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5月25日那天,我看著3天后出發(fā)的機票,覺得自己絕對要錯過下周在加州召開的學(xué)術(shù)討論會了。
首先,盡管過了將近一個月,我的赴美簽證仍在“行政審理”中。其次,即使簽證即刻通過,我的護照也會被慢吞吞地送到廈門的中信銀行,再由銀行打電話通知領(lǐng)取,整個過程需要5到7個工作日。最后,由于人在北京,我還得委托母親代領(lǐng)護照后快遞過來。
我腦子里自然充滿著沮喪和憤怒的想法:“我去過美國這么多次了,居然還要被審,簡直不可理喻!”“難道你們看不出嗎?我只是去開一周會,我當(dāng)然會回國的!”“怎不早點簽證呢?怎不選擇北京領(lǐng)護照呢?”“萬一沒法代領(lǐng),我立刻飛回去還來得及么?”“要改機票嗎?萬一改期了卻還是拿不到護照就白改了?!薄胺凑F(xiàn)在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都沒用!”
50年前,美國心理學(xué)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定義過一種癥狀——“低挫折忍耐度(Low frustration tolerance)”。如果借用智商情商的概念,這就是面對挫折時的“低挫商”。艾利斯認為,許多當(dāng)代人已被“寵壞”,無法忍受事情有丁點不順。稍不稱心如意,低挫商者立刻覺得這種事不但根本不該發(fā)生,而且絕對不可接受,此外,更必定導(dǎo)向災(zāi)難性的后果。他們?yōu)檫@種思維定式付出的代價有二,一是焦慮、抑郁、憤怒等負面情緒,二是糟糕的行為決策,比如發(fā)泄怒火或無所作為。
倘若想要提高“挫商”,必得先改變大腦中的消極觀念。第一個要改的,就是遭遇挫折的定見。
肉身受傷、皮開肉綻,痊愈后往往長出丑陋的瘢痕組織,最好的情形不過是“恢復(fù)原樣”。我們習(xí)慣了這樣的模式,因此也認定了遭遇挫折時只可能有兩種結(jié)果,一是變得更糟,二是幸運之極的“沒有太大影響”。這種悲觀認知,很容易讓人在遭遇挫折時被怨恨或恐懼壓倒。
其實,大腦與皮肉不同,遭遇挫折時還會有第三種結(jié)果——逆境成長(adversarial growth)。心理學(xué)家理查德·特德斯奇提出,雖然不易,但許多人經(jīng)歷危機后,確實變得更“好”。他們精神上更成熟,心態(tài)更開放,共情能力更高,對自身能力更具自信,也更加支持周圍的人,就連幸福感和滿意度都更高。
事情未必會向著最好的方向發(fā)展,但你必須相信存在變好的可能,同時相信自己能在當(dāng)下的境況中努力做到最好。
當(dāng)天,我決定從亂麻中掙脫出來,專注于“我還能做點什么”。于是我寫信跟會務(wù)方解釋了自己可能晚到,重新安排了機票行程。26日,我接到簽證過關(guān)的消息,打電話請求中信銀行的工作人員,一旦收到護照即刻通知我們。28日下班前一小時,銀行第一時間給我母親致電。31日,我順利趕上會議。
每一個當(dāng)下,大腦都在選擇性地篩選信息。倘若深陷悲觀認知,那么即使機會擺在眼前,大腦也只會視而不見。但只要你愿意,大腦永遠可以重新布線編碼,重造篩選機制。而提升逆商,絕不是為了欺騙自我不去認清逆境,而是為了讓自己除了看見挫折外,還有余裕能看到行動的機會和他人的善意。惟如此,才能在挫折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