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良憶
“九層塔”(又名“魚香菜”“羅勒”,在潮州菜中又名“金不換”,客家人稱之為“滿園香”)正當令,鼓鼓的一大袋,還是有機種植的,無農(nóng)藥,要價新臺幣40元(折合人民幣8元)。我本就喜愛這又稱“金不換”的辛香藥草,眼下價錢又這么好,教精打細算的煮婦怎能不心動?那就買一袋吧,可以炒鮮貝、煮臺式三杯雞或燒茄子。然而這么大一袋,一餐哪用得完,“九層塔”又不耐久藏……已伸出的右手縮了回來。
考慮了一會兒,靈機一動,索性多費點工夫,來做意大利風味的熱內(nèi)亞風青醬(Pesto Genovese),這個可以冷藏好一陣子,分幾頓吃,于是又朝著蔬果陳列架伸出手。
回到家,抓了一大捧連梗帶葉的“九層塔”,稍加沖洗,用洗蔬菜的色拉脫水器甩干葉上的水珠。跟著打開廚房里的小音響,一邊聽普契尼的歌劇詠嘆調(diào),一邊整理菜葉。
太老的梗,折斷了不要;頂端已冒出頭的花蕾也需摘除,不過這個倒不必丟棄,可以用沾了一點水的紙巾包起來,裝進密封盒中,置冰箱保鮮,明天拌進生菜色拉中,或撒在西紅柿蛋花湯上當裝飾。“九層塔”的花蕾和西紅柿的味道挺搭的。
舀出兩匙松子,放進干鍋中半烘半炒一會兒,烤過的松子比較香。松子稍一變黃,立刻鏟起,置盤上,再烘下去就要焦掉了,松子的余溫自然會令表面色澤更深更好看。
隨手取來三瓣蒜頭,這樣一(捧)“塔”二(匙)“松”三(瓣)“蒜”,再加上刨碎的意大利帕馬桑干酪(Parmigiano Reggiano)或帕達諾干酪(Grana Pandano)、橄欖油和鹽,就可做意式青醬了,拿來拌面吃,味道比用意大利羅勒做的傳統(tǒng)青醬更濃烈??蓜e嫌它滋味不地道,我有位旅居臺北的意大利朋友偏偏就愛吃“九層塔”青醬。他說,回意大利后,他愛吃多少“正宗”青醬就吃多少,倘若想再品嘗中國風味的青醬,那可就不容易了。
意大利人愛用的羅勒也好,臺灣菜中常見的“九層塔”也好,皆為唇形花羅勒屬,只是品種不同。這兩種芳香藥草算是植物界的親戚,相互取代,未嘗不可。前者的英文俗名叫做Sweet Basil(甜羅勒),葉色稍淡,葉片較寬,除意大利菜外,普羅旺斯菜中也用得很多;后者葉片相對狹長,帶有較濃的八角味,英名為Thai Basil(泰國羅勒),顧名思義,泰國烹飪常用。
不知是不是為了有所區(qū)隔,在臺灣,用于西菜中的Sweet Basil,人們多稱之為羅勒,而用來制作中式和泰式菜肴的Thai Basil,如果也叫它羅勒,大家卻覺得怪怪的:“九層塔”就“九層塔”吧,何必裝洋氣,冒充“舶來品”?
然而,真要追究起來,羅勒之名其實并不那么“洋”,反而相當“中國”,且是古老的中國,因為早在一千多年前,羅勒之名便已見于中國古農(nóng)書《齊民要術(shù)》中,歷史比“九層塔”更久遠。
午后,清風徐來,陽光透過窗紗斜照入屋,跳動的光線中全是“九層塔”混雜著蒜頭那馥郁卻又有點嗆鼻的香氣,害我嘴饞得很,一邊攪拌著青醬,不時就忍不住挖個半小匙嘗嘗味道。像這樣不斷地試嘗,等醬做好時,我吃下去的量大概可以拌一碗面還綽綽有余吧。