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杰
最近,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在國內(nèi)成為熱門,緣起以前默默無聞、而今在音樂界幾乎無人不知的一位中國女鋼琴家:朱曉玫。朱曉玫以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成名,出版過此曲的唱片,現(xiàn)場演奏此曲已兩百多場。2011年,張克新先生,現(xiàn)在朱曉玫在大陸演出的經(jīng)紀(jì)人,寫過一篇尋訪朱曉玫的文章,非常感人。在我的記憶中,這可能是國內(nèi)最早的、最為生動詳細的對朱曉玫的報道,對引發(fā)“朱曉玫熱”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現(xiàn)在,朱曉玫在去國他鄉(xiāng)多年后,以巨大的成功“衣錦還鄉(xiāng)”,于2014年11月到國內(nèi)多個城市巡演,演奏的曲目就是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其中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小廳的一場演出(11月9日),在開票四十八小時內(nèi)全部售完;后再加演一場(11月13日),電腦顯示開票僅十分鐘,又全部告罄。全場只彈一首曲目的鋼琴獨奏會,如此熱銷,在上海好像還從未有過。
就在我翹首以盼時,非常遺憾的事情發(fā)生了——我不慎腳傷,無奈只得在家中休養(yǎng),無緣朱曉玫在上海的音樂會。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把以前收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唱片悉數(shù)找出,一一聆聽。這一聽,就覺得有話要說了。
其實,《哥德堡變奏曲》是不太適合在現(xiàn)場演奏的。當(dāng)時他的學(xué)生哥德堡是位演奏家,侍奉當(dāng)時在德國的俄國使臣凱瑟林伯爵。凱瑟林患有失眠癥,哥德堡就請老師巴赫寫一首能夠幫助催眠的曲子,以便在晚上侍奉凱瑟林時為其演奏,助其睡眠。也許這首曲子真的達到了這一效果,事后凱瑟林伯爵送給巴赫一只裝滿一百枚金路易的金杯作為酬謝。據(jù)說在巴赫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一首曲子得到如此豐厚報酬的,唯有《哥德堡變奏曲》。
由此可見,巴赫當(dāng)時作此曲,并不是為了公開演出,不是為了興奮觀眾(作曲家大多數(shù)為現(xiàn)場音樂所作的曲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都是為了興奮觀眾嗎?)相反,他是要讓聽者靜下心來。朱曉玫說她平時在寓所,每天上午要彈幾小時巴赫,尤其是《哥德堡變奏曲》,心就安靜下來了。朱曉玫在音樂會上經(jīng)常彈此曲,主要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內(nèi)心安寧。為了鋼琴,她吃了太多常人無法想象的苦。
所以說,《哥德堡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起因與巴赫的其他鍵盤作品是不同的,如他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德國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等?!陡绲卤ぷ冏嗲份^少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音樂會上,也是情有可原。
《哥德堡變奏曲》為什么這么出名,這么偉大,成為音樂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著名變奏曲?是因為巴赫高超的作曲技巧,是因為巴赫在此領(lǐng)域的開天辟地。全曲一頭一尾兩次主題呈現(xiàn),其中三十段絢麗多姿的變奏,曲盡其妙,上天入地,猶如一次漫長的人生旅程,從起點到終點——曲終后,又仿佛是新的起點在等待——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這不是人間歷史的一種象征、一種縮影嗎?
然而,坦率說,這樣的聆聽體驗,并不是輕易能得到的。作為演奏者,除了高超的技巧以外,更要有一顆虔誠寧靜的心;聆聽者呢,除了賞樂美感的積累,也要有寧靜淡泊的聆聽心態(tài)。這樣雙方結(jié)合,互相感應(yīng),氣息相通,才會得到完美的演、聽效果。朱曉玫曾坦言,她在以往兩百多場演出中,真正達到忘我演奏境界的,只有兩三場。只有忘我的境界,才是最好的演奏狀態(tài)。我非常敬佩朱曉玫的坦誠,沒有幾個人敢如此坦誠,這同時也說明了,現(xiàn)場演奏《哥德堡變奏曲》,對演、聽雙方來說,都不容易。
巴赫時代,還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鋼琴,《哥德堡變奏曲》原是為古鋼琴,即大鍵琴而作的。不過,如果巴赫能活到現(xiàn)代,想必是同意用現(xiàn)代鋼琴演奏他的鍵盤音樂的,因為從音樂的豐富性和表現(xiàn)力來說,現(xiàn)代鋼琴明顯超過大鍵琴,因此無論是唱片還是現(xiàn)場演奏,目前《哥德堡變奏曲》的鋼琴版本遠遠多于大鍵琴版本。因此,本文不談大鍵琴版本,只說鋼琴版的《哥德堡變奏曲》。
欣賞音樂,總會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欣賞不同時期的音樂,也會有不同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比如我們聆聽巴洛克音樂,就不能以古典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聆聽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就不能以浪漫派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那么,具體到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究竟怎樣的演奏,才算是“既得其精髓,又悅耳賞心呢”?我想,還是結(jié)合不同的版本來說吧。
先說一個向來被認為比較“標(biāo)準(zhǔn)”的版本,由DG出品,俄羅斯鋼琴家安德烈·加夫里洛夫(Gavrilov)演奏。加夫里洛夫深得俄羅斯學(xué)派的精髓,技藝全面,自律甚嚴,一度隱退,修身養(yǎng)性,這個《哥德堡變奏曲》(1993年)應(yīng)該是他復(fù)出后錄制的,用時七十四分鐘左右。加夫里洛夫在談到他錄制這款唱片時說,他演釋時想到的是《舊約·圣經(jīng)·傳道書》中的“陽光下都是舊的,我所看見的陽光下的一切勞碌都是虛無,是精神的煩惱”。他說三十段變奏其實是巴赫那個時代的各種生活場景,比如宮廷的宴會、舞蹈、狩獵以及面對自然的沉思默想。主題經(jīng)由三十種生活場景的變幻后,最后又回歸到開始。
如果說為了增加演奏或者聆聽的趣味性,加夫里洛夫此說也可理解,他也確實以變化多端的高超琴藝,給予了全曲生動多面的場景化表現(xiàn),強弱對比鮮明,音色明亮多彩。然而,無論如何——這離巴赫的本意遠了些,好聽是好聽,美麗而不質(zhì)樸也。
巴倫博伊姆有一個現(xiàn)場錄音,由TELDEC出品。巴倫博伊姆的用時約八十分鐘,比加夫里洛夫還長。巴倫博伊姆的琴聲流暢圓潤,落指輕捷,細節(jié)豐富,款款而彈,猶如長煙落日,高遠遼闊。他與加夫里洛夫有些異曲同工,琴聲美,給了巴赫面子,但飄而不實,巴赫聽了可能不會心悅誠服。
匈牙利鋼琴家安德列斯·席夫,早年即以演奏巴赫出名,他錄制的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哥德堡變奏曲》等唱片,因為當(dāng)時古爾德異峰突起而被輿論界看輕,其實是不公平的。他早年由Decca出品的《哥德堡變奏曲》,現(xiàn)在聽來趣味淡雅,古意盎然,樸素自然,非常接近巴赫的內(nèi)涵。他不炫技,不做作,不追求表面的戲劇性、美悅度,注重內(nèi)省,分寸感恰到好處。2012年5月,席夫在上海音樂廳的獨奏會,以歷史性的九次安可載入史冊。現(xiàn)在重新聆聽他的《哥德堡變奏曲》,我明白了:他演奏巴赫的風(fēng)格早就形成,一以貫之。
美國鋼琴家默里·佩拉西亞早年以莫扎特鋼琴協(xié)奏曲出名,后手受傷,隱退多年。復(fù)出后,多彈肖邦和巴赫,得過好幾個唱片大獎,其中2000年由Sony出品的《哥德堡變奏曲》為他贏得不薄的名聲。佩拉西亞以美聲著稱,他的音色、音質(zhì)非??季?,圓潤醇厚,從容不迫,溫情脈脈,浪漫飄逸,悅耳動聽,迷人心醉。這些特點,在他錄制的《哥德堡變奏曲》中多有表現(xiàn)。如果是初次聆聽《哥德堡變奏曲》,作為入門,我尤其推薦這個版本。
談巴赫,不可能避開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德。古爾德為巴赫生,為巴赫死,一生貫穿巴赫,尤其是《哥德堡變奏曲》,前后錄了三次。古爾德最迷巴赫,但一首作品錄音三次,唯有《哥德堡變奏曲》,可見他對此曲的情有獨鐘。古爾德三次錄音的時間分別為:1955年、1959年、1981年,都由Sony公司出版。
第一次1955年,古爾德首次赴美演出。那年他二十三歲,風(fēng)華正茂,青春飛揚,紐約、華盛頓瞬間刮起了一股古爾德旋風(fēng),特別是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別開生面,獨步天下,引起極大反響,哥倫比亞公司馬上邀請古爾德錄制唱片,出版后非常暢銷。這就是聞名樂壇的“1955年版”,夸張些說有點劃時代意義,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古爾德的版本只有三十八分鐘左右,他將曲中的重復(fù)段落簡而又精,烙上了鮮明的古爾德標(biāo)記,在這之前和之后,都難以見到用時這么短的版本,某種程度上也便于《哥德堡變奏曲》在現(xiàn)場演奏——說實話,常規(guī)的演奏都要六十分鐘至七十五分鐘左右,對鋼琴家和聽眾的全神貫注是個考驗。當(dāng)然,時間的長短僅僅是形式,關(guān)鍵是古爾德的演奏,他觸鍵靈敏,落指如風(fēng),隨心所欲,如入無人之境,興奮時甚至?xí)叱m然經(jīng)過唱片公司處理,但仍能隱隱聽到古爾德在錄音時的哼唱聲。他的三個版本都是這樣。他是真心愛巴赫,他是在情不自禁地傾訴對巴赫的愛。其實,古爾德是非常摩登、另類的,他的演奏甚至有點爵士的味道。按理,他的彈法是不太符合人們原來心中的巴赫的,但他偏偏筆走偏鋒,獨辟蹊徑,獨創(chuàng)了一個巴赫,而這個巴赫居然贏得了人們的認可和激賞。
古爾德1981年錄制的第三個《哥德堡變奏曲》,被認為是“天鵝之歌”,因為第二年古爾德就去世了,終年才五十歲。這個版本有同步錄像,建議各位可以欣賞DVD。此時的古爾德頭發(fā)稀疏,蒼老謝頂,腰背佝僂,帶著深色寬邊眼鏡,與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時期判若兩人,其衰老之速,異于常人。由此觀之,他第二年離開人間,已有跡象。然而,他的琴聲依然健清、流暢、一氣呵成。與“1955年版”相比,他的速度、力度、靈敏度有些緩下來(用時51分鐘左右),情感卻更加飽滿,更加人性化,更加抒情,尤其是最后陳述的詠嘆調(diào)主題,真是說盡心中無限事,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可謂絕唱!
不知為何,在古爾德的三個錄音中,1959年版本少有人提及。也許第一個版本是他的成名作,第三個版本是他的離別之作,作為中間的第二個版本就不引人注目了——如果是這樣,那是極大的疏忽。1959版錄制于薩爾茨堡,用時比“1955年版”還要短大約一分鐘,但并沒有倉促之感,總體上的陳述感覺反而比“1955年版”更中庸適度,不激進,沒有煙火氣,而且因為那時唱片制作進入了立體聲時代,聲音質(zhì)量更加完善。在聆聽這個版本時,我還驚喜地發(fā)現(xiàn),收錄在同一張唱片中的古爾德1957年在莫斯科演奏的巴赫《創(chuàng)意曲》(BWV788—BWV 880),觸鍵之精妙,意境之空靈,如有神助,堪稱驚艷!如果有人從沒聽過古爾德,那就先聽一下他彈的《創(chuàng)意曲》吧。
終于要說到美國鋼琴家羅莎琳·圖雷克(Rosalyn Tureck)了。圖雷克以她對巴赫的精深研究,曾創(chuàng)立國際巴赫協(xié)會、圖雷克巴赫協(xié)會。在當(dāng)代鋼琴家中,圖雷克的巴赫造詣最為獨到豐厚。在漫長的演奏生涯中,她共錄過六個鋼琴版《哥德堡變奏曲》,還錄過一個大鍵琴版《哥德堡變奏曲》,這不說絕后,但一定是空前的。我收藏的是1999年由DG出品的、也是她最后一版的鋼琴版《哥德堡變奏曲》,時年老太太已八十五歲了(八十九歲去世)。這個版本用時超過九十分鐘,所有的重復(fù)幾乎沒有遺漏,也許是迄今為止時間最長的《哥德堡變奏曲》。除了速度比較緩慢以外,琴聲的質(zhì)量一點都不像一個遲暮老人,穩(wěn)健扎實,字正腔圓,雍容華貴,儀態(tài)萬方,老巴赫的形態(tài)栩栩如生!
我認為,圖雷克《哥德堡變奏曲》與所有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她挖掘出了這首變奏曲背后所隱藏著的古老舞曲的內(nèi)核,她的演奏充滿了舞蹈的節(jié)奏與韻律?!陡绲卤ぷ冏嗲返钠鹗贾黝}和最后的反復(fù)主題都是一首詠嘆調(diào),而這個詠嘆調(diào)源自巴赫為妻子安娜·瑪格達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薩拉班德舞曲——請注意,這首變奏曲的主題是舞曲!也就是說,所有的三十段變奏都是圍繞舞曲主題展開進行的。聯(lián)想到巴赫其他的鍵盤作品,如《德國組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還有他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等,都有舞曲貫穿其中,可見,圖雷克以舞曲主導(dǎo)全曲,是完全成立、匠心獨運的。
如同《哥德堡變奏曲》主題開始后,經(jīng)過三十段變奏,再次回到主題,本文最后也要回到朱曉玫。朱曉玫的《哥德堡變奏曲》唱片,目前我還沒有聽到(據(jù)說彈得非常寧靜)。我在網(wǎng)上收看了她的兩個視頻錄像,一個用時四十六分鐘,一個是2014年萊比錫巴赫音樂節(jié)上,朱曉玫在巴赫生前長期任職并落葬的圣托馬斯教堂,也就是在巴赫的墓碑前,演奏《哥德堡變奏曲》,用時七十八分鐘)。享受如此殊榮,據(jù)說朱曉玫還是第一位。相比較而言,我更欣賞第一個視頻,朱曉玫的演奏生機勃勃,情感飽滿,律動感強,技巧敏捷有力,一股清新之風(fēng)撲面而來。很少有人這樣演《哥德堡變奏曲》。
就在我撰寫本文時,上海掀起了一股朱曉玫熱潮,兩場演出盛況空前,幾百元的票被黃牛炒到五六千元,各大媒體紛紛報道,成為滬上一大文化事件。就在演出前,《新民晚報》記者電話連線我,分析朱曉玫音樂會為什么這么火爆的原因。我主要談了以下幾點:她歷經(jīng)坎坷、苦難獨特的經(jīng)歷,引發(fā)了人們極大的好奇心;她人到中年還能獲得如此傳奇般的成功,不失為勵志新典范;就像打坐一樣,她幾乎每天都要彈《哥德堡變奏曲》,彈了三十多年,這已成為她生命的組成部分,因此她的《哥德堡變奏曲》才會與眾不同,別開境界,動人心弦!
就一個人與一首曲子的關(guān)系,除了朱曉玫,可能無人能出其右。這是音樂界的特例,也是音樂界的傳奇,更是音樂的超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