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燦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蓱z八九十,齒墮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少時共嗤誚,晚歲多因循。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
相傳白居易寫完詩后,會把詩讀給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嫗聽,遇到老嫗不懂的地方就改,一直改到老嫗能懂為止。這個故事頗具煽惑力,不過煽惑的不是詩人,而是讀者,因為如果都按照“老嫗能解”這4個字去要求歷代詩人,發(fā)展下去就是“勞動人民看不懂的東西就不是好東西”,類似的這種主張,我們絕不陌生。
從歷史上看,白居易“老嫗能解”的做法,只及于一身,對后世詩人并未有多大的沾溉。比如在他之后的李商隱,寫詩就喜歡密集使用典故,一樣名傳千古。宋朝就不用說了,詩家競以才學為詩,后世的讀者如果沒有一定的學養(yǎng),或者說傲慢得連既有的箋注都不愿去看,往往讀不懂宋人的詩。
所謂“老嫗能解”,只是白居易的野心,他希望自己作品的傳播面達到最廣。這種心志對于個人來說,實在是無可厚非。但如果據(jù)此評斷白居易的成就,恐怕就大謬不然了。清人葉燮說,白居易的五言律詩,對仗工整,用典貼切,常常讀得意猶未盡,杜甫之后不可多得。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但并非是針對通俗易懂而言。
事實上,白居易的詩只是面目俗,其主旨仍然是雅的?!恫恢率恕愤@首古體詩,可以讓人看到他的俗和雅。詩題的“致仕”,是官員退休的意思。有人認為白居易此作是在諷刺杜牧的祖父杜佑,因為杜佑年過七十尚未退休。這個說法存疑,因為杜佑曾屢次上書皇帝請求退休,皇帝起初不允許,最后拗不過,才答應了他的請求。況且杜佑立身謹嚴,為人平易謙遜,他在當時最為世人非議的,只是在其妻子去世之后,不顧親族的勸阻,將自己的一個妾升為正室,為當時的禮法所不容。
詩的最后4句,“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這可不是隨便一個老嫗就能懂的。此處用了一個典故。所謂“二疏”,指的是西漢賢人疏廣及其侄子疏受,疏廣官至太子太傅,疏受也做了太子少傅,叔侄倆顯赫一時。但到了太子12歲時,疏廣對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后悔?!眲裰蹲优c自己一起退休。疏受同意了叔父的提議,兩人一起辭官歸鄉(xiāng)。走的時候,同僚、友人在長安城的東郭門外為他們踐行,當日數(shù)百輛車來集,以至觀看熱鬧的路人感慨說:“賢哉二大夫!”
此詩前面的句子并沒有過人之處,像“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這種表述,是一貫的“白氏牌”開水,沒有味道可言。為這首詩增色的,也是此詩最值得回味的地方,是最后6句?!吧贂r共嗤誚,晚歲多因循?!边@兩句換成今日的話來說,就是人若不自警,往往容易變成自己當初討厭的那種人。結尾處的“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是在嘆息今天已經找不到像疏廣、疏受這樣的人了。
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裴度說:“以年致仕,抑有前聞,近代寡廉,罕由斯道?!敝赋霎敃r的官員普遍寡廉鮮恥、貪戀富貴,到退休年齡了還不肯去位。白居易這首《不致仕》,就是在著力批評這一現(xiàn)象。
從《不致仕》可以窺見,白居易雖然追求通俗,但并非無原則地遷就讀者,而是堅持以雅為指歸,像“賢哉漢二疏,彼獨是何人。寂寞東門路,無人繼去塵”這種句子,用意深刻然而措辭委婉,給人留有想象的空間、回味的余地,是風人之能事。
與老杜、李商隱等詩家相比,白居易的詩確實不耐讀。葉燮也承認,白詩讀多了會令人生厭——這正是白居易過于追求通俗導致的。不過,俗歸俗,白詩至少是有寄托、以雅為本的,這與那些一意遷就甚至是諂媚讀者的做法相比,顯然有著霄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