚年》,一再以“五四青年”定位來論證傅斯年前后思想的反差而造成的“一團矛盾”。全書的結(jié)語標題為“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這樣王森考察了傅斯年作為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之后,帶著“問題的取向”而作出的結(jié)論竟是:傅斯年這個“五四青年”的一生的努力是失敗的。此結(jié)論的主要依據(jù)是:反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五四思想的特征,作為“五四青年”的傅斯年曾經(jīng)不遺余力地鼓吹批判傳統(tǒng),而晚年竟指責“全盤西化”口號的荒謬,并相信中國傳統(tǒng)才是真正的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念。這所概括的傅斯年晚年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否確切,姑且不論;即使此論可以成立,也不足以認定傅斯年是一個失敗者。任何一位歷史人物在歷史與政治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其思想必然隨著主體的觀察、閱歷、體驗、感悟、反思、選擇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最終形成個人的獨特的思想歷程。這歷程中自然對早年的思想有揚棄,而又存在基本思想的脈絡。傅斯年也是如此。因而若以其早年的思想為標準,以衡量其一生的得失,則無異刻舟求劍,可能作出極不恰當?shù)慕Y(jié)論。傅斯年后來雖然成長為學者兼學界領袖,其實早年的思想光輝仍含蓄地或深藏地保留著的。他于1944年發(fā)表的《‘五四’二十五年》的文章里仍然認為:“恢復民族的固有道德,誠為必要,這是不容懷疑的。然而滌蕩傳統(tǒng)的瑕穢,亦為必要,這也是不容懷疑的。”關于五四的“民主”與“科學”的口號,他肯定“民主在今天,已是世界大勢所必趨”;對于“科學”,他說:“我要提出五四一個舊口號,這口號是‘為科學而研究科學’?!痹诟邓鼓耆ナ赖那耙荒辏?950年),他談到對待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時,認為“其中應改的東西,不惜徹底的改;應擴充的東西,不惜徹底的擴充”,并堅持反對國粹主義。王森又終于不得不承認:“然而說傅斯年最終拋棄了所有五四的理想是不準確的……他仍被承認是科學和自由這兩個五四時代的核心理念的堅強支持者?!边@樣,王森在邏輯上陷入矛盾錯亂的境地,否定了其“一個五四青年的失敗”的結(jié)論。

凡是為歷史人物寫評傳,自然要對其生平與思想中涉及的重要問題作出評論,甚至有必要對其一生的是非功過作出論定。這必然是在搜集與辨析這位歷史人物的大量文獻資料后,從中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從而進行考察和研究,給予較客觀的評價。如果粗略地從主觀印象出發(fā),預設“問題的取向”去寫評傳,便可能導致所作的結(jié)論偏離人物的真實。由于王森以“問題的取向”寫作這部評傳,故其學術性極為突出,而又存在一些可供商榷的問題。這將啟發(fā)我們對傅斯年這位歷史人物作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汎森:《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王曉冰譯,三聯(lián)書店,2012年。

2.歐陽哲生編《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謝桃坊:《致中國歷史語言之學于自然科學之境界中——論傅斯年與歷史語言學派在國學運動中的意義》,《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年第9期。

4.陳平原、夏曉虹編《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xiàn)代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猜你喜歡
傅斯年國學學術
“垂”改成“掉”,好不好?
傅斯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傅斯年向夫人認錯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元氣淋漓的傅斯年
傅斯年:我們不是讀書的人
學術
崇信县| 馆陶县| 镇坪县| 青田县| 黑河市| 武川县| 和平县| 镇赉县| 洪湖市| 榆林市| 富阳市| 托里县| 韶关市| 芒康县| 油尖旺区| 卢氏县| 十堰市| 永定县| 浦江县| 浮山县| 洛南县| 石台县| 兰西县| 灵武市| 隆安县| 中阳县| 江北区| 固安县| 铜川市| 永定县| 宣威市| 津南区| 安图县| 马关县| 怀来县| 鲁山县| 海南省| 大英县| 康乐县| 满城县|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